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奇闻异事>正文

“我”,古人的谦让,一般是不用的

2020/1/27 15:02:48 来源:互联网

“我”作为第一人称,对今人来说用的是很自如的,在第一人称中出现的频率最多。如“我爱你!”,今年央视春晚的小品《父母爱情》,就是以此为“包裹”,逗乐了一大批春晚“粉丝”。古人为何很少使用“我”呢!


在遥远的过去,古人有很多第一人称的代词,譬如“吾”、“余”、“予”、“我”。其中的“我”,《说文解字》中记载:“我,古杀字”。这个字最早出自于甲骨文中,甲骨文中的“我”字形状像是一个兵器,也就是我们常见的“戈”。既然是兵器,又是杀,合起来所代表的就是血腥的战争。史料记载“偃武息戈,卑辞事汉”,这里的“戈”就是“我”,指的就是干戈和战争。

在古代的社交场合或者是公共场合,真正自称为“我”、“吾”、“余”的,却是少之又少。这并不是“我”字出身不好,而是一种礼仪的需要。古人崇尚谦让,不喜欢开口“我”、“吾”、“余”、“予”的,自以为是,上手就把自己提溜得与人一般高,你不大我不小,主次不分,这是一种不懂礼仪的行为。


比如在官场上,据学者考证,至少从晋朝开始,各级官僚已经不习惯于用第一人称代词来指代自己了,他们热衷于自称“下官”来显示自己的谦卑。唐人虽然旷达,但在相互交往之时依然羞于自称“我”,以至“吾”、“余”、“予”也很少用,而是用略显卑微的“小生”来指代自己。宋朝则再进一步,那时的大小官员都喜欢自称“卑职”,普通人则更是自降身份而乐意自称“晚生”。

当然,凡事都有其另一面。《梦溪笔谈》卷十八就记载了这样一个人,此人姓许,他最大的特点是“脚大不害羞”,无论在何人跟前,从来不用谦称,什么“小生”、“晚生”统统与他的无关,但他的“我”,总有点平视中昂首的感觉,所以为当时的人们作为笑话故事传播。


贾魏公为相日,有方士姓许,对人未尝称名,无贵贱皆称“我”,时人讥称其为“许我”。此人言谈颇有可采,然傲诞,视公卿蔑如也。公欲见,使人邀召数四,卒不至。又使门人苦邀致之,许骑驴,径欲造丞相厅事。门吏止之,不可,吏曰:“此丞相厅门,虽丞郎亦须下。”许曰:“我无所求于丞相,丞相召我来,若如此,但须我去耳。”不下驴而去。门吏急追之,不还,以白丞相。魏公又使人谢而召之,终不至。公叹曰:“许市井人耳。唯其无所求于人,尚不可以势屈,况其以道义自任者乎。”

不论面对何人,这位许姓老兄都敢自称“我”,这在当时居然引起轰动。从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在当时人们看来,能自称“我”是多么惊天动地的一件事情。这也反衬出,面对高官勇于自称“我”又是多么难得,以至于一个人可以因为自称“我”而被传扬一时。


第一人称“我”的含义,随着时代的不断而演变。到了汉唐时期,“我”字就被用作为第一人称代词,不过古人还是多用“余”、“吾”这两个字,这也是在典籍中“我”这个字不常出现的原因。而“我”被广泛的应用,我们可以追溯到明朝之后,随着元杂剧和明清小说的流行,“我”这个字才被普遍的运用,到了近代白话文的兴起,“我”字的使用就更加频繁了。

“我”,人人平等的体现,无论贵贱,咱们都是一样的,我就是我,你就是你。春晚小品《父母爱情》里的小包裹“我爱你”的“我”,也是一样的,情实际上早己到位了,只是羞于说出口罢了!我与你,夫妻、同事、同志都是一样的。当然,谦让或含蓄一点,也不失为礼节礼貌,礼仪一下,古人的风度也不尽是糟粕。(文/蔡驷读历史 图/源于网络)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热门推荐

  • 预测未来
  • 离奇事件
  • 网络焦点
  • 大话社区
  • 预测未来
  • 离奇事件
  • UFO
本站内容来自互联网,不提供任何保证,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QQ:759281825.
COPYRIGHT © 2014-2024 xiaoqiweb.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笑奇网粤ICP备170872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