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未解之谜>正文

李秀成简介:李秀成之死,李秀成 投降了吗

2017/3/30 17:06:51 来源:互联网

李秀成简介:李秀成之死,李秀成 投降了吗

李秀成(1823-1864)太平天国将领,后期军事统帅。广西藤县人。咸丰元年(1851)参加太平军。三年二月克金陵(今南京),称天京,以功保升军帅、监军。次年,调守庐州(今合肥)。六年春,随燕王秦日纲回救镇江,与清军大战于高资、汤头,解镇江之围,旋大破清军江北、江南大营。晋升地官正丞相,七年,封合天侯。时当天京事变后,授命为副掌率,与陈玉成同掌兵符,提调军务。八年夏,与陈玉成等共商解京围之策。九月大破清军江北大营。

十月,在三河之战中配合陈玉成部全歼湘军精锐李续宾部。九年,封忠王。曾与干王洪仁玕共订“围魏救赵”之策,并于十年初亲率大军奔袭杭州,诱敌分兵,然后间道驰还,五路合击,再破江南大营;又乘胜东取苏(州)、常(州),建立苏福省,为太平天国后期战争开辟了新的重要基地。但李秀成此后对天京上游战事重视不足,在二次西征中进兵迟缓,合攻湖北误期,进抵湖北南部后即撤军东下,虽得一浙江而安庆陷落,天京西面失去屏障。同治元年 (1862)进军上海,未克。


集结各路大军(共十三王)回救天京,久战无功而退;又北进江北,半途而返,损折精锐大半,军势大挫。二年,受任真忠军师,主持天京战守。

湘军围城日急,他力主“让城别走”,洪秀全固执不从,遂致坐困。三年六月十六,天京城破,他保护幼主突出重围后被俘。写有长篇供词,记述太平天国后期军事甚详,但流露出偷生乞怜情绪,不久被杀害。

李秀成 投降了吗?

李秀成被曾国藩俘虏后自述变节的问题,这个话题在太平天国史学界争论很久了,一直是各执一说、互论短长。但是,有一个共同的地方就是承认李秀成没有出现陈玉成、洪仁玕那样的大义凛然、不屈而死的场面。当然,我们不能简单的凭借一个不屈而死来看作是英勇的唯一佐证。

可是,作为政治家,首先是服膺他的信念和信仰,并对此作不懈的追求。政治气节是政治家必备的条件,否则,临危苟难岂不和政客无异?说到自述,李秀成洋洋万言除了对天国失误的总结和自己经历的忏悔以外,就是对曾氏兄弟的部分吹捧。大谈收齐章程的要点。如果说这是一个韬晦的话,那么,什么是韬晦?韬晦的最重要的前提是实力的保存和感召力的存在。作为天平天国最高宗教领袖和号召者洪秀全已然死亡,李秀成的让城别走的能够实现的前提就是洪秀全作为主体,后来新捻军首领赖文光不就是以恢复天国为口号的吗?然而,今昔异势,老天王已经不在了,而洪天贵福下落不明,单独的恢复天国已经是基本是画饼。于是,就出来了以李秀成比作姜维的假说,好吧,我们就试着按照这一思路来看一下吧。

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当年三国姜维之于钟会的韬晦策略的演习,钟会为什么会和姜维结成政治同盟?因为钟会没有自己的班底,再者姜维是西蜀的人望,曹魏灭亡蜀汉,不存在比较大的正统与非正统的界定,至少界定范围很宽。然而,曾国藩呢?曾国藩确实在得意忘形的情况下说过:长江两岸无一处不张鄙人的旗帜。假如他易帜于南京,他可能会借助于李秀成去招抚他的旧部,但是,我们不要忘了一点,李鸿章在苏州杀降,曾国藩始终不报恶感,可见曾李在使用降将问题上主要论点是合而为一的,就是可以利用不能重用,可以使用,不能信用。有这个前提在,李秀成即使是暂时得全,但想成为曾国藩的政治同盟者岂可得乎?曾国藩的班底大家是知道的,都是封建正统观念的卫道士,他们就算是与满清为敌,也不会同他们心目中的反贼化友的。何况,太平天国在那时候中国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眼中除了妖魔以外还有其他的好感吗?曾国藩会大张旗鼓的利用李秀成为他壮大声势吗?那么他是想壮大力量还是想涣散队伍呢?改朝换代的君王,宁不虑此?说的通俗一点,李秀成虽然有利用价值,但是没有一点政治价值!这就是他不可能成为姜维第二的主因,自然也就不能李代桃僵了。

