国际石油价格暴跌的原因何在?
自2014年6月至2016年1月,国际油价连续暴跌。最近一周油价跌破每桶30美元,为12年来首见。围绕这一轮油价下跌,舆论有诸多不同的声音。有分析认为,伊朗回归本已供应过剩的石油市场,是导致国际油价大跌的因素之一。也有分析认为,供求双方的平衡,特别是供给的大幅度增长,是国际油价下跌的主要因素。但促成了原油供过于求这样巨大变化的幕后操纵者却是美国,而其目的则在于打压俄罗斯。
2014年3月底俄罗斯刚刚合并克里米亚,美俄关系急剧恶化。随后,奥巴马总统就访问了沙特,为给俄罗斯以打压,决定联手沙特控制油价;沙特也想搞垮油价,将俄罗斯赶出世界石油市场。美国这一次联手沙特刻意打压油价,有点故技重施的意思。在上世纪80年代同样出现过油价持续走低的情况,当时同样是美国联合沙特压低国际油价。后者出于对苏联入侵阿富汗的愤怒,同意了美国的要求,将产量增加到了5倍。结果原本每桶30美元的油价急跌至每桶10美元,使严重依赖油气出口的的苏联经济全面陷入困境,这被认为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国际油价暴跌
不过,由于伊核协议的达成,沙特对美国控制油价的计划可能发生变化。为了坐实对俄罗斯的经济打压。近日美国和欧盟相继宣布,鉴于伊朗履行了伊核问题全面协议承诺,与伊朗核问题有关的经济和金融制裁按照全面协议要求得到解除。国际制裁的解除意味着伊朗将获得重返世界经济舞台提供了空间。伊朗石油部长表示:“伊朗的首要任务将是夺回石油市场份额”。如此一来,伊朗石油产量必然大幅上升,这使得国际原油市场供需关系进一步发生变化,油价下跌的趋势会更加明显。
毫无疑问,此轮油价下跌受损的国家是那些财政过度依赖石油出口的国家,而首当其冲的就是俄罗斯。从俄罗斯的经济结构看,原油和天然气出口占到了俄罗斯全部出口的三分之二以上,石油和天然气收入占预算的约一半,油气收入占其GDP比重高达16%。据估算,未来数年内,只有当石油价格维持在大约每桶114美元时,俄罗斯才能实现预算平衡。正是这种致命缺陷,让俄罗斯成为了油价暴跌的最大输家。然而,俄罗斯总理达瓦科维奇曾表示:“油价跌到任何价位,我们都不是输家”。尽管放出这样的狠话,过去的两年,俄罗斯经济正遭受严冬。俄一半多的财政收入来自油气出口,俄财政部此前预测:国际油价每下跌1美元,俄财政收入就会减少700亿卢布(约合15亿美元)。这表明,国际油价的下跌直接削减了俄罗斯预算收入,造成赤字增加、军事预算等项目无法有效执行,同时也加剧经济下行压力。国际油价从年年中的每桶110美元滑落至每桶不到30美元,不难想象,当前俄罗斯经济面临的困境。
国际油价暴跌
与此同时,乌克兰问题引发的欧美制裁令俄股市、汇市、债券市场下跌,市场出于对油价走低的预期,也在大举抛售卢布,导致物价高企、资金外套的恶性循环。而至2014年7月乌克兰危机升级后,美元对卢布的汇率一路狂升。1月12日,俄罗斯莫斯科交易所美元对卢布汇率12日开盘上涨到1美元兑换77.04卢布。普京曾呼吁根据俄金融经济实力制定2016至2025年国家军备计划。军方此前估计需要为此拨款30万亿卢布。但据消息人士透露金额将为20万亿卢布。这并非是最终的数字,可能还面临大幅修正。
此外,油价越是下跌,大产油国就必须增加石油产量弥补跌价带来的损失。受西方制裁影响,伊朗日均出口原油被限制在120万桶。制裁解除后,伊朗将立即日均增加50万桶原油出口量,6个月内日均还将额外增加50万桶出口量。如以每桶30美元计算,日均增加约百万桶原油出口将使伊朗日均增收3000万美元,一年则将增加约100亿美元收入。其实,美国解除对伊朗的经济制裁,并不意味着美国放松了对伊朗的打压。在解除制裁的第二天,美国财政部就宣布对伊朗弹道导弹计划实施制裁,制裁对象包括11位为伊朗项目提供支持的个人和实体。由此可以合理推测,美国解除对伊朗的经济制裁,就是为了继续操控油价打压俄罗斯,同时借以巩固对中东地区的控制。
总而言之,无论此番油价暴跌是美国主动谋求的效果,还是某种经济规律的客观结局。从国际政治的角度而言,美国显然都是当之无愧的头号赢家。而在美国之后的受益者,则是那些极其依赖石油进口的国家或联盟。如印度、中国、日本和欧盟。但这对于俄罗斯来说,无疑是一个噩耗。所以,此番国际石油价格暴跌更像是美国打起的一场针对俄罗斯的石油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