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追完《一梦枕星河》,就带着家人来苏州平江路打卡同款场景,这趟旅行既追了剧又赏了景!”前不久,来自上海的游客陈女士拿着手机对照剧中画面拍照打卡。不远处的老字号店铺里,“9.9元特色小吃套餐”销量火爆,老板笑着说:“自从剧集播出,客流量翻了三倍,外地游客都是冲着剧中同款来的。”这生动一幕,正是广电视听产业赋能实体经济的缩影。
近年来,我国广电视听行业持续深化融合创新,已从传统内容传播者转变为数字经济的重要参与者和消费新场景的关键构建者。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健全促进数字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广电视听行业加快转型升级,在内容供给、技术革新、产业融合等方面取得突破,不仅夯实了内生增长基础,更在服务“十五五”规划建议目标、激活消费新动能中展现强劲潜力。
如今,从家庭客厅的电视大屏到掌心的移动终端,广电视听正以多元形态融入日常生活,在内容创新、技术创新与产业融合的浪潮中,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内容创新:精品力作引发全民关注
晚上8点,北京市民张先生一家围坐在电视前,收看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电视剧《我们的河山》。“剧情真实感人,跟着剧集重温历史,全家人都很受触动。”这部剧在全国多个平台同步播出,全媒体触达88.1亿人次,成为家庭收视的“爆款”。
内容供给体系持续优化下,精品创作成效凸显。纪录片《国宝时刻》首集播出当日,全网传播量就突破1.5亿次,网友们在评论区留言“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文物的魅力”,形成“亿级传播、全民共赏”的文化盛景。
与此同时,手机屏幕上的微短剧正掀起追剧热潮。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工作的李女士总在午休时打开微短剧App,“每集几分钟,节奏快、剧情吸引人,通勤和休息时都能看”。
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31家卫视频道播出94部微短剧,累计收视人次达去年同期三倍以上;截至2025年7月,全国微短剧用户规模已达6.96亿。据行业数据预测,2027年中国微短剧市场规模将达856.5亿元,出海发展前景广阔。
技术赋能:AI重构行业用户体验升级
在一家省级电视台的演播室里,虚拟主播正流畅播报新闻,背后的AI制作团队实时调整画面效果。“现在97%的省级电视台都在用AI技术,从内容创作到后期制作,内容质量和创作效率大幅提升。”该电视台技术负责人介绍,超高清、虚拟制作等技术的应用,让节目画面更清晰、场景更丰富。
有线电视领域的变化同样明显。“以前缴费麻烦还容易乱扣费,现在操作简化了,套餐也透明,终于不用再纠结‘套娃收费’了。”武汉市民王大爷熟练地用遥控器查询缴费信息。随着电视“套娃”收费和操作复杂问题治理推进,有线电视缴费用户实现近8年来首次止跌回升,用户体验得到实质性改善。
产业融合:跨界联动激活消费场景
江苏苏州的热门景区里,“跟着微短剧去旅行”的标牌随处可见。《一梦枕星河》等作品的热播,让苏州、邯郸等地成为网红打卡地,“广电+文旅”带动当地旅游消费持续增长。
在“苏超”联赛的现场,更呈现出“赛事+消费”的火热场景:13种方言解说让观众倍感亲切,非遗文创展位前人头攒动,“9.9元门票+萝卜干炒饭”套餐让地方特产销量翻番。数据显示,联赛期间的端午假期,6个主场城市银联异地文旅消费总额同比增长14.63%。
从“广电+文旅”到“广电+体育”,再到“广电+直播”,跨界融合的深度不断拓展。部分省份正打造全球网络直播经济高地,建设集孵化、供应链、人才培养于一体的综合性集聚区,让广电视听从内容传播延伸到消费服务的全链条。
2025年上半年,全国广播电视服务业总收入达6884.14亿元,同比增长5.24%;其中实际创收收入6081.54亿元,网络视听服务收入占比达56.8%,成为创新最活跃、增长最快的领域。随着政策持续发力、技术不断突破,广电视听行业正在全方位重构生态,在扩大内需、提振消费、服务实体经济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记者 刘婧宇)
原标题:大屏小屏齐发力,开启视听新世界——广电视听行业生态持续重构激活消费新动能
值班主任:刘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