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奇闻异事>正文

“秀才”放到现在相当于什么学历?说出来你别不信,原来我们都被电视误导了

2020/8/2 15:02:45 来源:互联网

王安石曾经在给朋友的一封信里说他的儿子王雱是一个天才,看书看一遍就会背了!他的朋友回信说“谁家的儿子看书看两遍啊,都是看一遍就会背了”!此事说的王安石尴尬无言之外,可见当时的读书人有多不容易。之所以看一遍就要把书背下来,一是没有那么多书,因此从别人那里拿到一本新书,要背下来才能还人。二是因为穷,家里穷,没钱买书,更要背下来。


所以古代读书人都是怎样的辛苦,而参加科举的这些人又是多么用功,自从隋朝创立科举以来,一直到1904年清朝最后一次科举考试。一直持续了1300多年,通过科举选拔人才一直是历代封建王朝的主要选官制度,亦是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里,普通平民百姓摆脱被剥削的命运,向上阶级攀登的唯一机会,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科举制度虽然没那么好,但在封建时代也没有比他更好的选官制度了!现在英美国家考试选拔文官的制度,就是借鉴了我国的科举制度。我们都知道通过科举以后就能做官,那科举制度好不好考呢?像什么秀才、举人、进士能和现在的学历相比吗?我们以秀才为例来看看。


“秀才”这个称呼古已有之,《礼记》记载为“秀士”,指才能秀异的人。最早被称为秀才的人叫贾生,《史记.贾生传》记载“贾生,年十八,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可见这时的秀才是指有才华的人。

汉晋南北朝的时候,由于施行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并不需要考试,而是由地方上推荐人才,因此把这有才学品德的推荐人才,也叫“秀才”,后来东汉时期,为避讳汉光武帝刘秀的名字,也叫“茂才”。以此有了官方的身份。


唐朝科举考试有很多科目,秀才是其中一个科目,且是最难考的一科,每次科举秀才科不过一两人。虽然后来废止了,但慢慢的这个称谓变成了对读书人的特定称呼。宋朝沿袭了唐朝的科举制度,由地方政府选拔人才进京考试,只要是地方政府推荐的人统称为秀才。

但这个秀才不想汉晋南北朝时期不用考试,光靠推荐。在宋朝,要想被地方政府推荐进京考试,要先通过地方考试,只有考试通过才能叫秀才。因此这时的秀才不像以前被世家大族所垄断,大家不分贵贱,一律要考试,这时候的秀才可是真正有才学的。


因此宋朝文化如此发达,和他们施行的科举制度有关。像《水浒传》里王纶外号叫“白衣秀才”,其实那是嘲笑他读书不行,没考中。“白衣秀才”在当时特指落第书生。到了明清,秀才才是我们现在所普遍认为的那种人,亦专指通过院试的府、州、县学的生员。因此我们专说明清时期的秀才。

经常在各类影视剧过小说中,提到秀才都要加一个前缀词,什么“穷秀才”“酸秀才”,好像秀才就是一群呆头呆脑的书呆子,但在明清时期要考上秀才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既然这么难,大家还拼命的考,不止是科举做官的必经之路和读书人的身份,陈独秀就曾以自己是前清秀才而得意。秀才还有一些特权可以享受。


中国古代没有普及义务教育,能读书的人本来就少,能当上秀才的就更少了。而要当秀才,必须要先考取童生,也就是通过州、县的道学考试。“童生”虽然有个“童”字,但可不是小孩子,所谓“七十老童生”,须发斑白的大有人在。比如著名的孔乙己先生就是个童生。

只有考上童生后,才有资格考秀才。秀才每年都有一次考试,只有通过院试的人才能叫秀才,也就是在当地的府、州、县学考试,全部通过后,成为学道生员,这时候才能叫秀才。明清时的秀才还不能做官,当然也有特例。


比如在洪武四年(1371年),明太祖提拔秀才丁士梅为苏州知府,洪武十五年,又提拔秀才曾泰为户部尚书,但这是仅有的两例。秀才要想做官还是通过乡试、会试、殿试才行。但当上秀才已经算是本地的高级知识分子了,进入乡绅的行列,可以免除赋税和徭役,见官可以不跪,和人发生纠纷打官司的时候,官员不可对他随意动刑等等。

拥有这些特权已经算是加入了统治阶级的一边,是乡绅的主要支柱,加上又是知识分子,对本地事务就有了发言权,是沟通官员和百姓的主要渠道。但毕竟还不是国家公务员,没有俸禄领取和实际权利,经济上也不是很富裕,因此有些秀才靠教书为业,因此被人成为“穷秀才”。


1995年,中国最后一个秀才张任天在杭州逝世,享年109岁。从此秀才作为一类特定人群,在中国消失。现在称别人为秀才,多是指他学识渊博。那作为现代高学历的代表博士放在古代能考上秀才吗?据统计,清末秀才大概有五十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万分之一。

而现今中国从1978年恢复博士招生以来,毕业的博士大概在80万左右,约占总人口的万分之5.7。看着好像博士的比例比那时的要高,但我们现在人口基数多了很多。也许博士和秀才在学术水平上可能不一样,但考取难度和录取率差不多。


通常被人认为在科举制度里算是失败者的秀才和当今的博士其实是处于同一水平。但秀才所享有的特权可不是当今博士可以同日而语的。因此,秀才虽然难考,但还是有无数有志青年挤破头的应试,只要一考上就能摆脱被压迫者的命运,成为统治者,这样的诱惑力对于身处封建社会的读书人是有很大吸引力的。


由此他的难考程度也是命中注定的,毕竟总共的人数才是总人口的万分之一,每年的录取率估计是百万分之一,如此难看,难怪孔乙己先生一辈子都是童生。而那些不仅考上秀才,还考上举人、进士的人,难怪会说是鲤鱼跃龙门,他们实在是中国古代应试教育的奇才!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热门推荐

  • 社会图库
  • 预测未来
  • 离奇事件
  • 美女明星
  • 预测未来
  • 离奇事件
  • UFO
本站内容来自互联网,不提供任何保证,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QQ:759281825.
COPYRIGHT © 2014-2024 xiaoqiweb.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笑奇网粤ICP备170872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