其次还有一个军心问题。司马昭为什么看透钟会无能为也?因为他知道大战之后,人心思归的道理。曾国藩在克复南京以后,手中直接掌握部众达十万人之多,是满清开国以来不要说是汉人领兵就是满洲贵州统军也不能望其项背的,但是,这支部队在南京烧杀之后已经不再是百战之余的猛士了,而是急于衣锦还乡的匹夫了,如果曾国藩利用他们的剩余价值去平定内乱也许还有一点强弩之末,但是要作为动乱的本钱,可能就是走向灭亡的开始。古往今来,名不正则言不顺。熟读南北朝历史的一定知道南朝宋武帝的亲信谢晦在反叛时面对他旌旗招展、精锐无比的荆州军说出了这番话:恨只恨不是勤王之师啊。假如曾国藩造反,他在石头城上的感一定不会比这位先辈更离奇。

此外我们经常说曾国藩具有一定的政治野心,这是不必否认的,曾国藩意欲独步天下的野心是从来就有的。但是,凡事要有一个形势的对比,曾国藩适时虽然门生故里甲于天下,督抚十有其八出于湘系,但是,那是大家还在一条船上的时候,假如曾国藩敢于揭竿而起的话,我还是那句老话,第一批讨逆的先锋中一定有李鸿章的身影,因为就是避免连坐也是要来的,一旦形势变化不利于曾国藩的话,第一个杀了他的也一定是那些当年把他放在火上烤的人。当初,李鸿章的爱将刘铭传回忆,彭玉麟把类似劝进的书信转交给曾国藩之时,曾国藩将它活吞,说:雪琴如此试我,其心可诛。后面四个字自然是虚妄的。此段是李鸿章说给刘铭传的,想来应该可靠。以曹操那样的条件都拒绝行非常之事,曾国藩是大傻子吗?曾国藩的条件比曹操、朱元璋还要好吗?行非常之事,必要有非常之人佐之,曾的身边有荀彧、徐达吗?曾国藩以近乎知天命的年龄去做刘秀三十岁做的事情,我们觉得有可能吗?至于说到保存书稿我以为作为历史的另类见证的涵义可能比关门做皇帝的意淫心理来得实际吧。

成王败寇的历史观影响着我们的历史视觉,历史著述者根据自己的政治立场对此加以论述,根据自己的需要对历史事实加以避重就轻,无可厚非。随后的政治家以本人本党的政治理念加以评价,就颇有偏差。李秀成是天国后期的立柱,但面临天国危机,曾力谏天王,望弃守天京,转战江西,以图东山再起。但大势已去,天国腐败弊政积重难返,天朝的治国思想拜上帝教只不过是煽动群众的美好理想,这些李秀成早已看透,所以他不认同自己的天国的政治信仰,他所能做的就是尽臣子的责任,为百姓士兵着想,减少无辜伤亡。当自己的意见未被采纳时,仍选择坚守天京,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抱必死殉国之决心。

比较

他与陈玉成等天国将领相比,他除了有军事家的战略眼光,更有治国图强的政治思想,历史就是历史,时代已经没有给他太多的机会。传言曾国藩曾经想劝降他或他向曾乞降,这一点是站不住脚的,首先曾没有劝降的必要即使曾想留也不敢留,其次,仅此万言书不足为乞降之证据,万言书的内容是李秀成历经太平天国的兴衰的思考,留下太平天国的遗书,他想招降太平军残部,只愿他们不要做无畏的牺牲,不要再做虚幻的天国梦了,因为现实和太平天国的治国思想不允许。对此,他心里明白,作为“长毛的发匪”大清能容他吗?他的心已经死了!

