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河南省焦作市,下辖四个区、四个县外加两个县级市,紧邻省会郑州与古都洛阳。汉末三国时期,曹魏集团中的焦作籍名臣非常多,仅有名有姓者就超过了二十五人。焦作市武陟县籍的王象、韩浩、韩荣等三位名臣,我在前面的文章当中已经有过介绍,故在本文中不再赘述。笔者结合相关史料,仅在焦作市温县及修武两个县中,挑选了九位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做一个介绍。
第一位:司马芝。司马芝,字子华,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温县的司马氏,在三国时期名人辈出,司马芝是其族中的一个典型代表人物。司马芝少年时避难荆州,以才学、仁孝而知名,曹操平定荆州时加入了曹魏集团。司马芝早期任菅县、广平两县的县长、县令等职。司马芝在职期间不畏权贵,坚持秉公执法,受到当地百姓的称赞。之后,司马芝在曹魏集团历任大理正,甘陵、沛郡、阳平等三郡太守,河南尹、大司农等职,为官期间公正廉洁、爱护百姓、体贴下属,所到之处皆政绩突出,于魏明帝曹叡执政期间病逝于任上。司马芝病逝后,其子司马岐、孙司马肇都受到了朝廷的照顾,先后加入了曹魏集团效力。
第二位:司马朗。司马朗,字伯达,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司马朗是司马懿的兄长,早年在东汉朝廷担任治书御史,董卓专权期间四处避难。曹操控制汉末朝廷后,司马朗加入了曹魏集团,历任司空掾属,成皋、堂阳、元城三县的县长及县令,主簿、兖州刺史等职。司马朗在地方上的政绩非常突出,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病逝于任上。司马朗病逝后,其子司马遗、继子司马望,孙子司马弈、司马洪、司马整、司马楙等人皆先后效力于曹魏、西晋两大集团。
第三位:司马懿。司马懿可是三国时期的风云人物,名气不亚于诸葛亮,而且还是西晋集团的奠基人。司马懿早年看不起曹操,所以一直拒绝接受曹操的征召。直到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受到曹操的强制征召才加入了曹魏集团。不过,估计曹操都没有想到,自己的这一举动却导致了曹魏集团最终的覆灭。司马懿在曹魏集团历任文学掾、太子中庶子、抚军大将军、大将军、太尉、太傅等职。司马懿在职期间,熬死了诸葛亮、诛杀了曹魏大将军曹爽,为西晋集团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第四位:司马师。司马师,字子元,曹魏集团后期的权臣,司马懿的长子,西晋集团的奠基人之一。司马师早年在曹魏集团任散骑常侍,后累迁至中护军,跟随司马懿诛杀了曹魏大将军曹爽后,因功晋升为卫将军。后来,司马师率部平定了王凌、毌丘俭等人叛乱,击败了东吴太傅诸葛恪的北伐大军,废黜魏帝曹芳,后期历任抚军大将军、大将军等职,于嘉平六年(公元254年)病逝。
第五位:司马昭。司马昭,字子上,司马懿的次子,西晋集团的奠基人之一,西晋集团创始人司马炎的父亲。司马昭早期在曹魏集团历任典农中郎将、散骑常侍、征蜀将军、议郎等职。司马懿诛杀曹爽后,司马昭又历任安西将军、安东将军、征西将军等职,司马师病逝后进位大将军、加侍中、录尚书事。司马昭参与废除魏帝曹芳,跟随兄长平定毌丘俭叛乱,率领大军对抗蜀汉名将姜维,发动了灭蜀之战,平定诸葛诞叛乱。景元五年(公元264年)被曹魏朝廷册封为晋王,第二年病逝。
第六位:司马炎。司马炎,字安世,西晋集团的创始人。司马炎早年加入了曹魏集团,从给事中累迁至中护军,后又迁升为中抚军。司马昭被册封晋王后,司马炎为晋国世子,兼抚军将军。司马昭病逝不足一年,司马炎篡魏建晋登基称帝,开创了西晋集团。
第七位:常林。常林,字伯槐,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常林虽然出身贫寒,但却勤奋好学,汉末避乱至上党地区的山中,后被并州刺史梁习举荐给曹操,初任南和县县令。常林在地方上政绩突出,之后又屡得升迁,在曹魏集团累迁至光禄大夫,病逝后又被追赠为骠骑将军。
第八位:张范。张范,字公仪,今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人。张范出身于世家名门,其先祖是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祖父是东汉朝廷的司徒,父亲在东汉朝廷官居太尉。汉末大乱时,张范带着两个弟弟迁居扬州避乱。袁术得知消息后多次礼聘其出仕,张范都以身体不适为由拒绝了。曹操平定冀州时,征召张范加入了曹魏集团,历任谏议大夫、议郎、参军事等职。曹操对张范非常器重和信任,每当他统兵在外时,总留张范在府中协助曹丕处理事务,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病逝于任上。
第九位:张承。张承,字公先,张范的二弟。张承早年在东汉朝廷出任议郎、伊阙都尉等职。董卓专权时,张承听从了兄长的建议,卸任后一同避难至扬州,后随兄长一同加入了曹魏集团,出任谏议大夫,后历任参军、军祭酒、赵郡太守、参军事等职。不过,张承的结局跟其兄长一样,于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跟随曹操西征张鲁时病逝于途中。
参考书籍:《三国志》、《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