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新闻>正文

废弃的TVB电视城:猛鬼、烂片与昨日香港

2019/10/10 19:26:58 来源:互联网


本文系网易看客栏目出品。


刘德华、王晶、周星驰、古惑仔……提起TVB,这些都是大众记忆中最鲜活的名词。


但近年来已少有话题性的港产影视,连香港的朋友都说,在香港,早已没有人看 TVB 了。


带着怀旧的心情,摄影师张一方进入TVB电视城旧址来了一场废墟探险。


破败的厂房、散落的色情漫画、旧电影海报,落魄之余,曾经的辉煌记忆像墙壁的霉点一样若隐若现。



邵氏影城入口。


邵氏片场,香港电影黄金时代的见证者。


自1961年落成,1988年转租给TVB(香港无线电视台),再到2003年TVB迁址将军澳,邵氏片场伴随香港影视走过了长达半世纪的荣光。


刚落成时,建有6个独立摄影棚,2条布景街道。后经扩建,摄影棚数量达到16个,配音间、剪接间、试片间、彩色冲印间等一应俱全。



当年的古装摄影棚内部。


邵氏影城是当时亚洲最大的现代化制片厂。


一部影片从策划拍摄,到发行拷贝各个步骤,都可以在邵氏影城内独立完成,不需借助外力。



“邵氏出品,必属佳片”。


这是邵氏电影经典宣传语,可见于邵氏出品的每一部影片中。


商业化流水线的大制片厂,不可能做到每一部都“必属佳片”,但是在很长一段时期里,邵氏电影确实在黄梅调电影、武侠电影等类型片内造就了大量的传世佳作。



邵逸夫为保证出品影片的质量,事事躬亲,打理电影拍摄的每一个环节。片子冲洗出来他第一个看,不喜欢的就烧掉,他说哪里要改,就一定要改。


此外,邵氏还率先引进Cinema Scope制片技术,起名“邵氏综艺体弧形阔银幕”。


香港电影从黑白到彩色,从方形银幕到宽银幕的现代化进程,是邵氏一力完成的。


邵氏电影标准片头。


可以说,没有邵氏,就没有“东方好莱坞”的崛起。



离开之后,我才知道邵氏宿舍曾发生过多起自杀事件,因此流传着灵异鬼怪的传闻,不禁心有余悸。


说起邵氏宿舍的鬼故,其情节之惊悚曲折甚至可媲美邵氏电影。


1966年,邵氏影星李婷在旧员工宿舍三座地下102室洗手间上吊自杀。


1969年,和李婷有私情的导演秦剑因婚姻失败和赌债高筑,也在邵氏宿舍上吊身亡,与李婷死在同一个位置。



不知为何,邵氏多名女星,包括林黛、乐蒂、杜娟、白小曼等,都在邵氏影城内自杀。还有武侠男星傅声也因车祸死于清水湾后山片场。


难怪邵氏影城被港人列入「十大猛鬼胜景」之中。


至今TVB艺人间仍有一个不成文的传统:在棚内拍戏时不要往上看,因为鬼会躲在棚顶的阴暗处看戏。



正当我们从宿舍楼的室外疏散楼梯下来时,却被一位大伯叫住,眼带怒气地盯着我们:


“你哋系做乜嘎?呢度系私人地方,唔该你哋即刻出去,如果唔系就报警啦!”

(你们是干什么的?!这里是私人用地,请你们即刻出去!不然报警了!)


经过我们一番解释后,警卫阿伯态度180°转变,满脸笑着说刚刚语气太凶了不好意思,让我怀疑看见的是两个人。


后来想一想,撇去那些真假莫辩的坊间传说,邵氏宿舍楼也是真正的凶宅——这位大伯可能就是因为这事,才会这么反感猎奇的外来人士吧。



走出宿舍区,我们继续寻找TVB大楼的入口。


穿过布满裂痕、杂草丛生的水泥道路,大楼的入口赫然出现。


“上海商业银行电视城办事处” ,当时的阳光很强烈,几个大字在阳光下映射出不再锋利的反光。



电视剧《大时代》五美曾在上海商业银行前合影。


我们从一层开始向上搜索,大楼内部采光极差,好在我们都带有强光手电,不至于完全摸黑。


散落的杂志、废弃的菲林、旧电影海报、不知道储存着什么的3.5英寸软盘……TVB大厦中仍保存了许多遗留物品。








散落的物品如同往昔时光的藤蔓,顺着它们细细回忆,当年熙熙攘攘的鼎盛情形似乎再度浮现眼前。



一看到这个兔子,我就想起那个经典的金霸王电芯广告。



荒废多年的TVB大厦中仍保存了那么多构成香港文化的细节,它们被放置那,如同时间遗留下来的碎屑。




新世纪以来,又有《冲上云霄》、《金枝欲孽》、《义海豪情》等大热电视剧,引发收视狂潮,剧集版权行销全球。


粤语地区的学生,读书时期应该没有落下过翡翠台播的动画片、电视剧和综艺节目。


除了电视剧,TVB还经常自制综艺节目抢收视。代表节目有《欢乐今宵》、《香港小姐》以及曾志伟主持的《掌门人》系列等。




此外,TVB的艺员训练班也培养出了一大批实力派演员,如刘德华、梁朝伟、周星驰、张曼玉、刘嘉玲等,以及众多知名导演、编剧和制片人。


那是香港电视最辉煌的年代,不少内地艺人接踵而至来到香港,努力学习粤语、融入当地,比如那时取名 “王靖雯” 的天后王菲。?


就如电影《甜蜜蜜》中让人印象深刻的一幕:


张曼玉在中环川流不息的人流里对黎明说:“哩度系香港喔,有咩唔可能啊。”(这里是香港,有什么不可能啊。)




制片部大楼其中一个特色就是外墙上突出的管道,当年的建筑物还没有冷气,这些管道有利于自然通风,令底片不易霉变。



后来到了70年代,厂房就被改成演员训练班的授课场地,和舞蹈训练室。


厂房附近也有人居住,居民们跟我们隔着距离相互打量,四目相对后又刻意躲避,气氛一度被搞得微妙又紧张。


再走几步,又碰到另一截然不同的住户,那人压根不在意我们,只是自顾自地在空旷中大声讲着电话。





1995年,电视城道具仓曾发生五级大火,整个道具仓烧毁,其后在原址重建。


2003年,TVB电视城从清水湾迁址将军澳。历经扩建、大火、搬迁,邵氏片场完成了它半个世纪的使命,最终被弃置、被遗忘。


而在它身后,香港电影燃尽了最后一簇余晖。




参考资料 -----------------------------


[1] 刘冬洋:家族电影的兴衰——由“ 邵氏”家族式经营方式看家族式电影的发展及其对香港电影的影响

[2] 王海洲:百年中国电影中的邵氏 “武侠新世纪”

[3] 刘辉:邵氏兄弟(香港)公司大制片厂制度分析

[4] 张燕、朱瑾烨:大片厂制度对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的影响




图文 张一方 | 编辑 小崔

更多内容请关注公众号:pic163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热门推荐

  • 幽默搞笑
  • 热点新闻
  • 社会图库
  • 网络焦点
  • 大话社区
  • 网络焦点
  • 图片报道
本站内容来自互联网,不提供任何保证,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QQ:759281825.
COPYRIGHT © 2014-2025 xiaoqiweb.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笑奇网粤ICP备170872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