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诸海滨,来自安信证券,原文标题《“双 11”再现喧嚣景,消费里细窥新变化》。
1.1. “双十一”天猫平台总成交额 2135 亿元,增速放缓至 27%
天猫双十一最终成交额 2135 亿元,同比增长 27%。“双十一”电商节起源于 2009 年,2018 年已是“双十一”第十个年头。自“双十一”电商购物节发起以来,当日全网销售额呈现持 续上升态势:根据天猫披露,2011-2017 年,天猫/淘宝双十一单日 GMV 从 52 亿元增至 1682 亿元,复合增速高达 78%;在刚刚落幕的 2018 年“双十一”,天猫平台最终成交额达到了 2135 亿元,同比增长 27%。十年以来,由阿里巴巴发起的双十一延续辉煌,单日 GMV 刷 新了 2000 亿元的新纪录,增长速度持续放缓。?
仅用不到 16 小时,超越 2017 年 1682 亿元的总交易金额。本次双十一交易额突破的重要时 间点:1 小时 47 分 26 秒超 1000 亿;8 小时 8 分 52 秒超 1207 亿(超过 2016 年天猫双 11 全天成交额);15 小时 49 分 39 秒超 1682 亿(超过 2017 年天猫双 11 全天成交额);22 点 28 分 37 秒超 2000 亿;24 点 00 分 00 秒,天猫双十一最终成交金额报收于 2135 亿。
1.2. 高增难以为继:如何解读 20%的增速?
阿里巴巴全年 GMV 增速回落至 28%。根据阿里巴巴公告,2013-2018 财年,公司整体 GMV 保持持续增长,但同比增速从 2014 财年的 56%回落至 2017 财年的 22%,2018 财年回升至 28%。“双十一”作为阿里巴巴全年最大的电商节,重要性逐渐提升,双十一单日 GMV 占比 从 2012 年的 1.77%提升至 2017 年的 3.49%。
电商平台纷纷入局,展开对流量的强势争夺。 “双十一”作为全年最大的电商节,所有电 商都想来“分一杯羹”。根据星图数据显示,天猫在双十一中占据绝对主导份额,2013-2018 年平均在 71%左右,随着各大电商平台的入局,相较于 2013 年,2016~2018 年份额相对较低, 平台流量有所稀释;2016~2018 年京东的市场份额约在 20%左右,其余电商平台都在 5%以下。
全年上百个电商节分流,弱化“双十一”地位。据天猫平台公布的数据进行不完全统计,2018 年仅淘宝天猫就安排了上百个电商活动:包括阿里年货节、天猫情人节、聚划算 38 大促、三八 女王节、天猫国际愚人节、天猫粉丝节、2018 天猫婚博会、天猫男人节、天猫母亲节等等,其 中最能跟双十一匹敌的的是“618”年中大促。根据星图数据,2017 年“618”年中大促交易额 与双十一几乎持平,而 2018 年“618”年中大促 GMV 达到了 2845 亿元,已超过双十一。
大势所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放缓。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5 以来我国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保持持续增长,2015-2017 年同比增速保持在 15%左右。进入 2018 年社会消 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明显放缓,截至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较去年同期仅增长了 6%。 作为拉动社零增长的主要动力,线上社零销售进入 2018 年二季度以来,同比增速持续下滑, 增长略显乏力。由此可见,2018 年“双十一”天猫 GMV 仅上升了 27%,与整个消费大趋 势走弱情况一致,相对来看线下消费将面临更大的压力。?
天猫推出“双十一”创新玩法,打通线上线下开启全面“营销战”。时值“双十一”十周年, 天猫为前期的营销也是“下血本”,推出了预售、购物津贴、优惠券、红包雨、88VIP、“双 十一合伙人”等众多促销模式。?
预售模式“失灵”?预售金额仅同比增长 20%。天猫于 2016 年推出了“预售”模式,这一 模式在 2017 年得到了众多大牌的支持,2017 年预售 SKU从 2016 年的 2.9%提升至 3.6%, 预售金额占比则从 18%提升至 35%,成为了天猫 3 分钟破亿、1 小时突破 700 亿元的关键 因素。与 2017 年相比,2018 年预售 SKU 提升明显,达到了 6.2%,但是预售金额占比从 35%下滑至 33%,预售金额达到了 709 亿元,同比增速从 17 年的 176%“断崖式”减少至 22%。但不可否认的是,预售模式的确吸引了国际国内众多大品牌加入促销队伍,提升了天 猫作为电商平台对于消费者的吸引力。?
线上线下流量的打通,是今年双十一电商平台的普遍做法。以苏宁易购为例,10 月 17 日公 司宣布今年“双十一”主题为“上网上街上苏宁”,推出双 11 抢先购活动,推出线上线下都 能领取和使用的购物补贴,并将发动全国 1 万家全业态门店参与。苏宁作为从线下起家转型 电商,苏宁易购常规店将成为此次双十一线下活动的主战场,旨在通过场景互联,打通线上 线下渠道。?