太平天国李秀成握百万大军百万家产为何失败?

核心提示: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是太平天国后期百万大军的统帅,但在他最后孤身逃亡时竟然戏剧性地成为“人为财死”的牺牲品,不能不引起后人的感叹。

本文摘自:《炎黄春秋》2000年第9期,原题:《李秀成百万家财和百万大军的烟销云散》

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是太平天国后期百万大军的统帅,但在他最后孤身逃亡时竟然戏剧性地成为“人为财死”的牺牲品,不能不引起后人的感叹。

李秀成被俘后在为曾国藩写供状(即《自述》)时带着悔恨交加的心情,谈到他从天京突围出来独自逃到山中破庙因财而丧身的经过:“我命该绝,身上带有宝物,用绉沙带捆带在身,不知此日如此心迷,到破庙休息,遂将珍珠宝物吊在树下,欲宽身乘凉,不意民家寻到……,那帮百姓得我宝物,民家见利而争,带我这帮百姓,去问那帮百姓,两欲分用。那帮百姓云:‘你问我分此物,此物天朝大头目方有,此外别无。尔问我分此物,尔必获此头目’,云言该百姓带我,必有私忌,两家并争,因此我藏不住,被两个奸民查获,解送前来。”他的百万私财与百万大军两梦,就这样同时破灭了。

忠王财宝知多少

李秀成在广西加入太平军时只是一名兵,随军到天京。到1856年天京事变时虽然升为中级官衔的地官副丞相,但太平天国前期严禁官兵私藏金银珠宝,所以他在前期不会聚敛私财。从天京事变到1860年占领苏州以前,李秀成驻军在安徽相城、江苏浦口一带贫困的地方,行军战斗频繁,所辖的兵员不多,虽然他此时已被封侯、封王,但私财也不会聚敛很多。直到占领苏州后,李秀成的私财才急剧地膨胀起来。

英国翻译兼代理宁波领事富礼赐,于李秀成占领苏州10个月后到天京访问,从1861年3月至9月在天京住过半年,并在忠王府住过,与李秀成见过面。离开天京以后他发表《天京游记》(《太平天国》Ⅵ)一书,比较客观翔实地记述了他在天京的见闻。如受忠王兄弟李明成招待宴会的情景:“盛眞馔的盘子是磁制的,共九个,形如花瓣,彼此配合而成为一个玫瑰花形……席上筷子、叉、调羹均用银制,刀子为英国制品,酒杯为银质镶金的。”他还在李明成的带领下参观忠王府内的宝藏,他在《天京游记》中记录着这次奇遇:“他把忠王所藏的许多珍奇的东西给我看。除了天王之外,只有忠王有一顶真金的王冠,以余观之,此真极美珍品也。冠身为极薄金片,镂成虎形,虎身及虎尾几可绕冠前冠后,两旁各有一小禽,当中则有凤凰屹立冠顶。冠之上下前后复镶以珠宝。余曾戴之头上,其重约三磅。忠王又有一金如意,上面嵌有许多宝玉及珍珠……各室内置有雕琢甚工的玉器及古铜器多件。吾友——王弟所自用之文具均有大价值,砚是玉制的,盛水的盂是由红石雕成的,笔是金制的,笔架乃是一块大红珊瑚,装在银座上,水晶和玉的押纸具多具,四散放在桌上。桌上又置有七个时钟,时间都不一致。凡各器物可用银质者皆用银制,刀鞘及带均是银的,伞柄是银的,鞭子、扇子、蚊拍,其柄均是银的,而王弟之手上则金镯银镯累累也。”

富礼赐所记的忠王府珍贵器物,有的注明来自苏州(如九瓣玫瑰盘),有的虽然没有注明出处,但也只有工艺发达的苏州才能生产出如此珍贵如此精美的金宝王冠、如意之类的宝器。所以,李秀成的私财积累,主要是从苏州开始的。当时昭王黄文英就说过:“那忠王也是顾己不顾人,顾私不顾公的。”(《太平天国》Ⅱ858页),这大约反映了李秀成占领苏州繁华地以后一心营私的基本情况。

