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悬殊巨大的两个表弟
我两个表弟的故事,挺让我感慨的。
二姑妈家的表弟,如今26岁了,在家好吃赖做,连给自己买件衣服都不会,还要我二姑帮他买。他的理由有三个,一是懒得上街,嫌累嫌麻烦;二是他真不知道买什么样的衣服合适,他真不会挑选;三是他不懂还价。
每次听到我二姑说上街帮他买衣服,我就忍不住劝她:干嘛不让他自己去买?那么大的人了,他在家闲着又没事干,整天就知道玩手机。二姑妈每次都说:哎呀,他人懒,没办法呀。我说他越懒你越要让他多锻炼呀。难不成你帮他买一辈子的衣服?真是慈母多败儿。
希望他以后的老婆会帮他买衣服,否则他连衣服都没有得穿。只是他好吃懒做、没有文凭没有一技之长、又没有一点上进心,还不懂讨女孩子欢心。哪个女孩会轻易嫁给这样的人?
三姑妈家的表弟,同济大学研究生毕业,女友是研究生班上的同学。他不但人长得帅,关键人很乐观开朗、勤劳。
我很欣赏这个表弟,不仅仅是因为他名牌大学毕业,更因为他身上的品质。
他读高中的时候,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从没下过年级前三,校长老师都认为他能考上清华北大。无奈高考时得了重感冒,导致他发挥失常。2011年他高考成绩630,无缘清华北大,被同济大学最好的专业录取。
他大二的时候,我曾小心翼翼地问他,当年被大家一致公认能上清华北大,结果却只考上了同济,有没有觉得面子上很挂不住?如果是我的话,我会更觉得没面子,伤心难过倒其次了。(我这个人很在乎别人的评价,很多时候活在别人的口中。)
谁知他回答我说:“不会呀,我从来没有觉得没被清华北大录取就没有面子。高考算什么呀?人生才刚刚开始呢,以后的困难还多着呢。”
我不怀疑他的话,高考完那个暑假,他过得很充实。一般的学生高考完了,会尽情释放高中三年的抑郁,尽情享受恣意的青春。
表弟不同,他完全一颗平常心对待高考和考后的生活。他每天早上早起去跑步打篮球,上午学习吉他,下午做家教给初中生补课,空闲时间跟同学聚会。在家里他会帮妹妹洗头、会拖地、叠衣服。
上了高中以后,他自己的衣服全都是自己买的。我看他穿的衣服,除了校服,每一件衣服的款式、颜色都符合他的气质。他跟我说他会拉到班上的女同学给他当参谋。
这个表弟,是我们一群表兄弟姐妹中最出众的,而二姑表弟,则是最令人担心的。
三姑表弟出生在农村,二姑表弟出生在县城,起点本来比三姑表弟更高,现实却是完全颠过来了。原因也许有很多。
我试着从家庭这个角度分析。从他们俩的身上,我看到了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真的太大了。
二、原生家庭的影响
1、父母感情很不同
我这两个姑妈当年都是自由恋爱,但是论夫妻感情,显然二姑妈夫妻俩感情很一般,而三姑妈夫妻感情很好。
我只从一点就看出来了。我印象最深的是,以前她们每次回娘家,无论是正月拜年还是平时间,二姑妈都是独自带着三个孩子回来,二姑父从来没有陪她回来过。我爸妈问为什么他不跟着一起回来,二姑妈每次都说他去打麻将了。一个宁愿自己去玩乐、也不愿陪妻子回娘家、任由她自己拖儿带女回去的丈夫,能对妻子好到哪里去?我二姑妈时常说自己活得像个寡妇一样。
而三姑妈则完全不同。她每次回娘家,三姑父必定一起回来。不光如此,三姑妈去逛个街,三姑父每次也会陪着她。他们俩只要去哪里,必定一起去。
每次回娘家,他们两人都是有说有笑,好像有说不完的话。三姑父看她的眼神特温柔。我读小学四年级的时候他们结婚的,每次从他们回娘家的情形看,那时的我就知道,他们夫妻俩真的很恩爱。
