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未解之谜>正文

刘备借荆州的故事:刘备借荆州为什么不还(图)

2018/3/12 11:01:16 来源:互联网

刘备借荆州的故事:刘备借荆州为什么不还

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真实情况是这样的

“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成了一句家喻户晓的歇后语。刘备的信誉因此大打折扣。《三国演义》说到“三气周瑜”,多围绕荆州的“借”与“要”展开,给人的总体印象是要债的快被逼疯、欠债的一味耍赖,不管做了怎样的艺术处理,对刘备显然不利。

正史对“借荆州”也多有描述,《三国志》鲁肃传、吕蒙传多次提到荆州是“借”出去的,刘备传等提到孙权要讨回荆州,不过这些记载往往又比较含糊,既没有详细说明刘备是怎么借到荆州的,更没有具体指出这个“荆州”指的是什么。


在东汉末年,荆州不是一个城池,而是一个很大的地域概念,具体说就是东汉的13个州之一。下辖南阳郡(河南西南)、南郡(湖北西部)、江夏郡(湖北东部)、长沙郡(湖南东北)、桂阳郡(湖南东南)、武陵郡(湖南西北)、零陵郡(湖南西南)等7个郡,曹操南下荆州之前南阳郡被其占去大部,江夏郡被孙权占据一部,其余尽归刘表父子所有。

曹操南下,刘表死、刘琮降,荆州的格局发生了改变,孙权的势力未变,其余尽归曹操所有。之后发生了赤壁之战,曹操虽战败,但并不意味着荆州7个郡归了孙刘,因为曹操仍占据整个南阳郡以及南郡、江夏郡的大部,江面四郡处于“自治”状态,孙刘控制的地方十分有限。

曹操由赤壁退到了南郡的郡治江陵,而不是向北方逃跑,说明他不想放弃荆州,但孙权、周瑜、刘备动作很快,迅速扩大战果,周瑜、刘备指挥孙刘联军追到江陵,孙权同时又走出一步好棋,于建安十三年(208年)12月亲自率队开辟了东线战场,出击曹军控制下的合肥。

在这种情况下曹操仍未放弃,因为荆州实在很重要,他任命曹仁为南方军区司令(征南将军),由横野将军徐晃协助守卫江陵,折冲将军乐进守卫襄阳,做出这些安排后曹操率领其余主力北撤。

有曹仁坐镇江陵这一仗并不好打,孙刘联军前后攻了一年多。看到江陵城一时难以攻克,周瑜便指挥人马去占江陵上游的夷陵,即今湖北省宜昌市,在夷陵大破曹军,此战中年仅30岁的年轻将领吕蒙脱颖而出,被孙权任命为副军长(偏将)。

据《吴录》记载,看到江陵城无法攻克刘备向周瑜建议:“江陵城里粮食很充足,这是攻不下来的主要原因(城中粮多,足为疾害)。建议让张飞率1000人跟您攻城,您分给我2000人,从夏水绕到曹仁的后面,曹操听说后必然撤走。”


夏水是汉水的一条支流,发源于江陵一带,刘备的具体作战方案无法考证,但他提出的以另一种思路打破战场僵局的想法是有价值的,被周瑜所接受,周瑜后来给刘备增兵2000人(以二千人益之)。从这条记载可以看出,虽然孙刘联盟,但战场上以吴军为主导,指挥权也在周瑜手中,刘备所部只能充当协同的作用。

经过周瑜、刘备等人坚持不懈的努力,到建安十四年(209年)下半年,曹操看到江陵再守十分困难,决定撤出,回防到襄阳。周瑜带伤指挥作战,迅速攻下江陵及其以东长江沿线的许多重要据点,从柴桑到夷陵的长江防线基本上被吴军占领。

孙权任命周瑜为南郡太守,驻守江陵;程普为江夏郡太守,驻守沙羡;吕范为彭泽郡太守,驻守柴桑。这个彭泽郡是之前没有的,为孙权新设。

孙权的行动很果断,丝毫没有考虑联盟另外两方刘备和刘琦的感受,比如江夏郡太守,原本由刘琦担任,程普再去当太守,明显是内讧。换成别人,早就去吵架了,但刘备经历过也看到过太多这样的事,他丝毫不以为意。

普京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没有实力的愤怒毫无意义。”这句话在这时的刘备身上,也是很贴切的。