李秀成究竟敛积了多少私财,撇开他在苏州和天京新建及旧的三座宏伟王府不计,就现金而言,从他在《自述》中提到的钱粮支出,除去其中难以分清公私的部分,仅就其中的六笔私财,仍然可以窥见其富有的程度:

(1)1863年他离开天京赴苏州时:“主及朝臣要我助饷银十万,方准我行。后不得已,将合家妇女首饰以及银两交十万。”

(2)苏州失守以后,李秀成回到天京。天京的事虽然由天王兄洪仁达提理,不归李秀成管,但在1863年秋,大约是天京臣民向这位著名的富豪起哄要救济,李秀成不得不为贫民“开造册者七万余,穷苦人家各发洋钱二十元,米二担,俱到保堰领取。”

(3)发过了银、米以后,还有人闹,李秀成“不得已将自己家存之米谷,发放城内穷人。自辖之官兵又不均匀,再不得已,将家内母亲以及妇女首饰概变为军资。”(见《自述》)

(4)李秀成的朋友松王陈德风因为阴谋叛变投敌而被捕,由李秀成出面营救时“代用去银一千八百余。”(《自述》)

(5)李秀成的妻舅宋永祺偷到南门外曾国荃大营,接洽献城投降,事情泄露被捕后,也由李秀成托补王莫仕葵营救,用去了一笔为数不少的银两。

(6)即本文开头所提,李秀成带在身上因而被俘丧命的那一带绉纱包裹的珍宝,其价值更是难以估计了。

以上六笔中有具体数目的三笔,少则千两以上,多则十几万两(元)。最后那笔落难丧身的珍宝价值连城,但也只是他在天京沦陷仓促突围时抓到的一小部分,而大部分难以随身携带的财物则连同王府一起落入湘军手中了,换了主人。

李秀成的动产如此惊人,他的不动产尤其可观。他在天京有两座忠王府。与天京新忠王府兴建的同时,在苏州又另建一座远远超过天京忠王府的豪华忠王府。苏州沦陷后,李鸿章进驻这座忠王府时竟惊叹为“琼楼玉宇,曲栏洞房,真如神仙窟宅”。这些王府内究竟贮存着多少珍宝金银,谁也无法计算得清楚,但从英国人富礼赐参观天京旧忠王府宝库时所见到的无价之宝,再从曾国荃揭露李鸿章从苏州忠王府论斤卖锡器一次卖了20多万斤,就可以看到李秀成宝藏的丰富,说其拥有“百万家财”实非虚估。

靠私兵聚敛掠夺私财

李秀成占领苏州以后发了大财,而掳聚这些财物主要是靠他手下的兵丁掠取豪夺,因此除了自己占有外,还要拿出一部分财物用以养兵。他拥有的兵力在占领苏州以前不会超过万人,如他在《自述》中说,他在进苏州两个半月前,从天京奇袭杭州时,兵力只有六七千之众。”从杭州返回天京到苏州时:“自李文炳、何信义献城而降,我即引兵入城,收得其部众五六万人。”兵力增加了七八倍。随即利用苏州地区的财富继续招兵,数量更大。半年后他到江西湖北招兵,临行前点派苏州留守部队交给部将陈坤书时已有十万之众,李秀成自己也要带几万人,合计他在苏州已有一二十万人。其后1861年6月在湖北将“来降之人招齐,大概三十万之数”。同年8月他从湖北撤退到江西河口时,遇见一支从广西脱离翼王石达开回归天朝的百战精兵,又收“得其二十余万”,以上一年时间,他在苏州、湖北、江西三地即扩军七十余万人,其后当然还会继续招兵。所以四年后李秀成被俘写“自述”时自言他“部辖百余万众”,这当是真实的。

这百余万大军汇集在苏、浙狭窄地区,军费浩大,可想而知。而军费来源只能向百姓加征赋税、掠取财物。这些财物除一部分用以养兵外,大量的还是用来兴建李秀成的新王府、新官舍,供他个人敛聚私财,挥霍享受。甚至连兴建王府官舍的工役也来自军工。

