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广的真实历史:杨广有没有杀父?
中国历史上最可怜的皇帝:隋炀帝杨广
历史上的隋炀帝杨广,一统江山,在位期间修建大运河,营造东都洛阳城,开拓疆土畅通丝绸之路,开创科举,三征高丽。他在历史上的地位功不可没,结束了中国三、四百年的战乱时代,从此中国进入了和平、强盛的时代。像这样一位战功显赫、辉煌伟大的皇帝,死后竟然连一个像样的棺材都没有,栖身之地不足半亩,历史有时真的不公平。原因只有一个,隋朝是在手里灭亡的,亡国之君谈何美名,就更别提什么厚葬了,杨广真的很可怜。
其实历史上可怜的皇帝有很多,比如周太祖、汉献帝、宋徽宗、宋钦宗、崇祯都蛮可怜的。崇祯、李煜、光绪、溥仪之流也可怜,虽然勤政爱民,奈何生不逢时。死得最惨的皇帝当属宋徽宗赵佶,断送了大宋江山,自己也做了俘虏,艳丽多姿的朱皇后,还经常受到金兵的调戏。悬梁自尽不成,最后大病身亡。尸体被架到一个石坑上焚烧,烧到半焦烂时,用水浇灭火,将尸体扔到坑中。春秋时晋国的国君晋景公姬,殉难于厕所里,估计是心脑血管病犯了。秦国的君王泰武王赢荡,年轻有为,喜欢和人家比力气,结果在一次比举洛阳大鼎时,一命呜呼。还有晋孝武帝司马曜竟然死于自己的皇妃之手,真是笑谈!再回头看看上面那些可怜的皇帝,和这些死的最惨的皇帝,相之比较,论生前的功绩政绩,哪个也超不过隋炀帝呀。但是死后栖身之地却小的可怜,棺木是下人拆床板做的,隋炀帝杨广,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最可怜的皇帝!
我们不妨翻开历史,看看杨广这一生的突出贡献。西元589年,年仅20岁的杨广被拜为隋朝兵马都讨大元帅,统领51万大军南下向陈朝发动进攻,并完成中国大一统。开皇十年,南陈旧地的一些地方爆发大规模的叛乱时,杨广被任命为江南的总管,驻营江都(今扬州),平定叛乱,这一呆就是任职十年。真不愧为好将军,文武双全,他的部队在百姓中威望很高!开皇二十年,一度任远征突厥的统帅。
修通运河,将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连接起来,工程之浩大,杨广眼光之甚远,为中国后代子孙万代带来了巨大的好处。开拓疆土还有西巡张掖,不但扩大了国家的疆土,还打通了丝绸之路,这是千古名君才能有的功绩!出兵征战,不但阻止拖延了契丹的崛起强大。西行出巡,到达河西走廊的张掖郡,曾经不惧暴风雪的袭击,温度在零度以下,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真的令人仰慕!足迹遍布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进一步促成了甘肃、青海、新疆等大西北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隋炀帝到达张掖之后,西域二十七国君主与史臣纷纷前来朝见,各国商人也都云集张掖进行贸易。这在中国封建历史上,还没有哪位皇帝西巡这么远且威名远扬,隋炀帝杨广,当属第一人!
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也是杨广的一大创举,隋文帝即位以后,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立进士科。那时的进士科以考政论文章为主,选择“文才秀美”的人才,其意义深远,不但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而且有利于政局的稳定。政局稳定后,隋文帝建立天朝体系,天朝体系的建立,可以说是影响中原王朝一千五百余年,直至清廷甲午战争的失败。
杨广亡国的原因在于好大喜功且贪慕虚荣。在大规模地开发经营西域中,用金钱来引诱西域的商人来朝贸易,还命令西域商人所经过的大运河杭州段,地方郡县要殷勤招待,这根本不是平等的贸易,而是借贸易之名炫耀自己的文治武功。实际上做的是亏本的买卖,白白地浪费了国家巨大的财富。还有隋炀帝前后三次对高丽的用兵,使隋朝的国力大减,隋炀帝的末路可以说和征伐高丽有很大的关系。第一次征伐失败,三十多万人的队伍,最后仅有二三千人返回。第二次出兵被迫撤兵,这时天下将乱,王朝已经显露出败亡之兆。但隋炀帝不管这些,又发动了第三次对高丽的战争。这次在平壤附近,隋朝的水军打败了高丽军队,高丽王高元遣使投降,隋炀帝遂班师回朝这是613年。杨广旨在平定边陲,完成统一大业,但战事耗费颇大,激起人民的反抗,616年瓦岗军大败隋将张须陀于荥阳,617年李渊起事于晋阳,不久攻占长安,立代王侑为帝。618年江都兵变,推宇文化及为首,缢炀帝,立秦王浩为帝,引众西返关中。五月,李渊废恭帝侑,自称帝,国号唐,隋亡。
隋炀帝杨广最后连个像样的棺材也没有,由萧后和宫人拆床板做了一个小棺材,偷偷地葬在江都宫的流珠堂下。杨广生前是伟大的,是辉煌的!死后却是凄惨的、可怜的!可怜的如一撮黄土,一粒细沙,淹没在历史的长河里,寻也寻不见。
我们只是记住了他的功绩,有时会忆起、仰慕、品味......