眼下不能和孙权弄僵,联手抗曹还是当前的首要任务。为此,刘备赶紧表奏刘琦为荆州刺史,为了不与程普争锋,把自己原来驻扎在夏口一带的人马也全部撤出。《江表传》说,孙权和周瑜给刘备指定了一个叫油江口的地方,让他在这里驻扎。

油江口是长江南岸的一个小地方,属南郡,位于江陵沿江而下约百里的地方,归南郡太守周瑜管。南郡有三分之二在江北,三分之一在江南,在江南的部分,至少五分之四是荒无人烟的山区,孙吴一连得了3个郡,作为另一个战胜方,刘备只得到了小半个南郡,他这个荆州牧也就在油江口一带说话管用,确实不公。

刘备继续忍耐,为了换取孙权的支持,刘备主动表奏孙权为车骑将军。这时刘琦因病去世,孙权作为回报,表奏刘备为荆州牧。


油江口听起来总是一个小地方,不适合把荆州的治所放在这里,刘备便改油江口为公安,作为自己的大本营,此地即今湖北省公安县。但公安毕竟太小了,刘备想自己这个州牧手里至少也得有一个郡吧,他决定亲自去面见孙权,当面提出把南郡的其它地区也让给他。

赤壁之战后孙权回到京口,即今江苏省镇江市,听刘备说要去京口见孙权,所有人都大吃一惊,诸葛亮更深表忧虑,劝他不要去,以免遇到危险,但刘备执意前往,并于建安十五年(210年)冬天出发。

刘备的举动让孙权也吃了一惊,但又不能拒绝。刘备于是到了京口,开门见山说出来意,孙权没有思想准备,让刘备先别急,他和属下们商量商量。

江东内部对此事的看法出现严重分歧,身在江陵的周瑜听说刘备到了京口,写密信给孙权说:“刘备是个枭雄,又有关羽、张飞这样的熊虎之将,不会久居人下。我建议把刘备留在吴地,给他修宫室,让他整天吃喝玩乐,使他与关张二人分隔起来,我趁机发起挑战,大事可定(愚谓大计宜徙备置吴,盛为筑宫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娱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挟与攻战,大事可定也)。”

在周瑜看来,如果割地给刘备,刘备必然如蛟龙得云雨,一定不是池中之物。周瑜的看法得到时任彭泽郡太守吕范的支持,他建议孙权趁机把刘备扣留,不要放他走(范密请留备)。

另一派意见以鲁肃为代表,认为应该答应刘备的请求。《汉晋春秋》记载,鲁肃建议把南郡的江北部分让给刘备,理由是给曹操树个对手,给自己添个盟友,这才是上计(多操之敌,而自为树党,让之上也)。

鲁肃考虑得更加长远,赤壁大败后曹操把主攻方向放到了东线的合肥,目前正整顿人马以谯县、寿春、合肥等为基地向孙吴发起攻势,荆州虽然重要,但当务之急是全力以赴保东线,现在没有力量增兵荆州,所以不能和刘备闹翻。只要孙刘联盟在,曹操就不能不有所忌惮,在荆州一线就得保持足够的兵力,这样东线的压力可以减轻。

最后鲁肃等人的建议被孙权接受,孙权决定撤出南郡,把这里让给刘备。对孙权来说让地盘只有这一次,所让出的其实只是刘备实际控制的公安等以外的半个南郡。

从战略上看这的确是高明的一招,受益的不仅是刘备,还有孙权自己,《三国志》记载“曹公闻权以土地业备,方作书,落笔于地”。但需要注意的是,史书里对这件事一会儿说的是“给”、“与”,一会儿又说“借”,例如:

《三国志》鲁肃传:“备诣京见权,求都督荆州,惟肃劝借之。”

《三国志》吕蒙传:“(鲁肃)后虽劝吾借玄德地,是其一短,不足以损其二长也。”

《三国志》程普传:“周瑜卒,代领南郡太守。权分荆州与刘备,普复还领江夏。”

《江表传》:“周瑜为南郡太守,分南岸地以给备。”

“借”与“给”是不同的概念,“借”是要还的,但考察一下汉末三国的历史,“借地盘”的事似乎比较稀罕,还没有过“好借好还”的例子,从刘备一方来说估计也没有过“借”的概念,地盘拿来了也就归自己了。

但孙吴方面肯定想强调荆州是“借”出去的,唯有如此后来袭杀关羽、重夺荆州才有了说辞,所以在一些史书里开始出现了“借”的说法,《三国志》是集采众多史书写成的,因而在荆州的“借”与“给”上出现了矛盾。

但即使是“借”,当年“借”出去的也只是半个南郡,而后来夺回去的却是数个郡,刘备亏大了。

在这桩历史陈案里刘备显然吃了大亏,最后竟然还落下信誉不好的名声。

刘备为何不愿归还荆州?