英国人富礼赐在李秀成占领苏州10个月后到天京参观访问时,用对比的手法,记述他从现场看到的天王府与忠王府两处建设工地的情景。他写道:“天宫工程只完成其一半,全宫面积将倍于现在,但在那里做工的兵工只寥寥十余人,究未知其何时方竣工也。”他又观看了天王洪秀全的几个王兄王弟的王府,规模和陈设都无法与宏伟的忠王府比拟。李秀成曾当面向他夸耀新忠王府为天王府以下最佳最美的建筑物。富礼赐还由王弟引导他去参观正在建造中的忠王新邸。他描述此处王府说:“此真是宏伟的工程,其大仅亚广州之总督衙门一筹耳。工人千余方在此工作,有些造上盖,有些雕工刻石,又有数人站在一旁拿着藤鞭在手,凡有懒惰者即鞭之。工程大部已完,全府气象即如一间中国大衙门,栋梁崇伟,雕刻精致。我问:‘工人得工资多少?’王弟答:‘你们英国人给工资雇人做工,我们太平军知识多些(意谓工人皆不付工资之强迫工役也),我们天朝是不是很伟大呢?’……”(《天京游记》)

富礼赐记录中透露的信息是,从天王府到忠王府,都在使用军人作“不付工资之强迫工役”,所以手握兵权的李秀成能够派出多于天王府百倍的兵力建筑新王府,能够在占领苏州不到一年即建成“太平天国中最佳最美的建筑物”,与天王府的寥寥十余工兵对比,可知李秀成拥兵私用,而不把天王府放在眼里。

苏州那座规模更大的“神仙窟宅”般的忠王府,最初使用三千人,后来有增有减,大部分使用的也是不付工资的“军工”。几千人从1860年太平军占领苏州到1863年底苏州失陷,“工尚未峻,城已破矣”。上行下效,可以想见苏、浙地区有记载有遗迹的许多王府官舍,当年该使用多少“不付工资之强迫工役”的军工、又会耗费多少物资财富呵。

不听军令拥兵自重

李秀成从进入苏州以后,就拒不服从天朝的军令,开始拥兵自重。本来太平天国为争取列强中立,始终执行“东守西攻北伐”的战略,未曾向上海进军。1860年6月太平军占领苏州以后,李秀成为谋求上海的关税,不顾天王所颁到苏州为止的诏令,贸然进军上海,从而招致了列强以保护租界为借口而发动的武装干涉。后来遵王赖文光在他写的《赖文光自述》中指责李秀成,说:“……忠王李秀成者,不知君命而妄攻上海,不唯攻之不克,且失外国和约之大义,败国亡家皆由此举。”

李秀成把百万大军视为私有,不许任何人调动他的一兵一卒。他在《自述》中直率地向曾国藩表白:“我在天朝时用文盖印者,无我亲书密号,其将不从。”提到天朝为统一军权所作的军事改革,他说:“营称天营,兵称御林兵,那时人人遵称,独我与李世贤不服。”对天王调他赴援天京上游门户的几次严诏,李秀成再三抗拒不肯遵行,还自鸣得意地说他“管主从与不从”、“主本不从,我强行而止”。

太平天国后期的战略重点,是迎战从上游大举攻扑安庆威胁天京的曾国藩湘军,对此天朝曾有五次具体的战略部署,都因李秀成的逆命而流产。

这五次战略部署是:

第一次是1860年5月太平军破清军江南大营以后,天王洪秀全命令太平军乘胜追击到常州、苏州,限一个月肃清残敌后回师到上游安庆,集中兵力消灭湘军。可是太平军6月2日占领苏州完成了追歼残敌的任务后,陈玉成立即领兵到皖北奋战安庆城下,而李秀成则把天王严诏置之脑后,自行越过苏州进军上海,开辟了与列强苦战不胜又难以脱身的第二战场,使太平军由天京解围后取得的战略主动陷入致命的东西两面腹背受敌的被动局面。主战场安庆方面,过去陈、李合军曾经几次击退过敌军对安庆的进犯和围困,这一次只有从苏州赶来的陈玉成孤军奋战,使曾国藩得以乘太平军陈、李分军的机会,完成了对安庆的战略包围;

