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李工真教授的父亲,中国著名数学家、第一批科学院院士李国平先生曾要李工真先生熟背这篇文章,并以此作为座右铭。)
小编今天带来“珞珈史学文库”的23本好书。
每一本,都是一位武大历史学院老师数十年学术生涯的结晶。(文末附书目)
“珞珈史学文库”是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师学术研究成果的结集。历史学院的老师,在辛勤教书育人的同时,也为科学研究倾注了大量心血,在各自从事的方向或领域,推陈出新,开拓前行,撰写了一大批有价值的专著和论文。
学院决定编撰教师个人的学术文集,是希望各位老师把自己散见于海内外各种出版物上的代表性论文加以整合。这样,通过一种文集,可以约略体现教师本人的研究历程和领域;而于整体方面,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展示武汉大学历史学的学科格局和学术风格。
——“珞珈史学文库·总序”节选
1.《商周时期南方青铜器研究》
张昌平 著
将青铜器作为研究的核心
从而考察商周时期南方的文化和社会背景
关注中国青铜时代青铜器的全貌
尝试以全球视野考察中国古代青铜文明特征
本书试图勾勒出一个西周时期的南国轮廓;通过对曾国等南方诸侯国青铜器及其铭文的考察,从新的角度来追溯早期楚文化,讨论东周时期往往容易被忽视、但又较楚秦等大国更有代表性的南方诸侯国文化地位和背景问题。
2.《出土文献与楚史研究》
罗运环 著
充分利用甲骨文、金文、简牍等资料
结合传世文献及考古实物资料研究楚史
本书将有关甲骨文、金文、简帛等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相结合,研究楚文字的演变规律及疑难字等楚文化特有的现象。
3.《古礼新研》
杨华 著
本书选录19篇论文
杨华近年利用出土简帛文献
研究上古礼制问题的结晶
近年来,作者致力于利用出土的简帛资料研究中国古代礼制问题,将简帛文献与传世礼书进行对证解读。承担“出土简帛与中国古代礼制研究”、“中国古代丧祭礼制研究”、 “简帛所见楚地丧祭礼制研究”等多项国家科研课题。
4.《燕说集》
陈伟 著
关于中国早期坟丘墓
淅川下寺2号楚墓墓主
《诅楚文》时代新证
《鄂君启节》与楚国的免税等问题
5.《江汉地区文化变迁》
余西云 著
比较系统地揭示了江汉地区
从新石器时代早期
到楚文化消亡的历史过程
6.《宋辽金史论稿》
杨果 著
以“宋辽金官制与政治研究”
“宋代地理与长江流域开发研究”
“宋金女性是研究”和“宋代人物研究”
结集作者关于宋辽金史研究的25篇论文
结集了作者对宋辽金史研究的精品论文25篇。按照研究主题分为四组,分别是:“宋辽金官制与政治研究”、“宋代地理与长江流域开发研究” 、“宋金女性是研究”及“宋代人物研究”。本书实际内容偏重于宋代,这是作者研究领域所致。
7.《教育 士人 社会:元史新探》
申万里 著
对元代士人与社会、文化教育、社会文化活动
以及宋元明文化重构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收录了作者关于元代政治、社会和文化方面的一些研究论文,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政治方面,官民之间的信息交流是元代政治的一个重要问题,元朝政权比较注意与下层百姓的信息交流,粉壁就是元代官民交流的主要媒体之一。社会方面主要是对元代士人与社会问题的探讨。文化方面主要是对元代文化教育、社会文化活动以及宋元明文化重构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8.《明清文化史探研》
谢贵安 著
谢贵安先生从事明清文化史研究的心得和结晶
探讨明代皇帝的心理、思想及其社会影响
及明清文化转型等问题的研究
9.《明清长江中游农村社会经济研究》
张建民 著
从多个视角论述了明清时期
长江中下游的农村社会经济
对现代长江中下游农业经济文化研究
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本书对明清时期长江中下游省份的农村社会经济做了深入探讨和研究。以湖广、苏皖、江汉、湘鄂、湘赣等几个重要农业区划为准,重点探讨人口变迁,宗法制度,农田水利,经济发展及社会动荡。
10.《明清两湖地区乡村社会史论》
杨国安 著
从国家权力与民间社会互动的视野出发
自上而下探讨官府
对于乡村社会的控制与治理
从下而上揭示乡村社会的自我管理
与民间秩序的自我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