荆州古称“江陵城”,始建于春秋战国,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荆州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在三国时期,因其所处的战略地位,更为显著。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曾这样描述荆州的战略地位:“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脩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不仅刘备如此重视,孙权政权也是如此。刘表新卒,鲁肃即劝告孙权:“夫荆楚与国邻接,水流顺北,外带江汉,内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曹操要统一全国,刘备要立足发展,孙权要全据长江,都把荆州作为争霸目标。

曹操本来早想南征荆州,并曾在官渡之战后兴师南下,途中因袁绍二子相争想利用这个机会彻底消灭袁氏势力,才改道北上,继续平定北方。

公元208年农历七月,曹操在远征乌丸、北方基本平定的情况下,率领大军南征刘表。八月,刘表病故。九月,大军进到新野,荆州新主刘琮投降。正是曹操南取荆州,促使孙权、刘备结成联盟,共同抵御曹操。于是爆发了著名的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后,荆州被刘备、曹操、孙权三家分占,曹操占据荆州北部最大的南阳郡,孙权得到江夏郡和南郡,刘备得到荆州南部四个郡(长沙、零陵、桂阳、武陵)。

《三国志·先主传》裴注引《江表传》云:赤壁战后,“周瑜为南郡太守,分南岸地以给备。备别立营于油江口,改名公安。……备以瑜所给地少,不足以安民,后从权借荆州数郡”。这就是“刘备借荆州”的来历。

关公守荆州,前后有十年时间。后诸葛亮进川,关羽单独镇守荆州也有5年之久。关羽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守住了荆州,巩固了刘备这个至关重要的根据地,刘备才有可能西取益州、攻占汉中,成为三分天下鼎足而立的一方。

公元219年,关羽北伐中原,水淹七军,威震华夏,作为联盟一方的孙权派吕蒙乘虚偷袭,荆州三郡(南郡、武陵、零陵)失陷,导致荆州三郡失陷。这就是俗语所言“关公大意失荆州”的来历。

孙刘联盟破裂,为三国归晋埋下了不可逆转的伏笔。

借荆州、失荆州也就成了孙刘联盟还是对抗的重要的导火线。

那么,荆州真的是刘备借来的吗?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军阀割据,诸侯林立。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10几年的时间一直在北方平定各方诸侯割据势力。南方的割据势力主要是荆州刘表、东吴孙权、益州刘璋三家。

《三国志刘表传》记载:“刘表字景升,山阳高平人也。少知名,号八俊。”“灵帝崩,代王叡为荆州刺史。是时山东兵起,表亦合兵军襄阳。”从公元189年至病卒,刘表经营荆州长达19年之久。经刘表及众将的励精图治,内安百姓,外息叛乱,至赤壁之战前夕,刘表已拥有“地方数千里,带甲十余万”的强大实力,成为南方最大的割据势力。

刘表经营荆州期间,远交袁绍,近结张绣,内纳刘备,称雄荆江,先杀孙坚,后又常抗曹操。但刘表外宽内忌,猜疑心很重,只愿守土自保,并无四方之志。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官渡之战打败袁绍后,“曹公既破绍,自南击先主。先主遣麋竺、孙乾与刘表相闻,表自郊迎,以上宾礼待之,益其兵,使屯新野。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表疑其心,阴御之。使拒夏侯惇、于禁等於博望。”(《三国志刘备传》)

没多久,刘表身染重病,要把荆州托付与刘备。《英雄记》曰:表病,上备领荆州刺史。《魏书》曰:表病笃,讬国於备,顾谓曰:“我儿不才,而诸将并零落,我死之后,卿便摄荆州。”备曰:“诸子自贤,君其忧病。”或劝备宜从表言,备曰:“此人待我厚,今从其言,人必以我为薄,所不忍也。”

刘表死后,子刘琮继位,投降曹操。诸葛亮劝刘备劫将琮及荆州吏士径南到江陵,可有荆州。备答曰:“刘荆州临亡讬我以孤遗,背信自济,吾所不为,死何面目以见刘荆州乎!”

