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临终之前确实一度有过这个想法,可是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他最终还是不得不放弃这个念头。
为什么呢?继续往下看。
咸丰之所以能够当上皇帝应当说占了不少的运气成分,虽然道光在咸丰和奕訢之间摇摆不定,可显然奕訢更有能力。
虽然咸丰如愿以偿地成了道光的接班人,坐上了皇帝的位置,可对奕訢却仍然很忌惮,也一直想要化解奕訢对自己的威胁。
但是很可惜的是,他当了十一年的皇帝,却一直没能够彻底击垮奕訢以及以奕訢为首的势力集团。
1861年这时候咸丰走到了人生的终点,儿子才5岁,他如果不给儿子铺好路的话,儿子将来能不能坐得稳?所以为了给儿子铺好路,他必须得想办法平衡以奕訢为首的势力集团。
于是,载垣、端华、肃顺等所谓的“顾命八大臣”也就应运而生,咸丰正是要扶持这八个人来平衡奕訢。
不过,只有顾命八大臣的话,也还不够,因为看似有了互相作对的双方之后能够保证小皇帝的安全。
可是如果哪天顾命八大臣或者奕訢跨了呢?有一方一旦垮了的话,那么势必会造成另一方一家独大,从而威胁到小皇帝。
顺治时期因为没人能够平衡多尔衮,所以造成了多尔衮的擅权,让顺治皇帝一度成为了多尔衮的傀儡。
顺治吸取了自己的经验教训,所以在临终之前任命鳌拜、苏克萨哈、索尼和遏必隆四人为辅政大臣,可是还是造成了鳌拜的专权跋扈。
所以,咸丰皇帝不得不吸取了顺治和康熙这两个皇帝的经验教训,让奕訢集团和顾命集团同时存在。
可是既想要让这两个集团处于互相敌对的状态,让他们相互打击对方,又不能让他们任何一方彻底铲除另一方的话,这便需要一个更高层次的人或者权力代表来把握和控制这个分寸,只有5岁的儿子显然不行,那么就只能让慈安或者慈禧来当这个舵手。
按理说慈安是皇后,这事理所应当地让她来做,然而咸丰很快又想到慈安的性格不好争,未必能够扛得起这份责任。
虽然现在很多人在为慈安辩护,说她能力出众,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她的能力绝对远不如慈禧。
这也是咸丰生病之时是慈禧在为咸丰批阅奏折而不是慈安批阅的原因所在。
慈禧自从帮助咸丰批阅奏折之后,咸丰一来发现了她在政治上的天赋和能力,二来也发现了她实际上是一个权力欲很强的人。
这样一来,对于由谁在掌舵这件事,咸丰也就有了三个选项,一个是让慈安掌舵,一个是让慈禧掌舵,最后一个是让慈安和慈禧一同掌舵。
如果只让慈安一人掌舵的话,以她的魄力和能力,恐怕很难应付得了奕訢和顾命八大臣这些老狐狸。
如果只让慈禧一人掌舵的话,以她的野心和权力欲,一旦让她掌握了权力,却又很可能会让造成汉朝吕后、唐朝武后那样的“故事”。
所以,对于咸丰来说最好的选择就是让慈安和慈禧一同掌舵,这样既能够有效地控制和平衡奕訢集团和顾命集团,还能分慈禧的权,让她无法一人独大,也就没办法学习吕雉和武则天了。
这就是当时咸丰突然放弃了除掉慈禧这个念头的原因,不得不说,这是一个相对比较成熟的安排,至少已经能够应对得了很多种有可能会发生的情况了。
可是,咸丰却忽略了一点,奕訢集团可以和顾命集团敌对,可是慈禧是否一定不会和奕訢集团或者顾命集团的一方联手对付另一方?咸丰保证不了这一点。
咸丰去世之后,顾命八大臣那叫一个嚣张跋扈,不仅没把奕訢放在眼里,连宫里的慈安和慈禧受到了他们的打压。
奕訢集团能不反抗?
慈禧能不反抗?
所以说慈禧之所以能够实现和奕訢之间的联手,还是这顾命八大臣的功劳,倘若他们对慈安慈禧能够稍微多一点尊重的话,慈安未必会被慈禧说服,从而答应让慈禧和奕訢联手。
慈安毕竟是正牌太后,当时的慈禧可不敢越过她直接找奕訢。
慈安不同意和奕訢集团练手的话,那么很可能也就不会发生辛酉政变,也就不会有慈禧柄政47载的事了。
说到底还是咸丰的安排出了问题,或者说是咸丰看错了人,用错了人,这才给了慈禧一个推翻他的安排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