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葬宝物四:水银
秦始皇陵内山川湖海之谜
众所周知,水银是一种化学元素,学术上的名称叫汞。它具有去除恶疮、治疗疥癣的药用价值,还具有去腐的功能。这是人们在墓葬之中随葬水银的一个原因。
大规模使用水银的陵墓,当属秦始皇陵墓。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秦始皇陵墓内: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1981年12月,中国地质工作者首次运用汞量测量法对秦始皇陵地宫进行了测试。他们惊奇地发现,在秦始皇陵封土中心,有一个面积约为1.2万平方米的强汞异常区。这初步证实了《史记》中记载的真实性。
2003年,中国考古队再次利用地球物理勘查技术,对秦始皇陵进行了无损勘查。经过周密分析,再次发现地宫里的水银正如司马迁描绘的那样:以百川、江河、大海为蓝本。保守估计至少有100吨水银!
另外,还有一些专家分析,在陵墓中使用水银,目的不仅是为了营造恢弘的气象,更有保尸的意图,甚至可以利用硫化汞(水银)的有毒气体来防止盗墓贼的入侵。因而,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贵族墓冢里,以“水银为池”的情况,并不鲜见。但是,在地宫里用水银象征“百川、江河、大海”并“相机灌输”,却是始皇陵所独有的。
但是,人们感兴趣的还不止这些。这至少100吨的水银是来自何方呢?
对此,有些人认为,水银是来自巴郡一个叫“清”的寡妇。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中说,秦代的巴郡有个寡妇名叫“清”,数代垄断丹砂开采的生意,秦始皇曾为她修筑了一座豪华的纪念碑——怀清台,以表彰她的“贞节”。另外,《史记》又说:“江南”出丹砂。
《华阳国志·巴志》也记载:“涪陵郡出茶叶、丹砂……”而魏晋时期的刘琳则引述《续汉志》对这项记载作了注释:“丹砂主要产于涪陵、丹兴(今黔江境)二县。”同时,魏晋时代的涪陵郡,就在秦朝巴郡的范围内,而先秦古籍《逸周书》更记载了西周时巴人向周成王“献丹”的史实。这个史实说的是,周武王攻克商王朝之后,于第二年便去世了,其子成王召开诸侯大会。此时,生活在三峡地区的濮人(被巴国征服的土着部落)就曾向周王室进贡过丹砂。
由于丹砂原产于巴地,而巴郡又是距咸阳最近的一个丹砂产地,所以秦陵地宫的水银很可能是由巴郡寡妇清提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