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大话社区>正文

让吴哥的微笑成为永恒

2017/11/3 21:29:51 来源:互联网

作者:闻白

柬埔寨吴哥的巴戎寺,数座巨型的四面佛像高耸入云,每一张脸都微笑着俯瞰四周。无论从哪一个角度看,都流动着深杳无言的微笑,仿佛经过岁月的侵蚀获得了这倾城倾国的力量,让你每凝视一次就轻叹一声,每离开一步就回望一次。

吴哥古迹是吴哥时期城市和建筑遗迹的总称,它起源于公元6世纪的真腊王国,消失于公元15世纪的吴哥王朝,近千年的存在留下了数量惊人的各种寺庙、宫殿、陵墓和城市工程设施,是东南亚古代文明的代表,也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于1992年成为世界遗产。但它曾经湮没在无尽的森林莽藤中数百年,被重新发现时是废弃已久的苍凉,坍塌、崩裂、散失的建筑显示着它所遭受的彻底的损毁。从一块块石料堆砌成宏大壮观的建筑需要经过多少的不舍昼夜,如今的分崩离析枝蔓缠绕就有多么幻灭纠结,因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同时将它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并希望动员全世界的力量来保护它。

吴哥的古迹,也就是现在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寺庙、神祠,大部分是由石块或石质构件搭建起来的,有的寺庙保存较为完整,布局和大部分建筑的结构主体基本完好,建筑原有的空间也基本维持。也有如巴戎寺、塔布隆寺、周萨神庙等仅存寺庙的格局,大半建筑结构坍塌或者倾倒,但建筑构件保存较多。当然还有一些古迹倒塌后构件也大多散失,几成残垣断壁的废墟。虽然人类深藏在废墟之上凭吊历史的格调与情怀,但吴哥的古迹毕竟还是需要经过基本的修复和维修,进一步重现出古代建筑的特点,甚至进行必要的考古,搞清楚当年的轮廓和布局。

可以说,吴哥是世界遗产保护修复的一块试验田。自1993年起,30个国家陆续参与到了吴哥窟的修复工作中。比如日本修复了吴哥寺的北藏经阁,法国人修复了癞王台和巴方寺,印度负责修复了塔布隆寺,意大利修复了比粒寺,德国修复了吴哥寺的雕刻,美国人修复了圣剑寺和塔逊寺,瑞士人修复了女王宫,中国负责修复了周萨神庙和茶胶寺,还有位于柬埔寨与泰国边界的柏威夏寺……游人今天去参观,可以看到无处不在的脚手架,看到不同国家的修复理念在已修复建筑上的存在。

不能不提的是法国的贡献。吴哥是由的叫作亨利·穆奥的法国博物学家发现的。中国元朝时的使者周达观曾居住吴哥长达一年,写下了8500字的《真腊风土记》。这位法国博物学家相信这本书的记载是真实的,便来到柬埔寨的丛林中寻找这失落的王国。穿行五十多天,在几乎绝望时找到了书本记载的古王朝的遗址。法国对吴哥古迹的保护修复工作从19世纪末就开始了,现在人们经常提到的是法国从1960年开始帮助柬埔寨修复的巴方寺。当时考古学家认为巴方寺结构不稳,于是将古寺拆散,将30万块石头编上号以方便重建。然而维修工作开始不久柬埔寨就爆发了内战,1975年柬埔寨红色高棉政权上台后,赶走了法国专家,屠杀了帮助法国人修复古迹的柬埔寨人。更为遗憾的是,当年这些石头编号的书面资料在20世纪90年代初柬埔寨恢复秩序后也找不到了,所有石头的编号都失去意义。法国的建筑师甚至开发软件来帮助辨识这些石块,做着世界上最复杂的拼图游戏。经过15年的时间,法国远东学院的建筑师们基本复原了巴方寺的30万块石块,大致完成了这个难言其繁的拼图游戏。尽管经过了细致的拼对,一些重要构件仍然不能找到。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地方因为找不到原来的石头只好用新的石头代替,因此也就有很多石头因为找不到它原有的位置而被遗弃在一边。在补配新的构件时,也有不同方式的探索,一种是参照相同的构件的形式进行一些必要的雕刻,雕刻要求尽量体现原样,但由于新补配的石料色泽明显不同于老料,其可区别性是明显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区别会缩小;另一种是保留素面,不饰雕琢。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巴方寺的引道,长约200米,仿佛是引领着人们进入另一个世界。走出巴方寺回望时可以看到一个约长70米高9米的卧佛,它的拼接工作依然没有完成,因而卧佛的微笑并不明显。

塔布隆寺目前是游人的最爱之一。据说20年前这里还是荒芜寂然,如今,每天至少有6000多位游客前来参观。中国游客喜欢在被榕树的巨大枝条包裹、侵入的神庙前拍照留念,甚至用“神庙与古树共舞”来形容建筑与树木交缠难分的状态。印度负责这个寺庙的修复工作。很显然他们在修复工作中尤其注意保持庙宇目前的“自然状态”,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除了必要的支持之外,树木依然在生机勃勃地扩展自己的领地,甚至分不清是先有神庙还是先有茂密的丛林。有人拿过去的照片对比,认为这里的状态更接近吴哥窟在19世纪被发现时所展现的样子。

从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真实性和完整性的目的出发,文物的修复自然应该坚持最小干预和可逆性两个重要原则。最小干预就是尽最大限度不对文物本体动手,对于石刻构件应尽可能不对材料本身进行直接干预,将现代人的手段降到最低限;而可逆性原则要求在采取保护措施时不会因措施本身伤及文物本体,并且今后若有需要撤除或修改时方便回溯。不过印度保持“自然状态”的做法,也会有各种隐患。虽然现在树与塔暂时互相依附看似达成了一种平衡,但树木会生长,它的力量是强大的,庙宇的空间终究会被挤压而最终导致坍塌。

区别于其他国家,日本一直着眼于吴哥古迹的整体研究,长期监测吴哥地区地质、水文、气候、森林、旅游的多项数据。在导致吴哥地基沉降的地下水和导致石材老化的气候因素变化的监测上,他们积累了大量的资料。而且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暹粒城市用水急剧增加,大量抽取地下水已经成为危害吴哥古迹的突出因素。日本的工作为计算与古迹承载能力相匹配的城市人口以及游客数量提供了重要参考,他们已经提出修复吴哥地区水利系统遗存,使其恢复原有功能的建议,这样不但可以与现有地域景观一起组成吴哥古迹的重要环境背景,并且可以真正地恢复其实用的功能。当然日本的修复工程更是严格,坚持探究原建筑所采用的原工艺、原技术,他们的修复措施普遍具有可逆性和可识别性。

随着在吴哥进行的考古工作的顺利开展,人们对于吴哥的认识也在不断丰富,需要修复的范围也越来越大,保护工作似乎遥遥无期。有时你会很绝望地想,今人对于它的任何修复也许只是徒劳,我们不过是在与时间比赛、与自然妥协,看一看如何能让那些弥散在空中的微笑成为更久远的存在。

《光明日报》( 2017年10月11日?13版)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热门推荐

  • 幽默搞笑
  • 网络焦点
  • 热点新闻
  • 社会图库
  • 热点新闻
  • 网络焦点
  • 图片报道
本站内容来自互联网,不提供任何保证,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QQ:759281825.
COPYRIGHT © 2014-2024 xiaoqiweb.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笑奇网粤ICP备170872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