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网络焦点>正文

马拉松回来了,我却暂时离开了

2020/11/1 10:03:11 来源:互联网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懒熊体育”(ID:lanxiongsports),作者:王嘉宝,36氪经授权发布。

常听人言,一个瞬间就是一年,一转身就是一生。从四年前偶然进入马拉松赛事运营行业,我经历了执行、宣传、市场岗位,今年本该趁年轻大干一场,却最终被迫离开,期间有过拼搏、痛苦、纠结、不甘、淡然……

匆匆六十载,我国的马拉松赛事从草根野蛮生长再到输送专业选手走向国际,从最初十几场赛事招人报名都困难,到千场赛事一票难求,经济发展的浪潮、政府的大力支持、全民对健康的重视,助推了马拉松产业的极速发展。这次疫情为马拉松运营行业按下了暂停键,也正是一个机会让我们可以思考、沉淀。客观地讲,无论是成绩还是办赛水平、执行经验,我们还远远达不到国际高水平。

趁着最近许多马拉松赛事恢复举办,本文想从一个离开者视角,梳理离开原因、从业感悟,以及赛事产业链中长期存在、被疫情放大的问题,讨论未来行业的希望与更多发展可能性。


1月下旬一个晴朗下午,朋友圈里看到一位央媒前辈的截图,里面大致写着:全力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根据体育总局“暂停4月份之前的所有体育赛事活动”的指示,赛事组委会决定暂停举办2月份某全国赛事。

我将截图发给几位工作五年以上的赛事运营总监,大家想法都还是很乐观,继续观望疫情控制情况。时任赛事公司市场经理的我,每天依然和同事们热火朝天地写着各种方案。

剧烈的波动出现在了2月中旬到4月,这期间陆续有了总局、田协、各级地方组织一系列通知,知名大型赛事宣布延期或者取消。

面对“无赛可做”的窘境,很多赛事运营公司开始组织线上跑、搞直播带货,但收效甚微,原本做线下执行的团队,并不像跑步软件公司那样擅长线上业务,直播带货也没有像网红爆款宣传的那样收获颇丰。

在等待复工的日子里,我们经过一系列“心理建设”,才接受了较大程度降薪,现金流吃紧让每个个体的生活品质被压缩。

我们不曾忘记马拉松产业的高光时刻,智美体育市值曾飙升至百亿港元,为北马而生的中奥路跑一路披荆斩棘,这两家头部公司建起了马拉松的“黄埔军校”。还有大家熟悉的中迹体育、广州中体、无锡汇跑、厦门文广、东浩兰生、万达体育等等,正是整个行业一起的努力,铸造了2019年全国共举办1828场次规模赛事(800人以上路跑、300人以上越野及徒步活动),覆盖了全国31个省区市,总参赛人次达712万。

疫情之下,身边同事朋友一个个跳槽转行,在不断纠结中,我反复问自己“还要不要坚持做赛事?”最终迫于形势,我选择了离开公司,准备考研或者找一个有编制的单位,在那一刻,所有情怀、热爱被现实打败。

时至今日,我仍然难忘,完整参与运营的第一场全马,那天早上发令恰逢一场大雨,在拱门旁我看着数万人从我身前跑过,激动到哽咽。几个月策划彩排,为的就是这几个小时的圆满成功,一个团队拧成一股绳,酸甜苦辣化作鸣枪一声令响,不知道自己脸上滑落的是泪水还是雨水。


上半年我曾经写过一句话:“那些真正懂得体育和商业本质的人失望地离开了,留下了很多混日子的老油条,而不是真正的赛事人。”在我的观察中,很多踏实做精品赛事的“老黄牛们”并不善于表达和包装自己,这其中有个人也有公司;反观市面上一些善于利用“语言艺术和视觉效果”进行表演秀的“演说家们”,则更容易得到青睐。这话有些偏激,但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路跑行业现在的一些畸形状况。

“能回款、能发工资、赛事不出大问题不就行了嘛。”这是演说家们的口头禅。

手握资源、有话语权的人都浮躁,底线被越拉越低,在追逐短期利益中忽视了真正的专业体验,这样的行业怎能留住更多人才?只要有快钱挣,有几个人又会真正在乎规范与专业?

做赛事运营的从业者前三年是最难的,所谓“干得最多最累,报酬却很少”,很多会称呼自己是“体育民工”。可是真的成为了赛事总监就会轻松吗?并不,可以先看看体育公司里,有多少个从业5-10年的总监?

在项目立项初期,看似都会设置不同部门,同事们各自分管;可我还是见过太多公司副总、项目总监在筹备开启一段时间后,被迫要亲自盯具体业务的执行,而无暇顾及更重要的“关系维护、整体方向把控”,真的是他们热衷于亲力亲为吗?

我想这背后的原因有三个:一是项目进度急迫,很多总监的想法是“有教会别人的时间不如我自己就干了”;二是项目整体分工不清晰,效率低下,缺少规范化的执行流程;三是具体负责业务部门的同事经验有限,短期内难担重任。有一名从业十几年的前辈在这次疫情中也选择“隐退”,他说公司里90后、95后干一两年“累跑的人”太多了,青黄不接。

很多老板和HR都会抱怨招不到合适的专业人才,但是换个思路,为什么同样是在北上广深的教育公司、互联网公司,他们为何从不缺人呢?