刘表对刘备有托孤之望,也是荆州士民以后为何都愿归附刘备的一个重要原因,《三国志刘巴传》云:“曹公征荆州。先主奔江南,荆、楚群士从之如云。”得人心者得天下,这是刘备得以立足荆州发展的民意基础。

曹操南征荆州,震动最大的不是刘备,而是孙权。因为刘备跟曹操的对战已经不止一次两次了。孙权知道曹操取得荆州后必然要向东吴进攻,派遣鲁肃劝说刘备联吴抗曹,主要是为东吴的安危着想,同时也不甘心曹操取得荆州。因为荆州是东吴的门户,荆州失,则江东门户大开,这是孙权、鲁肃最不愿意看到的。

刘表刚刚病故,鲁肃便立刻上报孙权,请求孙权联刘抗曹。《三国志鲁肃传》云“今表新亡,二子素不辑睦,军中诸将,各有彼此。加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於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如有离违,宜别图之,以济大事。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及说备使抚表众,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备必喜而从命。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由此可见,最早制定孙刘联盟,不是刘备,而是孙权、鲁肃。孙权、鲁肃结好刘备,是想利用刘备在刘表及荆州军民中的声望,共同抗击曹操。由于曹操南征荆州是按照荀彧之言悄悄出兵的,东吴一时未能发觉,鲁肃到了江陵,才知刘琮已经降曹,于是赶到当阳长坂见刘备,劝说刘备放弃到江南投奔苍梧太守吴巨的打算,改去夏口,组成孙刘联盟。

《三国志吴主传》:“刘备欲南济江,肃与相见,因传权旨,为陈成败。”肃曰:“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江表英豪,咸归附之,已据有六郡,兵精粮多,足以立事。今为君计,莫若遣腹心使自结於东,崇连和之好,共济世业,而云欲投吴臣吴巨,臣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讬乎?”备大喜,进住鄂县,即遣诸葛亮随肃诣孙权,结同盟誓。(《三国志先主传》)

从曹操南取荆州到鲁肃、诸葛亮相继为孙刘联合抗曹奔走游说,这些都是孙权刻意希望刘备占据荆州成为对抗曹操前哨战的表现。

孙刘结成联盟之后,即爆发了赤壁之战。这一战以曹操的失败而告终,而刘备以因此得到荆州四郡。此四郡来自于刘备自身的战斗所得,与孙权的出借并无关系。《三国志·武帝纪》:“(建安十三年)十二月,(曹)公自江陵征备,至巴丘,……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备遂有荆州、江南诸郡。”《三国志先主传》:“先主表琦为荆州刺史,又南征四郡。武陵太守金旋、长沙太守韩玄、桂阳太守赵范、零陵太守刘度皆降。”

包括以《吴书》为本记载的《三国志周瑜传》也只是写:“权拜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以下隽、汉昌、刘阳、州陵为奉邑,屯据江陵。刘备以左将军领荆州牧,治公安。”其中并未提到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四郡。由此可见,荆州绝大部分是由刘备自己夺得的。赤壁战后,刘备支持刘琦为荆州牧,刘琦死后,刘备被众将推为荆州牧,他占有这些地方是很顺理成章。《三国志诸葛亮传》也说道:“曹公败於赤壁,引军归邺。先主遂收江南,以亮为军师中郎将,使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

那么后世所谓刘备借的是那一块呢?

《江表传》曰:“周瑜为南郡太守,分南岸地以给备。备别立营於油江口,改名为公安。刘表吏士见从北军,多叛来投备。备以瑜所给地少,不足以安民,后复从权借荆州数郡。”由此推断,刘备借的可能只是南郡一个郡而已,而且南郡之中的南岸地是“给”刘备的,而非“借”。

《三国志鲁肃传》写到:“后备诣京见权,求都督荆州,惟肃劝权借之,共拒曹公”。《汉晋春秋》肃曰:“将军虽神武命世,然曹公威力实重,初临荆州,恩信未洽,宜以借备,使抚安之。多操之敌,而自为树党,计之上也。”权即从之。

