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日前,山东省农业农村厅印发《2025年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重点开展乡村礼俗传承人、农耕技艺传承人、村艺工坊传习人和乡村工匠等乡村文化人才培育。《方案》提出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乡村新产业、新业态的人才需求,突出农业与科技、文化、教育、旅游、康养、新能源等融合的“农业+”新产业,培养素质能力与乡村新产业新业态高度契合的带头人。涉农高校作为培养农业人才的重要阵地,肩负着传承和弘扬齐鲁农耕文化、为乡村振兴输送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在新时代,深入研究齐鲁农耕文化与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探索有效的教育模式和路径,对于实现农业强省目标具有深远意义。
农业强省建设意味着农业生产方式向集约化、规模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变。齐鲁农耕文化是山东乡村的灵魂所在,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需要一批热爱乡土文化、理解其现代价值、善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专业人才。他们能够挖掘、保护、传承优秀的传统农耕技艺、乡村文脉、民俗活动,并将其与现代农业、乡村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激活乡村文化活力,提升乡村文化自信。
☉齐鲁农耕文化的时代价值
山东作为农业大省,既是黄河流域农耕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也是乡村振兴战略“齐鲁样板”的实践沃土。当前,随着城镇化进程加速与农业现代化推进,传统农耕技艺流失、乡村人才空心化等问题日益凸显,既制约了农耕文化的活态传承,也影响了乡村振兴的纵深发展。在此背景下,《方案》将农耕文化纳入全员培训内容,凸显了农耕文化传承与新农人培育的战略协同性,打破了“文化传承”与“人才培育”孤立研究的常规,丰富了乡村人才振兴的文化维度。
齐鲁农耕文化根植于黄河中下游的自然禀赋与人文积淀,形成了“以农为基”“强农固本”的“农本”文化体系。“农本”思想贯穿古今,形成“耕者有其田”的传统农耕社会的治理准则,《齐民要术》中的“上因天时,下尽地利,中用人力”体现了顺应自然与主动作为的辩证统一,今有体现先进农业技术在“三秋”生产关键期抢收的无人机、烘干仓。新农人作为“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其成长历程与农耕文化传承天然交织。与传统农民相比,新农人既具备现代技术应用能力,又肩负文化传承使命。齐鲁农耕文化中的“知行合一”和务实精神也为新农人提供了价值认同与发展动力,“农本”思想培育新农人的责任意识,二者协同发展,形成了“文化—人才—产业”的振兴闭环。
☉新农人培育与齐鲁农耕文化传承双向赋能
城市化进程中,传统村落空心化导致农耕技艺“后继乏人”,部分传统农具使用、节气农谚等知识面临失传,农耕文化认同弱化。年轻新农人虽掌握现代技术,但对农耕文化的系统认知、对农业的职业认同感均不足,部分新农人曾表示自己仅了解本地常见农耕习俗,缺乏系统学习。《方案》从制度层面把农耕文化传承纳入新农人培训考核评价体系,文化传承的正向激励机制逐渐健全,从产业层面加强“文化+农业”深度融合,深度挖掘文化价值,形成“政府+高校+企业+乡村”四位一体的时代新农人培育范式。
首先,涉农高校要积极构建农耕文化浸润培育体系,优化培训内容。齐鲁农耕文化中的农耕技艺和农业知识是培育新农人的重要资源,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涉农高校肩负着创新教育体系的重要职责,尤其应深化耕读文化的融入。例如,开设齐鲁农耕文明、农业文化遗产、农业哲学等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编写具有山东地方特色的乡土教材和读本。同时,涉农高校还应提供师资、技术等智力支持,强化齐鲁农耕文化的数字赋能传承,建设齐鲁农耕文化资源数据库,收录传统技艺、农谚俗语、典型案例等内容,开发齐鲁农耕文化与现代农业发展线上课程与VR体验项目,培养学生对齐鲁农耕文化的深入理解和研究能力。编写乡土教材,介绍齐鲁地区的农耕历史、农耕技术、农耕习俗等,通过课堂教学、课外实践、助农直播等方式,鼓励新农人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形式,解读节气习俗、展示农耕技艺,让其从学生时代就了解和热爱家乡的农耕文化。学校联动农耕文化博物馆、家庭农场等建立实践基地,开展“田间课堂”“节气农事体验”等活动,推广“双导师制”,聘请老农民传授传统技艺、农技专家讲解现代技术。
其次,政府要完善政策支撑与激励机制,健全人才保障政策。将农耕文化传承纳入专项经费,对从事文化融合项目的新农人给予补贴。建立“齐鲁农耕文化传承人”认定制度,纳入“齐鲁乡村之星”评选,给予创业政策、项目申报等倾斜。将农耕文化传承成效纳入新农人考核评价,作为项目扶持、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奖励在技艺传承、品牌创建、文化传播等方面成效显著的新农人。
再次,强化产业扶持力度,培育“文化+农业”融合业态,支持新农人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开发齐鲁农耕文化创意产品、打造农耕体验旅游等项目。搭建品牌孵化平台,引导新农人挖掘地域文化符号,打造具有文化辨识度的农业品牌,推动“农超对接”“电商进村”,拓宽文化赋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例如,将传统的农耕工具进行创意设计,制作成精美的工艺品;以齐鲁农耕文化故事为蓝本,创作动漫、影视作品;打造以齐鲁农耕文化为主题的乡村旅游目的地等。这些创意产品不仅可以丰富文化产业市场,还可以传播齐鲁农耕文化,吸引更多人关注新农人创业,同时也为新农人提供更多就业和创业机会。
最后,乡村要主动加强农耕文化宣传普及,利用主流媒体讲好“新农人传承故事”,通过情景剧、短视频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推动乡村文化的传播与振兴。修复传统村落、农耕博物馆等载体,保留文化记忆;举办农耕文化节、非遗展演等活动,让新农人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角;通过村规民约、道德评选等方式,重塑“重农崇农”乡风,增强新农人的社会认同。
总之,齐鲁农耕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农本”思想为新农人培育注入了深厚的精神滋养。新农人作为新时代的农业经营主体,既是农耕文化“活态”传承的核心载体,更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力量。二者协同共生,形成了“文化赋能人才、人才驱动产业、产业反哺乡村”的良性循环。构建“政府、高校、企业、乡村”四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模式,是实现这一循环的保障。其中,由政府统筹规划,高校提供智力与人才支持,企业负责技术转化与市场对接,乡村则提供真实的实践场景。特别应鼓励涉农高校与地方深化合作,开展定向培养,为乡村精准输送“懂文化、精技术、善经营”的复合型人才。未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一支兼具文化素养与现代技能的新农人队伍必将茁壮成长。他们将为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提供坚实支撑,为农业强省建设注入不竭动力。
(作者单位:山东农业工程学院。本文系基金项目山东省社科联2024年度人文社会科学课题合作专项、山东农业工程学院2023年校级教学研究与改革重点项目)
原标题:传承齐鲁农耕文化 培育时代新农人
值班主任:高原
作者:李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