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颖特别指出,对于穿甲弹穿甲能力的评估,通常利用一定距离上所能击穿的具有一定倾斜角度的装甲厚度来衡量。对于相同的弹药,其各自的穿甲厚度与弹体材料、装甲材料、装甲结构以及命中角度等因素密切相关。资料图:120mmTKG装弹筒尾翼稳定穿甲弹。
“穿甲弹命中目标时的角度肯定影响穿甲厚度。如果穿甲弹垂直装甲板入射,会得到同等条件下最大的穿甲厚度;当有一定倾角时,弹丸在装甲内部的弹道是一条斜线,因此穿甲弹的穿深将降低。”她介绍道,“目前,大多数西方国家都采用在2000米距离上击穿65°倾角的均质钢板厚度作为衡量穿甲能力的性能指标。例如,美国120毫米M829A2贫铀穿甲弹,在2000米距离上可击穿700毫米厚的均质钢板;法国的120F1 APFSDS-T穿甲弹,2000米距离上可击穿640毫米均质钢板。”
“为提高装甲的防护能力,现在装甲装备采用复合装甲、披挂装甲、反应装甲等新型装甲,以减小穿甲弹对装甲的毁伤。一些试验表明,采用复合装甲、反应装甲,可以使穿甲弹的穿甲能力下降20%以上。”吴晓颖指出,“因此,对于击穿一米厚装甲这一点来说,应该区别判断。如果装甲材料是均质钢板,入射角是零度的话,这种穿甲弹应该是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如果击穿的是复合装甲或者是装有主动防护的装甲,那么,无疑该穿甲弹是世界领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