隋炀帝杨广弑父实乃唐代编造
仁寿四年(公元604年)无疑是杨广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年份。这一年七月十三日,隋文帝杨坚崩逝于仁寿宫的大宝殿,终年六十四岁。
大隋帝国的最高权杖,终于如愿以偿地落到了杨广手上。这一年,杨广三十六岁。十几年的刻苦修行终于为他换来了人世间最辉煌的报偿。
然而,关于隋文帝之死,其时的长安坊间以及后世的诸多史籍却有很多对杨广不利的传闻和记载。这些传闻和记载把杨坚之死描述得既可疑又神秘,其目的无非是向人们暗示:隋文帝并非寿终正寝,而是死于一场政治阴谋。或者说,是死于一场不为外人所知的宫廷政变,而杨广被认为就是这场政变的主谋。
事实果真如此吗?
让我们来看看历代官修正史对于杨坚之死是怎样记载的:
正月二十七日,杨坚抵达仁寿宫。
正月二十八日,杨坚下诏,将朝廷的财政、赏赐之权以及一切大小事务全部交给太子杨广。
四月,杨坚开始感觉身体不适;六月,朝廷宣布大赦天下。
七月初十,杨坚病势突然转沉,紧急召见文武百官。弥留中的杨坚躺在病榻上,用尽最后的气力和他的大臣们一一握手话别。场面无比伤感,君臣皆歔欷不已。
七月十三日,杨坚死亡。
上面这些文字见于《隋书·高祖纪》和《资治通鉴·隋纪》。如果史书的记载到此为止,那么我们完全可以认定:隋文帝杨坚死得极为从容和安详。对于把江山交给太子杨广,老皇帝不但没有后悔,而且是带着放心满意的心情撒手西归的。我们甚至可以想象他临终前肯定跟百官们说了许多“尽心尽力辅佐太子、不要辜负朕之所托”之类的话。
对此,《隋书·何稠传》中记载的两个细节可资佐证:差不多在杨坚与百官话别的那一天前后,他又召见了自己晚年亲信的大臣何稠,命他负责自己身后的殡葬事宜;随后又召见太子,用手摩挲着杨广的脖子,说:“何稠此人做事很用心,我已经把后事托付给了他,行事应当和他商量。”
“托付后事”的细节充分表明临终前的杨坚不但头脑清醒,而且心境平和;“揽太子颈”的细节则更加有力地证明:杨坚的爱子之情仍然不减于往日。换句话说,他仍然一如既往地对这个帝国的接班人充满了信心和期望。
然而,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
上述文字只不过是杨坚之死的故事梗概和版本之一。《隋书》的主编魏征及作者颜师古、孔颍达等人又在《隋书·杨素传》和《隋书·后妃列传》中给出了另一个非常详细而且充满了暗示意味的版本。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隋纪》也基本上原封不动地采纳了这个版本。
这是一个绘声绘色、极富香艳色彩也极富阴谋色彩的故事。
首先在这个故事中闪亮登场的是一个女人——一个据说是天生聪慧、美丽绝伦的女人。
这个女人本是陈朝的一位公主、陈宣帝的女儿,陈朝灭后被纳入隋朝后宫,渐获杨坚宠幸。独孤皇后死后,陈氏“进位为贵人,专房擅宠,主断内事,六宫莫与为比。”
杨坚患病后,尚书左仆射杨素、兵部尚书柳述、黄门侍郎元岩等朝廷重臣立刻赶赴仁寿宫,组成了临时内阁。同时太子杨广也奉命入住大宝殿侍奉皇帝。杨广眼见父皇的病势一天天沉重,料定他时日无多,决定早作防备,于是写密信给杨素,向他询问朝廷和百官的情况,并命他作出相应部署,防止朝廷在国丧期间出现动乱。杨素按太子的要求回复了一封密函。不料送信的宫人却误把信送到了皇帝手上。杨坚见信勃然大怒。他还没死,太子和宰相就已经暗中联手在左右帝国政局了,这是什么性质的问题?这无异于谋逆啊!
杨坚正在气头上,忽然看见他最宠爱的妃子陈氏神色慌张地走了进来。杨坚问她出了什么事,陈氏流着眼泪说:“太子无礼!”然后哀哀戚戚地告诉皇帝,说她早晨如厕时无意中遇见了太子,而太子欲强行非礼她,她拼命抗拒才逃了回来。杨坚一听,犹如五雷轰顶。他断然没有料到这位温良恭俭的太子到头来居然是个衣冠禽兽!杨坚躺在御榻上,用力拍打着床板大骂:“这个畜生怎么可以托付国家大事?独孤氏误了我,独孤氏误了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