第二次援皖是1860年11月前后,天朝命李秀成与杨辅清沿长江南岸向西攻取九江,切断湘军围攻安庆的后路,与奋战在安庆前线的英王陈玉成呼应,击退或消灭湘军。这是五个月前第一次援皖行动流产以后实行的补救措施,仍然有成功的可能。但李、杨联军攻到湖口城东,九江业已在望的时候,李秀成因为谋求浙江,突然撤军东走,影响到杨辅清势孤力单无法再进,迂回援皖的进军计划又一次流产。

因李秀成退军行动匆促,连乘虚突袭曾国藩大营活捉曾国藩的机会也放过了。据说当李秀成领兵经过皖南祁门附近的洋栈岭时,设在祁门的湘军曾国藩大营一片混乱,文武幕僚纷纷逃亡,祁门异常空虚。曾国藩也写好遗书,准备一死。可是李秀成却率部匆匆过境,驰经浙江常山过年去了。曾国藩侥幸得以逃生,这一险局在清军中曾传为笑谈,为曾国藩的一大耻辱。

第三次援皖行动,是在1861年初,安庆保卫战已到最后决战关头。而李秀成从浙江嘉兴到苏州准备到湖北招兵,此时天王严诏命领兵赴上游,支援安庆,但李秀成不从,仍坚持出师江西、湖北。天王盛怒。后经朝臣从中周旋,天王又作出了李秀成等从江西三路上湖北南岸,英王陈玉成一路出湖北北岸,四路迂回进取武汉,逼湘军从安庆撤退的决策。这一战略部署显然是为了迁就李秀成上江西湖北招兵而作出来的,但仍然不失为一个颇有气魄并为湘军所惧怕的釜底抽薪战略。如果认真实施,还是有可能击败湘军救出安庆,从而稳定天京上游局势的。可惜又因为李秀成迷恋江浙而功败垂成。

这一次大迂回的战略决策,英王陈玉成是很认真执行的。他只用了十几天时间就从安徽翻越过大别山,于1861年3月18日占领了距汉口东一百七十里的重镇黄州,准备接应南岸的李秀成会师武汉。而李秀成则因为在江西一路招兵,迟了两个多月于6月才到达湖北境内。而他到湖北后,即不攻武昌,又不渡江增援安庆,仍然是只顾招兵。

李秀成进入湖北境内时,极大地震动了清军。守备力量异常空虚的湖北省会武昌城内,官吏逃亡,百姓骚动,随时有城陷易帜的可能。在安庆前线督战的湖北巡抚胡林翼带病驰返武昌坐镇,并准备随时把围攻安庆的湘军全部调回湖北固守武昌这一根本之地。但出乎湘军将帅的预料,李秀成于6月15日兵至武昌境内并未攻城,而在招齐了三十多万新兵以后,突于7月9日又全部退出湖北,对这一惊心动魄的戏剧性事件,湘军方面直到天京沦陷审讯李秀成时还心有余悸。曾国荃的幕僚赵烈文在日记中记有他审问李秀成时的一段对话:“余(指赵烈文。下同)又问:‘十一年(即1861年)秋,尔兵至鄂省南境,更进则武昌动摇,皖围撤矣,一闻鲍帅至,不战而退,何耶?’曰(指李秀成。下同)‘兵不足也。’余曰:‘汝兵随处皆是,何云不足?’又曰:‘时得苏州,而无杭州,犹鸟无翼,故归图之’……”(《赵烈文日记》)当时李秀成就是用从湖北、江西招来的兵,尤其是从广西转战回来的翼王旧部20余万精兵,如潮涌东进般去占取浙江全境。

曾国藩当时身任节制安徽、江西、浙江、江苏四省军政大权的钦差大臣,清朝政府和苏浙官绅同声呼吁他领兵东进救援江苏、浙江,但他坚持主攻方向毫不动摇。他认识到安庆战事是与太平军决战的主要矛盾,不但不派兵赴援苏、浙,而且连江西、皖南一带的精兵如主力鲍超等部,也从江西一带调往皖北安庆前线,他自己也把大营从皖南祁门调到安庆附近的水师船上。

