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AI换脸能以假乱真,当算法推荐精准锁定需求,当智能生成模糊创作边界……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让“技术越界”的法律风险日益凸显。从明星肖像被擅自“换脸”,到消费者遭遇“大数据杀熟”,从虚假信息借AI扩散,到隐私被智能设备悄然监听,一系列现实中的法律纠纷,不断警示着:AI技术再先进,也不能突破法律的边界。为此,本报特邀山东齐鲁律师事务所律师蔡诚结合常见现象与典型案件,为读者梳理AI应用中的法律“雷区”——
“换脸”不是变魔术
擅自使用可能侵权不少人或企业为博眼球、谋利益,总想着用AI技术打“擦边球”:有人把普通人的脸换到明星视频里做恶搞内容,有人将他人肖像“嫁接”到广告画面中引流,更有甚者用换脸技术伪造借贷凭证实施诈骗。2024年,曾有科技公司因把某演员的影视片段进行AI换脸,制成付费下载的搞笑模板,最终被判赔偿15万元并公开道歉;而另一起案例中,有人用换脸视频冒充他人借钱,被追究刑事责任。
●律师说法:
民法典第1019条早已划出红线:未经同意,不得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伪造他人肖像。蔡诚解释,AI换脸本质是对他人肖像的二次加工,哪怕只是娱乐化改编,只要能识别出特定个人,就构成侵权。一旦用于诈骗等犯罪行为,刑法的严惩更会随之而来,切勿抱有侥幸心理。
算法再“聪明”
也不能搞“看人下菜碟”
打开APP预订酒店,老会员看到的价格反而比新用户高;买同一班机票,常出差的人要多付几十元——这种被称为“大数据杀熟”的现象,背后正是AI算法在“看人下菜碟”。一些平台通过分析用户消费习惯、会员等级,悄悄给不同群体贴标签、定价格,某电商平台曾因对老会员展示的酒店价格比新用户高10%-15%,被认定为“滥用市场支配地位”。
●律师说法:
“算法再精密,也不能成为歧视的工具。”蔡诚指出,电子商务法第18条明确禁止利用算法实施不合理差别待遇,平台以“老用户福利多”为借口难以站住脚。消费者若遇到“同物不同价”,保留好截图和订单,向12315投诉,完全可以依法追回差价。
AI造“谣”也担责
虚假信息别乱传
“某水库溃坝,多人被困急需救援”“突发疫情,全城即将封控”……这些看似紧急的消息,可能是AI生成的虚假内容。有人为了涨粉博流量,用AI工具伪造险情、疫情视频,发布到社交平台制造恐慌。今年,就有网民为吸引关注,用AI生成“水库溃坝”虚假视频,最终因涉嫌“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被处罚。
●律师说法:
判断AI生成的虚假信息是否违法,关键看是否扰乱社会秩序。蔡诚强调,根据刑法第291条,编造传播虚假险情、疫情,轻则面临行政拘留(传播超500次即可追责),重则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造成严重后果的,最高可判7年,技术手段不能成为免责理由。
数据不是“免费午餐”
乱扒乱用可能挨罚
开发美颜算法就爬取社交平台上的用户自拍,训练医疗AI就窃取医院病历数据——一些AI企业总觉得“网上的信息随便用”,却不知这种“拿来主义”早已触碰法律红线。
●律师说法:
蔡诚提醒,收集数据训练AI,必须过“同意关”。人脸、病历等敏感信息受个人信息保护法严格保护,企业必须单独取得用户同意并明确用途。若铤而走险窃取核心数据,不仅可能被高额罚款,还可能触犯“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负责人会面临牢狱之灾。
“换脸”不是变魔术
擅自使用可能侵权
AI造“证据”骗法院?小心把自己送进班房。
买到瑕疵商品想退货,为了“稳赢”就用AI生成商家承认质量问题的聊天记录;租房纠纷维权时,偷偷用AI伪造房屋破损的图片—这些动歪心思的行为,最终往往是“聪明反被聪明误”。有消费者因用AI生成虚假聊天记录和图片作为证据,被法院发现后以“妨害作证罪”判处有期徒刑6个月,维权不成反身陷囹圄。
●律师说法:
司法机关对AI伪造证据的识别能力正在提升。民事诉讼法明确禁止提交虚假证据,情节严重的即构成刑事犯罪。实践中,电子证据需保留原始载体,比如微信聊天记录要同时提供截图和录屏,试图用AI造假蒙混过关,只会得不偿失。智能设备别当“顺风耳”
偷听隐私要赔偿
家里的智能音箱总在“悄悄”录音?这些被收集的对话,可能正被用来优化AI语音模型。部分厂商为了让设备更“聪明”,通过AI技术让智能设备全天候监听用户对话,却不明确告知或未经同意,导致隐私成了“透明人”。
●律师说法:
“私人生活安宁不容侵犯,这是民法典第1032条的明确要求。”蔡诚强调,智能设备的录音功能若未经同意开启,即使未泄露内容,也已构成隐私侵权。消费者应及时关闭非必要权限,发现异常可要求企业删除数据并索赔,别让“智能”变成“窃听”。
AI创作也讲“原创”
抄来的“灵感”要买单
AI生成的画作和某画家的系列作品“撞衫”,智能写作的文章和已发表的散文“神似”——这些看似巧合的背后,可能是AI平台偷偷把他人作品“喂”给了模型。
●律师说法:
蔡诚表示,AI生成内容的“原创性”,根植于训练数据的合法性。著作权法保护独创性表达,若AI模型未经许可使用他人作品,且生成内容与原作构成“实质性相似”,就构成侵权。创作者可通过版权登记、区块链存证固定权利,遇到侵权及时维权。AI模型出境别“任性”
数据安全有硬杠杠
包含中国用户行驶轨迹的自动驾驶模型、记录患者病历的医疗AI系统——这些承载着重要数据的AI模型,可不是想传到境外就传到境外的。
●律师说法:
AI模型跨境传输,必须通过数据安全审查这道关。根据数据安全法,含能源、交通等重要数据的模型出境,需经国家审查;涉及个人信息的,还要符合《个人信息出境标准合同办法》。企业若忽视合规要求,不仅面临巨额罚款,相关负责人也可能被追责。
蔡诚特别提醒,AI技术的发展速度,永远不能超越法律的约束力度。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在拥抱技术便利的同时,都需绷紧“法治弦”:不滥用他人信息,不突破公平底线,不触碰安全红线。
遇到涉AI法律问题,先固定证据(如生成记录、数据来源、沟通记录等),及时咨询专业律师或拨打法律服务热线。唯有让技术在法治轨道上运行,才能真正发挥AI的正向价值。
原标题:再智能的AI也不能无法无天 滥用人工智能可能触碰法律红线
值班主任:高原
作者:济南日报?爱济南记者兰萃 实习生:田昊冉 刘祥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