也让那时的我很羡慕,我很希望自己的父母也能像他们俩一样,任何时候都有说有笑。但我发现,我父母除了必须要说的话,基本没有什么交流。
我爸五个兄弟姐妹中,我三姑妈夫妻俩感情属最好。
2、家庭氛围不同
我读高中的时候,在我二姑妈家住过一个学期。
我发现,她一家五口吃饭的时候,基本不说话,每个人都离开餐桌,端着个碗或站或坐在电视机前看电视,同样不说话。吃饭速度也很快。吃完饭后,除了我二姑妈在家洗碗和表弟继续看电视,其他三人啥时候跑出去了都不知道。二姑父如果没有活干,必定去打麻将了,两个表妹则找各自的玩伴玩去了。
二姑妈洗好碗之后,如果没有活干,也必定出去或找别人聊天或打麻将。而表弟则看电视看到不想看为止。
两个大人,除了吃饭睡觉时间,几乎不在家里呆,三个孩子,除表弟呆在家看电视外,也很少呆在家里。
我一个很强烈的感受是,他们的家里就像宾馆。大家只有吃饭睡觉时才回去,其他时间都宁愿呆在外面。家人之间也很少聊天交流。我在那住的一个学期,感觉很压抑,时常想逃离。后面我宁愿住学校里。
2011年三姑妈家搬进了在县城买的新房。我在她家住了一个多星期。在她家里,我感受到了跟二姑妈家完全不一样的家庭氛围。
在她家,每个人都坐在餐桌前吃饭,吃饭时大家仍然有说有笑,每个人都会分享这一天发生在自己身上或周围的事情,表弟和表妹会发表自己的观点或看法,两个大人不随意评判。他们听了两个孩子吃饭时的闲聊,很多时候一笑而过。
她一家四口都有说不完的话,并且笑声不断。
谁要是有事外出,必定会跟家里其他人打声招呼。
我在她家呆的一个多星期,感觉很轻松,很享受。
3、父母本身对孩子的影响不同
我二姑父这个人,好吃懒做,还经常打麻将赌钱,输了就回家拿我二姑妈出气,虽然没有大打出手,但是家里经常吵闹不断。我二姑妈自己也经常打麻将。夫妻俩聊天聊的最多的就是麻将。
我二姑妈呢,人挺能吃苦的,但是她手里留不住钱,有一分钱她会用掉两分,尤其爱穿着打扮。她两夫妻,一个好吃好赌,一个好打扮,简直比赛谁更能花钱。
对三个孩子,两人都疏于管教。
两个女儿倒是都读了中专,毕业后就外出打工了,打工也没有赚到什么钱,时不时还要我二姑妈寄钱给她们用,我听了后也是醉了。
我三姑妈曾就此事对我说,“如果是我,我绝不会寄钱给她们用。别人家的孩子打工都会往家里寄钱,我不指望你给家里寄钱,你至少得养活自己吧。你不知道,都是你那二姑妈惯的。”
的确是我二姑妈惯的。两个女儿只敢打电话向妈妈要钱,当然跟妈妈的感情比跟爸爸的要好一点。二姑妈曾跟我说,她两个女儿在外打工几年,没有打过一次电话给二姑父,二姑父也没有打过一次电话给她们。这样的父女感情也是少见。
对于表弟,他们也很少管,拿表弟看电视举例,他在家里呆的时间倒是很多,不过除了吃饭睡觉就是看电视。我在他家住的一个学期,从没有看过他读一本书做一次作业,也没见过他干什么家务活。她也不出门找同学朋友玩,整天就呆在电视机前。中考看考场的时候,竟然不知道离就读学校不远的考场学校在哪里。二姑妈只好送他去看考场。
他看电视这么厉害,二姑妈夫妻俩不限制或制止他,也不建议他多跟同学一起到外面走走,任由他自己想看多久看多久。这个表弟两只眼睛现在都八百多度。不戴眼镜就是瞎子一个。
他倒是读了高中,高考成绩三百多分。毕业后到理发店当过学徒,但是他不认真学,时常偷懒玩手机,学了半年之后,不了了之。后面又到学厨师,从最基本的切菜学起,他吃不了那个苦,学了一段时间后,也不愿意去了。
如今二姑妈开了一家副食店,表弟跟着他父母一起在家看店,因为只顾着玩手机,他看店时好几次丢了东西他都不清楚。
