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到四十年代,纳粹势力(其领导阶层由极端右翼精英分子组成)席卷欧非大陆。这股邪恶、罪恶的力量曾建立了强大的资本军事帝国,即我们熟知的第三帝国(纳粹德国)。希特勒成为了这个帝国的最实际控制者,被德国人称为元首。纳粹德国经历了它的崛起和兴盛,最终也走向了毁灭。
希特勒本来是奥地利人,历史有意无意地安排他在一战时为德国效力。后来,机缘让希特勒成为了德国人,更使他从曾经落魄不堪的乞丐,一跃成为了德国的元首。希特勒个人纵然有着出色的领导能力,但是他建立的纳粹德国,也必须有丰富的人力物力资源作为支撑,才能生存和发展。那么,人力、物力等资源,对纳粹德国的兴亡有哪些影响?
一、纳粹德国崛起的背景
在古代,德国的区域还是被众多分散的、落后野蛮的部族所占据。而近代,这些地方形成了许多独立的邦国,其中一个叫作普鲁士的邦国是最强大的。这些邦国都整合在神圣罗马帝国的统治之下。拿破仑时代的战争,让著名的神圣罗马帝国灰飞烟灭,同时也让普鲁士人开始进行近代化的国家改革。普鲁士人借机改革了国家的社会经济和政治架构,进而形成了强大的近代化军事强国。
在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之后,资本主义的社会经济体制,撑起了资本主义的国家。在十九世纪末期,欧洲古老的资本主义帝国将世界领土分割肢解完毕。美国与德国是近代才形成的资本主义帝国,但是他们的工业经济实力到十九世纪晚期已经跃升为世界前二。而德美两国却没有像英法那样占据着众多的世界各地的殖民地。1871年,德意志第一帝国才通过统一战争建立完成。
不过,曾经普鲁士那样浓厚至极的封建残余和军国主义色彩,依然在德意志帝国境内生根发芽。德国大资本家势力对海外殖民地可谓渴望至极。其境内的封建残余势力趁机推波助澜,他们于二十世纪初期开始在德国复兴军国主义,希望依靠强大的军事力量来帮助德国的大资本家们去争夺海外的殖民地,以倾销商品,获取巨额收益。
1914年到1918年期间,欧洲作为主场,爆发了史上规模巨大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简称一战)。至战争结束,战火将欧洲诸强国都烧得体无完肤。法、英、德、意和俄等国损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欧洲大陆满目疮痍。战后,欧洲诸国开始复兴。美国在一战置身事外,其经济力量成为世界最强。美国开始在欧洲放贷和倾销商品,欧洲诸国沦为美国的经济“奴隶”。
在1929年到1933年,受一战和俄国十月革命成功的影响,美国资本主义经济过度扩张及自由放任,同时由于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基本矛盾和社会生产化及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日趋明显,继而导致了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爆发,瞬间席卷整个资本主义国家,从而间接性的导致了德国纳粹的上台。
随后,从华尔街银行倒闭开始造成的经济危机,席卷美国,乃至全球。当德国的通货膨胀在三十年代非常严重之时,德国的失业大军达到了几百万之多,德国国内那些古老传统的军国主义和封建残余势力借机崛起。希特勒在1933年建立的纳粹德国,既是满足资本主义势力的要求,也满足封建势力的要求。就这样,纳粹德国在经济大危机和扩张侵略海外殖民地的企图这两个因素影响下兴起了!
二、人力资源对纳粹德国兴亡的影响
在一战之前,德国大约有6500万的人口,比当时英国、法国多了一、两千万。一战后,德国损失了200多万人,而协约国集团(英、法、俄结成的军事同盟)死亡500多万人。200多万人只占了德国当时人口总数的百分之三左右,只是很少一部分。而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简称二战)之前,其总人口已经达到了6900多万,但是同一时期,英法总人口加起来也只有8800多万。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德国动用了大量的人力资源去从事各行各业,以应对世界性的经济大危机对德国社会经济的沉重打击。由于德国相对欧洲的英、法诸国有着人口优势,德国各行业在人力资源的充分调动下,开始迅速发展壮大。1933年,希特勒执掌纳粹德国大权之后,他用权力来调动人力资源。让德国人充分地发展军事工业,包括修建武器工厂和高速公路,这既解决了德国几百万失业人口的工作,又有利于经济的快速恢复、发展和社会的稳定。这一切,都这让纳粹德国迅速壮大了起来!