在我看来,造成从业者自身不够专业的原因是“招聘标准不清晰、企业内部培养缺失、没有标准工作流程、自我约束能力差、待遇与付出不对等”,导致赛事新兵后续能上战场独挑大梁的凤毛麟角。

我对北京大多数体育公司招聘描述做过研究,和同龄人聊天中也发现,大家都很珍惜机会,应聘前会对目标公司进行充足的了解。可是反观现在很多体育公司的HR,求职者咨询时想了解未来一年赛事计划安排,HR对业务一问三不知,只有一句“请到时候问部门负责人”,还想把自己的不专业用空话套话掩盖掉。

其次是因为行业仍然处于岗位设置不清晰、工作流程标准不系统的环境中。很多时候都是项目临近开启才紧急招人,赛事新人一入公司不像互联网行业那样有入职培训和导师辅导;老员工也很少会有耐心一点点教学,而赛事运营却是一份高压工作,在赛前筹备阶段到赛时都可能出现工作失误、爆发情绪问题,互相推卸责任。如果新人自我约束能力比较弱,在工作中得过且过,套用之前从同事要来的旧方案,换汤不换药交差应付,他们不可能得到成长,陷入恶性循环。

加之,赛事运营领域整体薪资待遇偏低(税后能到一万元是一大关,但我认为很多年轻人做的事情并不少,也不会很轻松)。看不到比较清晰的升职加薪路径和美好未来,可能会促使他们转向教育、互联网企业,毕竟在那里,至少努力加班意味着多劳多得。


我一直看好体育产业未来的发展——体育+泛娱乐、体育+大健康。但马拉松这一细分领域现在仍是被动而相对脆弱的。过往几年我们都被表面的光鲜业绩蒙蔽双眼,在疫情的冲击之下,自身短板被无限放大。

先说我的看法,传统“包工队”(只会执行的公司)慢慢会被市场淘汰,原因有二。

第一,甲方自己就能临时拼凑出“包工队”运营项目,节省成本。原则上只要总监管理好,不出大问题即可;第二,越来越多的大型公关活动公司也能做全案体育营销活动了,而他们的客户关系、品牌塑造和创意设计能力,是传统赛事运营公司所欠缺的。

现在疫情影响下,政府经费必须集中到医疗、基建和维稳中,而马拉松主要赞助商“房地产、汽车、快销品、保险”把余钱都投给了教育、综艺真人秀、电竞、街舞等。鉴于国内绝大多数马拉松赛事主要收入来源依然是“政府专项资金、赞助商费用”,甲方为什么会选择我们的赛事进行支持?我们究竟能给甲方提供些什么?

传统的赛事公司可以多学习公关公司,做一些新奇有趣的活动营销。现在越来越多的赞助商品牌,愿意将投放重心放在“体验营销”和“个性化定制”。过去几年,传统做广告代理的4A公司普遍经营惨淡,反而那些以新媒体为核心的创新型整合营销传播团队,则玩得风生水起,从H5页面到短视频直播。或许对于大多数重线下的传统马拉松赛事运营公司而言,需要真正的“数字化转型”才能有未来。

另外,甲方更需要干活更细致的赛事公司。以常见的背景板为例,定稿前有没有反复确认LOGO的位置、相对大小、颜色,组合是否符合品牌规范等等。

未来马拉松产业,我也有一些思考与大家探讨。

第一,必须要跟紧时代潮流,结合未来体育运动的参与趋势。

以文化产业为例,很多北京的老旧工业园被改造成文化艺术中心,周末会组织很多新奇好玩的活动:二次元、青少年、银发经济、电音、体质大健康、知识付费……我们应该学习借鉴他们的思路,琢磨如何为自家赛事赋能。

比如,是不是可以在保证基本专业的标准下,多增加赛事中的娱乐性和趣味性,毕竟刷PB(注:Personal Best,个人最佳纪录)只属于少部分严肃精英跑者;再比如,看似小众的爱好如何与路跑赛事相结合,以实现近似场景中的用户高效转化?越野跑、铁三、瑜伽、健身操、户外徒步、滑板和路跑都有很多结合点。

第二,较为饱和的一、二线城市,当务之急要让赛事实现破圈营销,可以利用好本地的多种运动圈、找到KOL,发展社群内部活动以增加黏性;在新开发的三四线城市,赛事则更需要调动民间力量实现开源节流,如果暂时不能大幅创收,减少非必要支出便是利好。

第三,借鉴其他快速发展行业(比如互联网)的运营策略和方法。这次疫情,让很多人都看到了直播兴起带来的好处。但为什么有的公司很快就可以上线,有的还需要从头开始?这就是聪明的团队很早就注意到,马拉松在这些新领域将大有可为。

今年疫情对全球经济都产生了巨大冲击,知名企业申请破产,失业人口激增,收入紧缩使大众更愿意“宅在家”,除食品、药品等必需品外,家具、汽车、电子产品等“大额支出”,以及住宿、餐饮等服务消费都受到了较大影响。我认为一直到明年夏天,马拉松行业的竞争将持续猛烈,如何创新和长远规划,在保证规范科学的前提下开展有一定特色的赛事活动,是值得每一个从业者深度思考的。

疫情绝对是对路跑行业的一次大考,我更愿意将这个过程称为“冷萃”,不断审视改进,也只有在守住底线、充分尊重专业的前提下,了解用户和客户在关注什么、在意什么,从产品设计的角度,思考什么才能给跑友更好的体验?哪些是赞助商最看重的?而不是一味的闭门造车。马拉松才会为人才提供发展的沃土,产业才会永续健康发展。

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不管马拉松行业正面临何种危机,如何变化,相信每一个热爱赛事、不断学习的团队,都能以不变应万变,永褒自身竞争力。

感谢每一位赛事从业者的坚持,我们都在渡自己的劫,积极应战眼前的困难,也终会等到属于自己的机遇。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热门推荐

  • 离奇事件
  • 网络焦点
  • 热点新闻
  • 未解之谜
  • 热点新闻
  • 大话社区
  • 图片报道
本站内容来自互联网,不提供任何保证,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QQ:759281825.
COPYRIGHT © 2014-2024 xiaoqiweb.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笑奇网粤ICP备170872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