这里虽未指名荆州的那一块,但是既然是孙权方刚刚得到的城池,应该是南郡无疑。现在很多人以为刘备借荆州是借荆州的一整块,其实是一种错误的理解,刘备借的只是半个南郡。且这个“借”的全过程的史料记载几乎都是来自《吴书》。借的目的也只是借刘备之力抵抗曹操而已。

《三国志先主传》记载:建安二十年,即公元215年,孙权以先主已得益州,使使报欲得荆州。先主言:“须得凉州,当以荆州相与。”凉州在哪里?在今甘肃一带,即中国的大西北了,当时称为“西凉”。刘备为何讲“得凉州,给荆州”,很可能是对孙权欲得整个荆州的不满。果不其然,“权忿之,乃遣吕蒙袭夺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先主引兵五万下公安,令关羽入益阳。”(《三国志先主传》)

单刀赴会的情节就出在此时,《三国志鲁肃传》:肃住益阳,与羽相拒。肃邀羽相见,各驻兵马百步上,但请将军单刀俱会。肃因责数羽曰:“国家区区本以土地借卿家者,卿家军败远来,无以为资故也。今已得益州,既无奉还之意,但求三郡,又不从命。”语未究竟,坐有一人曰:“夫土地者,惟德所在耳,何常之有!”肃厉声呵之,辞色甚切。羽操刀起谓曰:“此自国家事,是人何知!”目使之去。

有人讲单刀赴会的情节说成是鲁肃单身赴会,是同《吴书》所载的相混同了,时间是错开的,此赴会非彼赴会。《吴书》:肃欲与羽会语,诸将疑恐有变,议不可往。肃曰:“今日之事,宜相开譬。刘备负国,是非未决,羽亦何敢重欲干命!”乃趋就羽。

但是由于恰巧“是岁,曹公定汉中,张鲁遁走巴西。先主闻之,与权连和,分荆州、江夏、长沙、桂阳东属,南郡、零陵、武陵西属,引军还江州。”(《三国志先主传》),《三国志吴主传》也记载:“未战,会曹公入汉中,备惧失益州,使使求和。权令诸葛瑾报,更寻盟好,遂分荆州长沙、江夏、桂阳以东属权,南郡、零陵、武陵以西属备。备归,而曹公已还。”

所以,孙刘重结盟好,达成约定。刘备以长沙、桂阳二郡抵换了南郡一郡。借荆州之说由此完结。至于后来孙权背盟偷袭关羽,完全是背信弃义的小人行为,跟“索要荆州”毫无关联了。

借荆州只是借的荆州的一小块,而非整个荆州。且最初只是一种政治联姻,是把刘备作为利用的工具,与南郡一起成为孙权政治联姻工具的还有孙权的妹妹。《三国志先主传》:“琦病死,群下推先主为荆州牧,治公安。权稍畏之,进妹固好。先主至京见权,绸缪恩纪。”但是这种政治联姻也被孙权破坏。汉晋春秋云:“先主入益州,吴遣迎孙夫人。夫人欲将太子归吴,诸葛亮使赵云勒兵断江留太子,乃得止。”

“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之说,其实只是后人引发的联想而已。自刘备将:长沙、江夏、桂阳三郡给了孙权,彼此已无亏欠。而且自此之后包括《吕蒙传》、《陆逊传》中再无向关羽或他人提及归还荆州一词了。

如果孙权不是贪念太重,吕蒙不是贪求战绩,如果东吴还重视同盟关系,懂得唇亡齿寒的道理,孙权吕蒙是做不出背信弃义的小人行为的,然而可惜的是东吴还是趁机偷袭了荆州,致使孙刘联盟破裂,即使后期诸葛亮修复也只是有名无实。有句俗话说,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借荆州还荆州只是为背信弃义小人行为开脱的借口而已。无论关羽如何防备,只要孙刘同盟关系还在,只要孙吴贼心不死,荆州早晚还是要失去的。这是与小人相处早晚要被其所害的经验之谈。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热门推荐

  • 男人世界
  • 幽默搞笑
  • 八卦娱乐
  • 美女明星
  • 预测未来
  • 离奇事件
  • UFO
本站内容来自互联网,不提供任何保证,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QQ:759281825.
COPYRIGHT © 2014-2025 xiaoqiweb.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笑奇网粤ICP备170872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