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八卦娱乐>正文

接近观众,《气·球》做到了吗?导演万玛才旦做客《今日影评》为你解疑

2020/12/25 6:02:55 来源:互联网


近日,万玛才旦执导的电影《气·球》上映。影片讲述了一个普通藏地家庭所面临的生存与生育等一系列困惑,深度聚焦20世纪90年代藏地女性生育权话题。该片曾受邀参加全球六十多个电影节,并收获11项大奖肯定。很多媒体认为,《气·球》比之万玛才旦此前导演的《塔洛》《撞死了一只羊》等作品更为接近普通观众,可首周末不足400万的票房仍令影片难逃小众电影命运。

11月23日,电影《气·球》导演万玛才旦做客《今日影评》节目,以创作者身份揭秘影片意象设置之余,更与广大观众朋友一道讨论创作者与观众的距离问题。


万玛才旦坦承努力贴近观众

手持摄影直达人物不安状态

面对媒体对于《气·球》“拥抱普通观众”的看法,作为创作者的万玛才旦导演对《今日影评》坦言确实在做这方面的努力,也吸取了很多经验。“电影它还是要面对大众,然后观众背后的地域或者文化其实也不一样。”对于这种创作考量,万玛才旦也表示要视题材而定,对于藏地题材刻意强化神秘感或刻意地去神秘化都不太客观。他向《今日影评》指出,《气球》讲述的是发生在藏地当下的故事,主人公卓嘎面对信仰和现实两重压力的反思与挣扎,是跟当下的女性话题有关联的。

据万玛才旦向《今日影评》介绍,影片在去年威尼斯电影节首映后收获热烈反响,“他们的第一个反应就是说,他们能深深地体会这个女性的这种感情,我觉得它可以有更广泛的观众。”包括手持摄影在内,《气·球》有着大量属于万玛才旦的风格化呈现。对于手持摄影使用,他对《今日影评》表示,这样的跟进方式能够准确呈现人物的焦虑不安状态,像妹妹从火中取书那场戏,如果将手持长镜头切分,则无法透过困难与危险呈现她对现实情感的留恋。


艺术商业平衡必须思考

增进交流拉近观众距离

带有象征意味的意象化表达,也是《气·球》的一大特色。这样的手段,会不会拉开电影和普通观众的距离呢?面对《今日影评》抛出的疑问,万玛才旦坦言《气·球》是一部现实主义为主、超现实为辅助的电影,其中对于爷爷死后的超现实场景拍摄,哪怕对藏文化不够了解的观众也能感受到那种气氛。作为一名作者型导演,万玛才旦也向《今日影评》指出对于艺术性与商业性间的平衡是必须得思考的。“这个可能对很多导演是个纠结,但是也是需要面对的;我在努力地试图做出改变,适应这样一个大的市场。”

《气·球》宣传期间,万玛才旦曾主动提出将行程尽量安排得满一点,想多跑一些地方、多和观众见面。对此,他对《今日影评》表示,这样的交流其实对观众是有帮助的,有时候可能会消解一些观众对作品的误解。很多观众对于《气·球》结尾卓嘎的开放式结尾给出不同解读,而这样的补充、想象也令万玛才旦觉得挺有趣。执着地讲述西藏故事,万玛才旦的文学与电影创作也被视作对于藏地文化的一种记录和保护。对此,他对《今日影评》表示,藏地电影虽然起步较晚,但已经在近几年形成了气候,随着作品、创作者的不断增多与成熟,此类电影能与观众见面的机会也会增多。

据悉,电影文化评论类日播栏目《今日影评》每周一至周五晚22:00档于CCTV-6电影频道播出。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热门推荐

  • 网络焦点
  • 图片报道
  • 大话社区
  • 美女明星
  • 幽默搞笑
  • 美女明星
  • 男人世界
本站内容来自互联网,不提供任何保证,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QQ:759281825.
COPYRIGHT © 2014-2025 xiaoqiweb.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笑奇网粤ICP备170872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