1939年,希特勒魔术般地将他的大军扩大到了几百万人的规模,这已经远远超出了《凡尔赛和约》(一战后协约国集团开会限制同盟国德国等国的条约)规定的常备军10万人的规模。欧洲军事大国除了德国,就是英、法,而英、法两国大军人数加起来才能与德国旗鼓相当。希特勒从1938年吞并奥地利之后,让纳粹德国的人口又增加了几百万。此后,希特勒又借此继续扩大他的军队规模。
希特勒在之后接连发动了吞并苏台德地区的军事行动。1939年到1941年6月22号之前,希特勒发动兼吞欧洲诸国的战争,不是通过兵不血刃的行动,就是通过轻微损失的战争带来的。希特勒的大军只是在英伦空战和攻占克里特岛战役中损失惨重。到苏德战争爆发时,希特勒在用兵力守卫西欧大陆的占领区之后,居然还能动员550万的德军去东征苏联,而这还不包括在海洋作战的德军海军。所以,希特勒在侵苏战争之前,其大军几乎没有多大损失。
但是,1941年年底的莫斯科城下战役,让希特勒损失了100万德军,其中死亡的就有25万人,还有大部分德军被俘虏,这对德军来说是无比沉重的打击。希特勒损失的这些德军都是作战经验丰富、训练有素的精锐部队,这极大地削弱了德军在东线的作战能力!1942年,希特勒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再次损失上百万人。所以,斯大林格勒战役才被称作是二战的转折之战。1943年的库尔斯克坦克大决战,德军在东线的1500多辆先进的坦克被毁,德军装甲力量几乎损失殆尽。
所以,从库尔斯克战役之后,希特勒赖以依靠取胜的装甲师力量也很虚弱了。希特勒在东线的苏德战场,隆美尔(纳粹陆军元帅)在北非战场,邓尼茨还大西洋海战场等等,德军在这些战场都在严重地消耗了德国的兵力。特别是东线,这是最大的战场,其消耗的兵力也是最多。希特勒在各条战线损兵折将之后,只好从德国本土和占领国,以及轴心国意大利、西班牙和罗马尼亚等地方扩军,这极大加剧了德国本土人口的锐减。
二战让德国死亡了500万人,这对于当时总人口只有6900万的德国来说也是沉重打击。而苏联在二战前有1.6亿人口,其可以动员上千万兵力。当苏军在基辅战役中损失100万人之后,苏联还可以调动西伯利亚几十万精锐的部队来守卫首都莫斯科。在1945年4月份,苏军还用动用200个师(上百万人)来攻打德意志帝国心脏柏林。二战末期,苏、美、英总兵力对纳粹德国呈现出了压倒性的优势,而这也是希特勒无力回天的原因。
三、物力资源对纳粹德国兴亡的影响
希特勒在二战初期建立了天下无敌的闪电战战术,但是闪电战战术需要装甲师和空军以及陆军的强有力配合。德军装甲师主要是由摩托化部队和坦克师组成,而这些机械化的部队所使用的都是工业产品。
希特勒需要大量的军事工厂,所以他在1939年吞并了捷克军工厂(当时欧洲最大的军工厂之一),这让其可以为德军生产更多先进的武器装备。1940年,希特勒轻而易举地占领了法国等西欧诸国。法国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得以为纳粹德国服务,当时的法国工厂为德军生产了几十万辆运输车,这可以为纳粹大军提供可靠的后勤供应。
德军在苏德战场如此长的补给线下能作战三年多,这与数量众多的运输车是分不开的。机械化部队的动力资源便是石油,而德国本土根本没有石油。希特勒很走运的事情是,罗马尼亚加入了轴心国阵营。而当时罗马尼亚拥有欧洲最大的油田普洛耶什蒂,这为希特勒的装甲师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石油资源。
同时,希特勒为了节约成本,其下令制造了总数达到上千的潜艇。德军潜艇可以隐藏在大西洋里,这给同盟国造成了巨大损失。可见,希特勒的潜艇战策略是极其正确的,即节约了德国的成本,也发挥出巨大的力量。德国还花费大量的资源去生产制造了几千架飞机、数万门火炮和几千辆坦克。但是,庞大的战争机器在不停地消耗着纳粹德国的物质资源。希特勒在二战初期依靠丰富的物力资源占领了欧洲多数国家,但是面对美国、苏联和英国那无穷无尽的物力资源,纳粹德国最终只能覆灭!
结语
希特勒依靠德国本土和所占领的欧洲诸国丰富的人力、物力资源来使得纳粹德国发展强大,希特勒持续不断的战争,严重地消耗了这些资源。在二战初期,希特勒的战争节节胜利,纳粹德国的领土扩张到了极致,其力量也发展到顶峰。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纳粹战争机器不断遭遇失败,纳粹德国的资源到后来也被消耗殆尽,而同盟国的人力、物力资源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所以,这最终导致了纳粹德国的灭亡。纳粹德国的兴起是因为人力、物力的发展,而它的灭亡是因为人力、物力的衰竭,可谓是兴亡同源!同时,希特勒发动战争的非正义性,也决定了纳粹德国必然灭亡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