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交通运输部网约车监管信息交互系统公布了2025年10月份行业运行基本情况。截至2025年10月31日,全国共有393家网约车平台公司取得经营许可,10月订单总量达8.92亿单,环比继续攀升。宛如一颗投入舆论湖面的巨石,激起层层涟漪,这份看似常规的月度数据通报,实则是一份极具时效性与洞察力的行业“体检报告”,它以精准的数据为笔,勾勒出中国网约车行业在持续扩张浪潮下的复杂图景:一面是平台数量稳定、聚合模式增长迅猛所展现出的蓬勃活力;另一面则是订单合规率此消彼长、城市间治理水平参差不齐所暴露出的深层隐忧。
在这份超过8.92亿单的“成绩单”背后,行业发展正站在从粗放扩张迈向规范成熟的关键节点,一场关于治理的辩证思考与行动迫在眉睫。
聚合平台
崛起新势力,责任界定成焦点
10月份的数据犹如一面明亮的镜子,清晰地映照出聚合平台的崛起之势正如滔滔黄河水不可阻挡。聚合平台共完成2.77亿单,占比升至31%,环比增长6.7%,增速如离弦之箭,显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以高德打车、百度打车、美团打车等为代表的聚合模式,已然成为网约车生态中一股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它们凭借强大的流量优势和先进的技术手段,巧妙地整合众多中小运力平台,为乘客打造了“一键多平台叫车”的便捷出行体验,客观上极大地促进了市场竞争,为乘客提供了更为丰富多元的选择。
然而,聚合平台的快速崛起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带来了一系列新的监管难题。在订单合规率的单独排序中,聚合平台的表现被置于聚光灯下,这无疑表明监管层已经敏锐地察觉到这种新兴模式所引发的责任界定问题。在传统的网约车平台模式下,平台直接对车辆和驾驶员进行管理,责任链条相对清晰明了。但在聚合模式下,聚合平台作为“撮合方”,与实际提供运输服务的网约车平台之间,在安全管理、服务保障、投诉处理等方面的责任划分犹如一团乱麻,亟待在法律和实践层面进一步梳理清晰。
特别是当出现司乘纠纷或安全事故时,聚合平台究竟应承担何种程度的“连带责任”或“补充责任”,这成为保障消费者权益的关键所在。聚合模式的繁荣绝不能以模糊安全责任为代价,必须在鼓励创新与筑牢安全底线之间找到一个精准的平衡点,确保行业在健康有序的轨道上发展。
合规率
分化明显,“高地”与“洼地”并存
本月数据中最引人深思的,当属各平台及各城市间订单合规率的显著分化,这一现象犹如行业发展的“晴雨表”,清晰地反映出当前网约车治理的现状与挑战。
在平台层面,呈现出“几家欢喜几家愁”的态势。风韵出行、如祺出行等平台持续领跑合规率榜单,它们凭借对规范运营的长期坚守和不懈努力,为行业树立了良好的榜样。而花小猪出行虽在合规率绝对值上不占优势,却成为本月合规率增长最快的平台之一,这一变化或许暗示着它正在积极整改,努力弥补自身短板,展现出积极向上的发展态势。
反观部分主流平台,合规率出现小幅下滑,尽管幅度不大,但作为行业头部企业,其任何细微的波动都如同警钟长鸣,值得引起主管部门的高度警惕。这或许表明,在经历了初期的合规整治风暴后,部分平台可能进入了“监管疲劳期”,在市场规模与合规成本的权衡中出现了松懈。尤其是阳光出行高达2.7%的降幅,更是给市场敲响了合规建设绝非一劳永逸的警钟,稍有懈怠便可能前功尽弃,导致合规水平倒退。
在城市层面,合规率的分化同样令人关注。厦门、深圳等27个城市订单合规率已稳定在80%以上,形成了治理的“高地”。这些城市在网约车治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成功经验,如实现数据打通、开展联合监管、严格执法等,这些宝贵经验犹如璀璨的明珠,值得其他城市认真总结和广泛推广。
然而,昆明、银川、兰州等城市合规率出现明显下降,武汉、上海、北京、西安、沈阳等城市的合规率排名依然靠后,这暴露出网约车治理中存在的“洼地”效应。
部分城市可能由于执法资源有限、监管手段落后,或者迫于就业压力而对非法运营采取较高的容忍度,形成了监管的“漏斗效应”,严重影响了整体治理成效。
不过,呼和浩特、长沙、合肥等城市合规率的快速提升则给市场带来了希望和信心,它们用实际行动证明,只要治理决心坚定、方法得当,后进者完全有能力迎头赶上。治理水平的差异,本质上反映的是城市管理能力的差异,各城市应以此为契机,不断提升自身治理能力,缩小与先进城市的差距。
从“量”到“质”
网约车行业治理需久久为功
8.92亿单的月订单量,彰显了网约车行业在社会出行体系中的支柱地位。393家平台的庞大规模,也充分说明了市场的充分竞争态势。
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行业发展的重点已不再仅仅是平台数量和订单量的简单叠加,而是如何实现服务品质、安全水平和治理效能的全方位提升,这是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首先,强化平台的主体责任刻不容缓。无论是自营平台还是聚合平台,都必须将安全与合规视为生命线,绝不能仅仅扮演技术中介和流量分配者的角色,而要成为运力准入、行程监控、服务培训、纠纷调处的第一责任人。平台应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如AI识别、行程分享、紧急联系人等,为乘客筑牢安全防线,确保每一次出行都安全可靠。
其次,推动监管的精细化与协同化迫在眉睫。针对聚合平台等新业态,监管政策需要与时俱进,及时明确权责边界,实现“穿透式”监管,确保对实际承运车辆和驾驶员的管理到位,不留监管死角。对于不同城市间的治理落差,应加强部省联动、区域协作,建立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推广先进城市的治理经验,对持续落后的地区进行督导帮扶,避免因一地松懈而影响全国网约车市场的健康发展。
再次,关注从业者的权益与生态健康至关重要。在追求合规率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数百万网约车驾驶员的生存状况。平台应避免将合规成本过度转嫁给司机,积极探索建立更加公平、透明的利益分配机制,保障驾驶员获得合理收入和充足的休息时间。
一个健康的行业生态,应是乘客安全便捷、司机劳有所得、平台创新发展、监管有效到位的多方共赢格局,只有实现这样的良性循环,行业才能持续健康发展。
十月的网约车行业数据,既是一份展示成绩的“简报”,更是一面映照问题的“镜鉴”。它清晰地告诉人们,网约车行业的治理已进入“深水区”,简单的数量增长已不足以衡量行业的成功,质量的提升、结构的优化、责任的落实才是未来行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面对合规率的起伏与分化,各方要摒弃短期思维,以“久久为功”的韧劲和决心,共同推动行业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让网约车这条“流动的动脉”更安全、更高效、更公平地服务于社会民生。前方的道路,依然任重而道远,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网约车行业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原标题:10月网约车订单8.92亿单 聚合平台占比升至31% 网约出行的破局与突围
值班主任:李欢
作者:戴升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