对于表弟这样的表现,二姑父会骂他,二姑妈护着他。她说这么大的人了,骂了不好听。她不骂他,也不管他,任由他这样。
我时常觉得,是我二姑妈夫妻俩害了这三个孩子,尤其是表弟。
三姑表弟读高中以前,三姑妈家住农村。表弟从小学习就很好,但是他小时候要放牛、砍柴、挑水等等,农村孩子要干的活,他一样没有少干。很多家长只要孩子成绩好,什么家务活都不让孩子干,一味地让孩子学习。
我三姑妈自己只是小学毕业,功课上辅导不了孩子,但是她的观点我挺赞成。她认为孩子不能光顾着学习,那样容易养出书呆子或不懂珍惜不懂感恩的白眼狼。大人就要让孩子从小自己的事情都要尽量自己做,到了独立的时候就要独立,到了独立的年龄就赶他出去自力更生。所以她很看不惯我二姑妈那样惯着自己的儿子。
表弟读高中时功课繁忙,周末照样得做家务,拖地叠衣服之类的根本不在话下。
2015年,我带着我大宝跟表弟到当地有名的景点玩,全程他主动帮我照看孩子,真的细心又周到。
三、从这两个表弟的身上,我悟出了三个道理:
1、父母要恩爱
有人说,父亲能为孩子做的最好的事,就是爱他的母亲,父母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彼此恩爱!
我想,我三姑妈夫妻俩做到了。其实,每一对夫妻都要朝着目标努力。毕竟,亲子关系固然重要,但是夫妻关系才是第一位的。一个家庭,是先有了夫妻关系,才衍生出了其他的关系。
父母恩爱的孩子,一般都乐观开朗,有足够的安全感。
暑假热播剧《小欢喜》里,黄磊和海清演的夫妻,两人感情很好,很多网友都评论说羡慕这样的夫妻感情。所以他们的孩子方一凡,虽然学业上不优秀,但是这孩子自信大方、活泼开朗。
连心理辅导老师只通过方一凡介绍自己这一表现,就断定“他的家庭生活应该是很幸福的,他平时跟自己的父母的关系也是比较密切,他自己本人也没有什么孤独感”。
世界外国语中学的高级教师卢文来老师说:“教育的本质就是关系,孩子跟父母的关系好,父母之间的关系好,孩子跟孩子的关系好,孩子跟老师的关系好,他以后是不会过不好的。”
2、家庭氛围要温馨融洽
我到现在都喜欢去我三姑妈家,而本能地不喜欢去二姑妈家。三姑妈家轻松快乐、笑声不断,每个家庭成员都有爱。在她家,我能感觉到浓浓的爱与幸福。在二姑妈家只觉得压抑,本能地想逃离。
这也提醒我,我有没有为自己的孩子营造一个温馨的家?我有对孩子笑吗?我有跟孩子谈心吗?孩子在家快乐吗?他笑了吗?他今天跟我谈心了吗?
尹建莉老师在《最美的教育最简单》一书中写到:“要培养一个出色的孩子,父母必须有这样的意识和自信:父母是最好的老师,亲情是最好的营养品,餐桌是最好的课桌,家是最出色的学校。”
3、父母自己要以身作则
我二姑表弟现在26岁了天天闲在家啃老,不思进取,跟他父亲有很大的关系。他从小目睹自己的父亲打麻将成性,好吃懒做。他自己好吃懒做也就理所当然了。
有句话说,你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现在就要做好榜样。
你希望孩子认真读书,自己就要先拿起书来读,而不是自己在一旁玩手机或打麻将,却一边命令孩子要好好读书;你希望孩子将来发奋图强,自己就要努力勤奋,而不能好吃懒做;你希望孩子乐观自信,自己就要开朗乐观,而不能悲观厌世。
董卿的朋友告诉迷茫中的董卿说:“你希望你的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最简单的教育方法就是你先成为那样的人。”这句话适合所有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