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会图库>正文

西贝风波背后:预制菜的争议困局

2025/9/14 17:32:15 来源:舜网-济南时报

  9月10日下午,罗永浩在微博上吐槽西贝“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实在是太恶心了”,将西贝这家头部餐饮企业连同创始人、董事长贾国龙本人一起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24小时急速发酵后,9月11日晚,贾国龙出面回应。“看到那条微博时,我第一反应就是生气。”贾国龙回忆道,“全是预制菜,真恶心”——就这几个字,让他“赶紧买机票就往回跑”,并进行了一定要起诉罗永浩的强硬表态。

  罗永浩与西贝之间关于“预制菜”的争论,从个人层面扩展为一场公共讨论。但在风波之中,一个基本问题却始终模糊:到底什么才是预制菜?食品工程博士、科普作家云无心在接受新黄河记者采访时表示:“每个人对这三个字的理解差异很大,市场自会调节这一问题,流量过后,大家仍会按实际需求选择。”

  矛盾焦点

  罗永浩:不反对预制菜 只求让消费者有知情权

  罗永浩发文称: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人,但这一次我看到的网络舆情是90%多的人都在骂西贝,骂我的连10%都不到。难道那些讨厌我的人突然喜欢我了不成?很多网友已经指出了真实的原因:天下苦预制菜不透明久矣。希望这一次的事件,能够推动中国预制菜相关立法尽快实现,再强调一遍,我不反对预制菜,我的终极诉求只是让消费者获得知情权。

  贾国龙:西贝不承诺未来“绝不用预制菜”

  尽管自己的品牌被攻击,贾国龙还是以行业观察者的身份,谈了对“预制菜”这个新事物的看法。他认为预制菜是“代表未来的大趋势”,不应该被妖魔化。当被问及是否能承诺西贝“未来也绝不用”预制菜时,他很直接地说:“你现在让我承诺未来,那就有点说假话了。”这个表态,为西贝的长期战略预留了灵活空间。

  事件回顾

  罗永浩与西贝之争

  面对罗永浩“几乎全都是预制菜,实在是太恶心了”的核心指控,贾国龙介绍,罗永浩一行五人(四男一女),点了15道菜,花了830元。将近一个小时的用餐时间里,他们几乎把所有菜都吃完了,只剩下最后上的羊排和烤鱼没吃完。服务员问菜品口味怎么样,现场得到的回复是“挺好”。但戏剧性的转折出现了。一小时后,罗永浩发布了那条措辞严厉的微博。

  在事实层面,贾国龙坚决否认使用预制菜,强调按照国家标准,“西贝一道预制菜都没有”。基于这一点,他将罗永浩的行为定性为超出正常消费范畴的商业攻击,并在采访中反复强调,“一定一定会起诉他”,因为罗永浩的行为已经给西贝造成了巨大伤害。

  面对西贝的全面回应,罗永浩在微博上展开了更加激烈的反击。他详细描述了用餐体验:羊排“像是隔夜重烤的恶心味道”,葱香烤鱼变成了“味道醇厚的葱腥烤鱼”,面汤“百分之百是隔夜的味道”,就连最喜欢的牛肉土豆条都“感觉是隔夜的炖菜”。面对西贝“现场制作”的说辞,罗永浩的反击颇具讽刺意味:“能把现做的菜做得全是重新加热的味道,这肯定是高科技了。”

  11日晚,罗永浩将这场争论升级为一次公开的“悬赏举报”。他在微博上公开征集西贝使用预制菜的证据,承诺“如果有录像之类的,法律上可以采信的真凭实据,奖励十万元”,并表示会为举报者保密。随后,还有网友跟进“实名追加2万”。

  争议困局

  专家:预制菜无统一标准 每个人理解也不同

  对预制菜的理解差异,是本次冲突的根源。大众和罗永浩的认知比较直观,核心是“是否当场从生到熟”。很多消费者认为,只要不是在餐厅后厨从原材料开始、在点餐后才制作的,都应算作预制菜。比如餐厅提前几小时甚至一天炖好肉,再加热上桌,就被视为预制菜,这也是罗永浩所说“隔夜菜味儿”的来源。贾国龙和餐饮行业则作出了更细的区分。他们认为,餐厅后厨的提前准备(如洗、切、腌、炖煮半成品)属于正常“备餐”流程。

