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才是真正的政策大转向。
?
昨天是中央《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
?
今天是领导人《主持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这是一个民营经济专项座谈会。意思很清晰:给民企吃定心丸,提振民营企业家的投资信心。
?
大意是五层,面面俱到,层层递进:
?
第一层:承认民营企业的作用。“创业就业的主要领域、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在创业就业这个领域,显见民企的作用是超越了国企的。
?
第二层:重申基本经济制度——“两个毫不动摇”。“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写入了宪法、党章,这是不会变的,也是不能变的。任何否定、怀疑、动摇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言行都不符合党和国家方针政策。所有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完全可以吃下定心丸、安心谋发展。”
?
第三层:正视民企发展遇到了困难。“近来,一些民营企业在经营发展中遇到市场、融资、转型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
?
第四层:强调中国经济潜力长远。13亿多的内需市场、全球最完整的产业体系、不断增强的科技创新能力、较高的总储蓄率、人力资本丰富、党的坚强领导等等。
?
第五层:给解决方案。做了6个承诺。减税降负、帮忙融资、与国企“中性竞争”、保护民企人身财产安全等等。尤其是中性竞争和人身财产权保护这两点,读来令人振奋——
?
“营造公平竞争环境。打破各种各样的“卷帘门”、“玻璃门”、“旋转门”,在市场准入、审批许可、经营运行、招投标、军民融合等方面,为民营企业打造公平竞争环境。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
?
“保护企业家人身和财产安全。纪检监察机关在履行职责过程中,既要查清问题,也要保障合法的人身和财产权益,保障企业合法经营,让企业家卸下思想包袱,轻装前进”。
?
不知道大家看到这个作何感想,我的评价是“双转向”——一是,向内转,发展思路从和美国对打贸易战,转向“切实办好自己的事情”。二是,向民转,发展路径从较多的重视国有企业,转向着力维护提振民营企业投资信心,给予公平的中性竞争待遇。
?
可以说,这是真正的正视矛盾的做法,也是正确的做法。
?
我之前在10月25日的一篇文章《明知山有虎,我要躲着走》里谈到,时下及未来中国经济最大的困难所在,是民营企业家的投资经营信心悲观,相信接下来主力的大政方针会围绕着“提振民企投资信心”这一点来做文章。但这个信心要能恢复,靠货币放水、靠减税降负,是不够的。必须要靠扩大市场,尤其是原来为政府+国家队控制的低效率领域,也必须要靠产权保护。而这两者最终都指向,我们需要进一步的深化改革开放。
?
这两天的会议,是极为宏观的东西,也极为重要。别的行业要关注,房地产一样需要关注。所谓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如果整个宏观都走不好,房地产也不会有什么好起色。
?
讲第一个,向内转。
?
像贸易战这种事情,我这段时间也注意到很多企业家的表态,我觉得他们比经济学家更加的务实。这个事儿,既无法预测又无力改变,不如埋头做好自己的事情。谁也不知道这事儿最终会怎样,但我们能知道,也许会很长期,很复杂,也许代表着以前的蜜月期不再。但总之,这事儿不会是一年两年能解决的,也不是谈判桌上讨价还价能解决的,最终比拼的还是真刀真枪干一场。打不起来,最后还是要坐下来谈,但是要撑着不能在最终的谈判来临前倒下。
?
与其在这种不确定里揣摩对手的心思,不如掉转头关注自身,解决好国内最为棘手的矛盾,为最终打赢攒好本钱。说来说去一句话,内部的经济如果走不稳,拿什么去打贸易战?攘外必先安内,什么时候都是对的。
?
但向内转的时候,就发现问题不太对了。既然这两次会都是重点在给民企打气疏困,那就说明了,之前的确是有些动作让民企比较紧张,比如说这次特别强调了民营企业家的人身和财产保护的问题。那就涉及到第二个,向民转。这些把之前的一些动作对比一下,大概就明白了。可以说,这几年来,这样的矛盾都在持续积累之中。统观新兴市场经济体出现重大的经济震荡,最直观的风险往往都来自于经济受到明显外部冲击之后,资本在短期内的密集外逃。中国现在的情况也差不多,一方面是因为经济长期增长潜力出现不确定,导致企业盈利能力下降。另一方面,近年来的社会思潮,也引发了民营企业家的集体焦虑。这些问题并不是今年才出现的,但却是因为贸易战的发生,而一下子爆发了。
?
之所以说这两次会议可谓是干得非常漂亮,是因为的确号准了当前经济运行的核心矛盾所在。房地产,现在真不是中国经济最大的风险。经济学家向松祚昨天在深圳说:“我希望房地产泡沫尽快破灭,房地产泡沫破灭是好事”。我认为有些一叶障目,没有体现出他应有的水平。今时今日,房地产若崩盘(不管是不是主动刺破的),那只会让问题更糟糕。希望房地产崩盘救中国经济,只是一厢情愿的泄愤——到底有多大的泡沫,还另说。
?
当然,摧毁信心很容易,但要恢复起来就非常的困难。想靠一两个会议,就能够很快的缓解民营企业的经营困难,显然非常不现实。接下来,真正是到了“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的时候。
?
怎么观察接下来的行动,我认为合适的标尺是:有没有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有没有进一步保护产权(说的大俗,就是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干这两件事,以中国经济的底盘和韧劲,民营企业的投资信心是非常有机会攀升的。历史证明,只要中国给到民营企业开放更多的市场领域,不管他们让他们自由竞争;只要中国给到民营企业家更多的公平对待,让他们对未来的预期能够稳定。他们就可以迸发出巨大的创新活力,就可以一次又一次的推动中国经济走到你想象不到的境地。
?
我们做房地产观察的,此时此刻,也必须要置身于大环境里去做判断。有不少观点只从房地产出发,认为新的会议没再谈“去杠杆”,没有再提“坚决遏制房价上涨”,就意味着接下来要放水大刺激。但是如果仔细梳理对比,就能看到,今天的经济所面临的难点和2008、2014是非常不同的。今天的政策着力点,更大的目标是寻找到经济增长的后续动力,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找到新出路。房地产,肯定不会再被作为拉动经济增长引擎的发动机了——尽管它依然会是重要的“国民经济支柱行业”,这也决定了它现在需要“稳”。这是必须要做的,也是应该做的。否则,根本不需要去针对民营企业展开大维稳,只需要拧开货币、财政大放水的水龙头就好了。时移世易,今天经济的核心矛盾已经不是可以再靠大放水就能解决得了的了,这是我们判断未来房地产走势所需要首先放弃的“传统思维”。
?
后台交流,可加微信号:budao2000。或加入知识星球,获得全年度置业交流。
?
?
【往期文章】
“房企特价窗口期”,开始出现了
副总理讲话、前三季经济数据、广州的“小动作”
该怎么理解万科的“活下去”?
取消商品房预售能解决什么问题?
香港房地产38年:最大跌幅62%,累计涨幅超20倍
深圳房地产未来的“香港化”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