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记者探秘春运高铁“后厨” 两次降温保食品安全
春运期间,每天有约2万份高铁盒饭在京铁列车服务公司的配餐基地生产出来运往全国各地。如何保证食品安全呢?记者带您走进生产车间,为您探秘高铁“后厨”。
为了保障供应列车食品的安全,记者进入车间之前穿白大褂、帽子包裹住头部、戴口罩,还要经过风淋消毒房,吹掉身上的灰尘和毛发。
这个4.5万平方米的“列车厨房”里,记者并没有看到普通厨房的烟熏火燎,原来,大多数食材经初加工后,都会根据配比量放入全数控的制作设备中烹制,工作人员只要点几下按键,就等着美食出锅。
京铁列车服务有限公司工作人员
在进入包装区之前,餐食要经过两次冷却,第一次冷却是从刚刚加热出来90度左右冷却到10度左右,由于10度到60度是微生物最活跃的一个区域,把餐食的温度降到10度以下,微生物的活跃程度就大大降低。
北京京铁列车服务有限公司生产总监 詹冰
餐食制作完成后还要进行金属、重金属及X光异物检测,不合格的餐盒会被打下来,检测完的餐盒会在包装上实时喷码,精确到分钟,所有餐食都要留样,72小时没有销售的餐盒就要被销毁。
北京京铁列车服务有限公司生产总监 詹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