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美国提出“亚太再平衡”和“空海一体战”,不但“有说”还“有做”,这使得域内安全对话和磋商一再被“搅局”。一些国家不顾中国为亚太安全与发展所作的巨大努力和贡献,变着花样、反反复复炒作“中国威胁论”,甚至不顾中国政府和人民强烈反对,蓄意制造了南海“仲裁”和“巡航”等闹剧。这些由“动口”向“动手”的新变化,不仅挑战中国领土和主权安全,还向中国社会输出了“负情绪”。
虽然美国为平衡军种利争、弱化“热战”色彩、降低“对冲”风险、谋取“道义”加分等,对“空海一体战”予以“全球公域介入与机动联合”的包装,但综合信息显示,其“基于热战”“分化地区”“破坏稳定”等原构想和计划并未实质性改变。反而以“维护地区安全与和平”“保证公域航行权不被改变”等为旗号,加紧推进了相应准备。比如,五角大楼正将航母、核潜艇、巡洋舰、驱逐舰、濒海战斗舰等60%的海军兵力调整部署到亚太,整合海基、空基、天基等力量构建“联合打击特遣队”;既用政治胁迫、经济拉拢、外交施压等手段巩固原有军事联盟,还以军援、联演等方式威逼利诱一些国家成为军事联盟准成员。
如此“自唱+合唱”“动口+动手”“接触+遏制”“明里+暗里”的招式连环上,又怎能不引起包括中国在内的亚太地区国家和人民对美国所谓“维护地区安全与和平”的口号深表怀疑?
于是就有分析指出,东风-26的射程是东风-21D的两倍,其打击范围可以延伸到第二岛链,甚至联想到美“空海一体战”构想,给东风-26封了“关岛速递”这一极富想象的别称。这其中,固然有对中国军事能力提升的合理期盼,但中国研制包括东风-26在内的有限进攻性武器,其根本目的还是为了更好地守护和平与发展。因为中国政府和人民深知,“有备”才能“无患”、“能战”方能“止战”。没有符合战争形态演进规律的军事能力,再真诚的和平与发展心愿,再令人看好的和平与发展进程,都极有可能因为不能“止战”而被残酷中断。
但“矛”与“盾”、“攻”与“防”总有对立、演变与突破的过程。同任何其他武器一样,东风-26的技术特质决定其在作战使用上也有局限性。比如,不能载弹投弹重复使用,单次使用成本高,打击对象多限于高价值目标;运载、推进、制导、弹头等集成一体,单装造价高,总保有量受限;运行侦、控、打、评“作战链”有赖其他力量提供打击目标和打击效果信息,作战体系的完备度、发射单元的融入度等对打击效果影响较大。尽管如此,一些外国媒体还是以其“改变战争游戏规则”为佐证宣传“中国威胁论”。这其中,虽含“戳到痛处”怕“深扎”的自然表达,但更有“棒杀”不成则“捧杀”的企图。
不过这也提醒我们:作为一支要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大国军队,既要正视其作战使用的局限性,不以拥有若干这类武器而自满自夸,更要看到其所具实战和威慑的特效性,继续在武器装备建设发展上坚持“敌人怕什么,我们就发展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