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救安庆,是1861年,在曾国藩从江南岸调兵到江北,他自己亲临安庆前线,集中兵力对安庆发动最后总攻击的时候,太平天国的英王陈玉成眼看到安庆保卫战已经到了最后的决战关头,他亲自驰返天京向天王禀陈安庆决战胜负将直接关系到天国的安危兴亡,请求紧急派兵增援。天王首先想到拥兵大户李秀成,派朝中重臣千王洪仁眡赶赴浙江向李秀成求援,却不料遭到刚从湖北、江西招得五六十万精兵的李秀成的拒绝。据洪仁眡三年后被俘写的《自述》回忆到这件事时,他说,当时李秀成说:“天朝有了苏、浙,可以高枕无忧。”洪仁眡当即反驳李秀成:“自古取江山,屡先西北而后江南,……况江之北,河之南,自古称为中州渔米之地,前数年所恃无恐者,实赖有此地屏藩资益也。今弃而不顾,徒以苏浙繁华之地,一经挫折,必不能久远。今殿下云有苏浙可以高枕无忧,此必有激之谈,谅殿下高才大志,必不出此也。殿下之言,非吾所敢闻也。”(《洪仁眡自述》)而李秀成仍一味搪塞,一心进军浙江,坚决不肯派兵救援安庆。结果当李秀成挥其百万雄师如潮涌入浙江的时候,皖北安庆城下陈玉成军血战经年业已精疲力竭。

第五即最后一次拒绝赴援皖北,是英王陈玉成在安庆战后率领残部退守庐州,为天京保守这一最后屏障,从1861年8月坚守到1862年5月,牵制住攻克安庆的湘军,使湘军在这九个月中迟迟不敢进攻天京。在这关系天国大局的战役中,李秀成只顾取杭州、战上海,而不派一兵一卒去增援庐州,以致庐州失守,陈玉成牺牲。在庐州失守17天后,曾国荃即率领湘军水陆进抵天京城下。

到了天京又一次陷入包围,李秀成才惊恐起来,赶紧调动兵力救援天京城。以前天京曾经有两次解围战,但那两次(1856、1860年)反包围战都有陈玉成参加指挥,得以取得消灭敌军为天京解围的大胜。这一次救援天京之战,由于失去了陈玉成的组织指挥,李秀成虽然在曾国荃的湘军刚到天京三个月,立足未稳并且疫病流行的情况下,率领60万大军投入战斗,但大战45天后,终未能赶走仅有2万人的湘军。此时太平军已军心涣散,诸王以衣单缺粮为借口纷纷离散,解围战以失败告终。

李秀成未能解天京之围,两个月后他又率领20多万大军渡江“扫北”,希图收复皖北失去的地方,但到六安而兵败退回时,兵员已损失了百分之八九十,想远离帝国主义洋枪队而从沿海转到内地的梦想也落了空。到这时,李秀成才看到迷恋苏浙坐视陈玉成苦战皖北而不救援的错误,他的百万大军已经分崩离析各奔前程去了。

由于百万大军统帅李秀成“顾己不顾人,顾私不顾公”,向天王闹独立分裂,拥兵自重和敛聚私财的结果,以致他的部下离心叛变,尤其是他的亲信大将纳王郜永宽裹挟李部嫡系精兵十余万人把苏州完整地奉献给李鸿章,最终彻底搞垮了李秀成。李秀成在吃过曾国藩的临别赐宴后,说了几句“昨夜深惠厚情,死而足愿,欢乐归阴”,两手空空地走向人生终点,赫赫威风的百万大军统帅与百万家财富豪,最终也只落得财空、兵空、命丧,这大约是他当初绝没有料到的。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热门推荐

  • 未解之谜
  • 美女明星
  • 幽默搞笑
  • 社会图库
  • 预测未来
  • 离奇事件
  • UFO
本站内容来自互联网,不提供任何保证,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QQ:759281825.
COPYRIGHT © 2014-2025 xiaoqiweb.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笑奇网粤ICP备170872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