  2024年3月,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首次在国家层面对预制菜作出了明确且范围较窄的定义:预制菜是指以一种或多种食用农产品为原料,不添加防腐剂,经工业化预加工,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该通知特别指出:“连锁餐饮企业通过中央厨房模式,自行制作并向自有门店配送的净菜、半成品、成品菜肴……不纳入预制菜范围。”

  云无心认为,这场争论是典型的“鸡同鸭讲”,没有实际意义。在他看来,“预制菜”本身就是一个被生造出来的概念,在此之前,餐饮业的各类加工制作方式一直并行存在。目前,餐饮行业实行市场调节价,法律并未针对不同制作方式设定价格标准,只要求“明码标价”。

  在云无心看来,国家的职责是监管明码标价,价值判断应交由市场。消费者觉得值就继续光顾,不值则不再选择。云无心分析,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其实与是否预制无关——现制菜也可能让人觉得贵。将价格问题归咎于预制菜,更多是简化归因、集中火力的表现。真正的问题在于:“不好吃还贵”。

  罗永浩和不少消费者呼吁“强制标注”,认为不告知就侵害了知情权和选择权。但从法律上看,云无心指出,“用了预制菜未标识”目前不构成问题。因为国家用的是“推广”而非“强制”,餐厅不告知并不违法。更重要的是,强制标注缺乏可操作性,每个消费者对预制菜的理解不同。比如在“反对预制菜进校园”讨论中,有家长认为净菜(洗切好的菜)也算预制菜。如按此标准,所有餐厅几乎每个菜都需标注。再如“现包水饺”,皮和馅若为预制的,是否算预制菜?这种混乱导致统一标注难以实现。云无心认为,市场自会调节这一问题,流量过后,大家仍会按实际需求选择。

  云无心总结道,自从“预制菜”一词流行,反而成了问题。这场由概念混乱引发的讨论,或许最终会在市场选择中逐渐平息。但它也向餐饮行业提出一个现实问题:在效率与信任之间,如何找到让消费者真正接受的平衡点。

  记者探访

  主食类为半成品,其他菜类为门店现做

  9月12日上午11时许,记者走访位于济南和谐广场的西贝门店。该门店负责人称,除馒头、饼、窝头等主食为中央厨房统一配送的半成品外,其他菜品均为中央厨房配送的新鲜菜肉,各家门店新鲜现做。

  记者在操作区外观察到,由于商场内禁止使用明火,该门店十余名厨师正借助电磁炉等设备进行烹饪。有厨师正在炒菜,也有厨师正在和面、调馅,制作饺子。门店负责人表示:“比如我们的招牌莜面、炖肉等菜品,都是每日现场制作,包括和面、炖煮等环节。”据介绍,中央厨房除了会向各门店配送做好的主食外,还会统一供应每日采购的新鲜肉类、蔬菜及调料。

  “所有肉类和蔬菜运抵门店后,均需现场切割处理,原料原本均为生鲜状态。”门店负责人介绍,中央厨房会根据各门店的预估营业额进行每日配送,基本不会剩下食材。“偶尔有剩下的我们晚上会做员工餐,第二天会使用当天送来的新鲜菜、肉,保证没有隔夜食材。”(本版稿件采写:济南时报·新黄河客户端记者 杜林 张盼港 樊雨晴)

原标题:西贝风波背后:预制菜的争议困局

值班主任:刘克

作者:杜林 张盼港 樊雨晴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热门推荐

  • 离奇事件
  • 预测未来
  • 男人世界
  • 美女明星
  • 探索图库
本站内容来自互联网,不提供任何保证,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QQ:759281825.
COPYRIGHT © 2014-2025 xiaoqiweb.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笑奇网粤ICP备170872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