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珊珊三丫头爱生活、爱摄影、爱旅行、爱美食的驻足点。
在广州,提起广州火车站,无论是本地人还是外地人,都会有一段或酸、或甜、或苦、或辣的回忆。广州火车站在1974年建成,作为中国的南大门,是外来工南下广州谋生的第一站,也是本地人走向全国各地的出口,可以说这里承载了几代人的集体记忆……如果有人问你:广州火车站是谁设计的?大概不是每个人能马上给出准确答案。今天,珊珊三丫头带大家参观广州火车站设计者的“林克明”的旧居,这是广州“第一座”带防空洞的私人住宅。
林克明的旧居位于广州秀北路394号,当珊珊三丫头来到越秀北路走向林克明旧居时。因为刚刚下了一场“过云雨”(雨随着云到来,云过云了雨也停了),此时天空特别的蓝,路边的植物挂着水珠,显得特别的绿。走到路上,发现这里有不少建筑被定为“广州历史建筑”,颇有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值得细细品味。
林克明旧居在越秀北路的中段,就看见了有一幢米黄色的意大利批荡建筑,呈现淡黄色,共两层,建筑朝南是一个半圆形的露台,朝北是对着东濠涌高架桥。
走近林克明旧居,只见一楼还挂着“XX食杂店”的牌子,不过现在大门紧闭。食杂店的门面前有三块牌子:最上面一块是越秀区登记文物保护单位;中间一块广州市历史建筑(越秀北路林克明旧居);最后一块林克明个人简介及建筑说明。
上面关于林克明的简介,总会让人或多或少有一些感慨。林克明,广东东莞石龙人,毕业于法国里昂建筑工程学院,是中国近代建筑界的先驱和伟大的城市设计家:除了广州火车站外,广州老体育馆、华侨大厦、科学馆、交易会展馆(海珠广场馆、流花馆)、东方宾馆、人民桥、流花宾馆、中山文献馆、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牌楼……等许多建筑都是他的“杰作”;而北京地标性建筑人民大会堂和广州中山纪念堂两件作品,也凝聚了他不少的心血,由他负责主持工程;最后,体现广州历史文化的“广州的中轴线”,从海珠桥起,沿海珠广场、广州市政府、中山纪念堂,到越秀山上的中山纪念碑,其建筑风格和谐统一,有赖于林克明的直言与独特的设计眼光。
看完简介,珊珊三丫头再抬头看看眼前这幢林克明先生居住过的建筑,在周边的绿树与竹子的映衬下,建筑的立面设计十分简练,与淡黄色的建筑十分的和谐。
根据有关资料的记载,这幢建筑在1935年时建筑,是林克明设计的现代主义风格早期代表作品,在建筑形式和功能方面非常有特色:除了二楼有个露台外,还有花园和围墙,还有一个地下的防空洞,这是广州“第一幢”带防空洞的私人住宅,防空洞的墙体厚达40~50厘米,钢筋混凝土顶层厚1米,双层门,防空洞内可容纳20人,就算炸弹掉下来也炸不到。
在1935年建成后,至抗日战开始,林克明是白天到下九路所在的建筑事务所上班,晚上就回到越秀北路394号居住。到了抗日战争时期,这里被日军占据,一直到了抗日战胜利后,林克明才收回394号。林克明在抗战后还设计了越秀北路398号和400号两栋平房建筑。一直到广州解放,林克明把394号了出来给解放军,自己到400号平房居住,一直住到1999年去世。后来,因为道路扩建筑,越秀北路394号林克明旧居围墙被拆除,花园已不存,但建筑主体保留完好。
珊珊三丫头环绕楼体一周后,明显感觉里面仍有人在居住,无法进入内部参观,也无缘进入这个广州“第一幢”带防空洞的私人住宅,也算是一个遗憾了,希望以后有机会,感受一下这位设计大师的特别设计。
那么,你有来过广州旅行吗?你了解林克明这位中国近代建筑界的先驱和伟大的城市设计家?在广州你看过林克明先生设计的哪一幢建筑?你有参观过林克明在广州的旧居吗?知道这是广州“第一幢”带防空洞的私人住宅?如果有机会,你是否会前来看看林克明设计和居住过的旧居呢?欢迎大家留言评论哦!本文是版权作品,未经珊珊三丫头书面授权,严禁搬运、转载、洗稿。如需转载,请与作者珊珊三丫头联系,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