2.1. 全网平均客单价上升,彰显品牌化趋势
全网平均客单价同比上升 27%。根据星图数据,2018 年双十一全网 GMV 达到 3143 亿元, 同比增长 24%;相应地,全网包裹的数量一改持续增长态势,从 2017 年的 13.8 亿个降至 2018 年的 13.4 亿个,对应的全网客单价从 2017 年的 184 元/单增至 235 元/单,全网平均 客单价上升显著。?
根据星图数据显示,从 2018 年双十一全网销售金额来看,排名前五的行业分别是手机数码、 家用电器、个护美妆、电脑办公、家具家纺家居;其中手机数码销售金额达到了 585 亿元, 同比增长 164.5%,销售金额占比18.6%;家用电器销售金额达到了569亿元,同比增长10.9%, 销售金额占比 18.1%;个护美妆售金额达到了 446 亿元,同比增长 117%,销售金额占比 13.7%。?
手机全网销售同比增长 104%,销售金额占比提升至 14.36%。根据星图数据显示,从各品 类的销售金额来看,手机数码是排名第一的行业,其中手机占比 77.2%,销售金额达到了 451 亿元,较 2017 年 221 亿元的销售金额同比增长 104%,是增长最快的品类之一,手机单品类销售金额占比从 2017 年的 8.70%提升至 14.36%,提升了 5.66pct。?
家电销售增速放缓至 11%,销售金额占比回落至 18%。根据星图数据显示,从各品类的销 售金额来看,家电销售排名第二位,销售金额达到 569 亿元,同比增长 11%,较 2017 年 42% 的同比增速下滑 31pct;相应地家电的销售占比 18%,较 2016-2017 年 20%的销售占比有 所回落。
用户销售需求改变:从“大家电”向“小家电”转移。根据星图数据显示,2016 年以来, 2016 年大家电在家电销售中的占比达到了 75%(其中平板电视的销售占比为 26%,洗衣机 和空调的销售占比为 15%/13%),2018 年这一比例大幅下滑至 47%。大家电单价较高,其 销售乏力拖累了家电整体销售额的增长。另一方面,以生活电器和(如空气净化器、吸尘器、 净水器等)和厨房电器(如榨汁机、电饭煲、微波炉等)为代表小家电的销售比例持续上升, 两者分别从 2016 年的 16%/9%上升至 22%/16%。
2.2.3. 个护彩妆消费大幅增长,强调“全方位”美容
个护彩妆同比增长 110%,销售金额占比提升至 14%(+2pct)。根据星图数据显示,2018 年双十一个护彩妆销售金额达到 446 亿元,同比增长 110%,销售金额占比从 2016 年的 8% 提升至 2018 的 14%。
强调“全方位”美容:身体洗护与面部清洁护肤“并驾齐驱”。根据星图数据显示,2016 年 以来,2016 年面部的清洁护肤销售金额占比高达 51%,身体洗护占比 30%,彩妆占比 20%; 2018 年,三者的销售占比分别为 36%/42%/22%,身体洗护消费与面部的清洁护肤差距大幅减小,且身体洗护是驱动 2018 年个护彩妆收入增长的主要动力。
2.3.1. 东南沿海是消费主力,中西部扛起“增量”大旗 广东、江苏、浙江稳居前三,四川、重庆排位上升。根据星图数据显示,2018 年双十一, 广东省消费金额占比达到了18.1%,江苏16.9%超越浙江成为第二,浙江省销售额占比12.2% 排名较 2017 年下降 1 位。与 2017 年相比,四川省销售额占比提升 1 位至 4.1%,重庆首次 进入榜单,销售金额占比达到了 3.6%。
90 后消费者占比 46%,80 以后的消费者占比达到 80%以上。根据阿里巴巴 CEO 张勇公布 的数据,在 2018 年双十一消费的用户中,90 后消费者占比 46%,而 80 以后的消费者累积 占比达到 80%以上。对比艾瑞咨询公布的 2018 年整个网购用户的年龄:其中,90 后消费者 占比 26.1%,80 后占比 49.7%。由此可见,80 后以及 90 后已经成为在线消费的主力军, 一定程度上因为 80 后的收入更高,因此“双十一”电商节对于 90 后更具备吸引力。
消费者对于双十一预算较高,重度消费人群增加迅速。根据易观数据,,28%的用户对于 2017 年双十一的预算在 1000 元以下,57%的用户预算大于 1000 元。且根据近三年的天猫双 11 数据显示,在天猫双 11 当天,消费超过 1000 元的中高等消费深度消费者人数,增速明显高 于 1000 元以下人群,尤其是天猫双 11 当天消费超过 5000 元的重度消费人群,连续两年增速持续提升,增速是 500~1000 元人群增速的 3.4 倍。随着 80、90 后消费力上升、消费结 构升级,50 岁以上“银发族”消费者联通互联网、消费潜力被释放而带来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