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国宁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结构深刻变革、利益格局深度调整的关键阶段,各类矛盾纠纷呈现出鲜明特征。传统依赖人工传递、逐级转办、纸质记录的矛盾化解模式,在响应速度、处置精度和覆盖广度上已难以适应新时代社会治理需求。面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任务,亟须系统构建高效、精准、协同、可靠的科技盾牌,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法治中国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和制度保障。
???强化科技赋能,锻造矛盾化解“效率之盾”
矛盾化解效率是及时有效平息纷争、防止矛盾激化的核心要素。现代信息技术强大的实时处理与高速传播能力,为突破传统模式瓶颈提供了关键动力。应着力构建集“智能受理、精准分流、多元调解、在线仲裁、诉讼衔接”功能于一体的全流程线上化解平台,实现矛盾处置全环节数字化闭环管理,确保信息“一键触达”、指令“快速响应”,最大限度压缩非必要时间损耗。深化智能预警技术应用,依托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算法,对网格巡查记录、12345热线反馈等多源异构数据进行实时智能分析,精准识别潜在风险点和矛盾萌芽,推动工作模式实现从被动响应向主动预防转变。同时,大力建设和推广高清音视频远程调解系统,极大突破地域空间限制,使身处异地的当事人能够便捷高效地“屏对屏”表达诉求、参与协商,从而降低沟通成本,压缩程序耗时,切实提升矛盾化解效率和群众满意度。
???深化数据驱动,铸就矛盾化解“精准之盾”
精准识别风险根源、精准匹配化解策略是有效定分止争的关键所在。大数据技术的深度应用为洞察矛盾内在规律、实施靶向干预提供了科学依据。必须彻底打破部门间“数据孤岛”,系统整合信访案件、诉讼记录、调解档案、网格事件、公共安全动态以及重点领域民生经济指标等海量、多源、实时数据资源。运用先进的数据挖掘与智能分析技术,精准绘制不同区域、重点领域、特定群体的矛盾风险“动态热力图”及其演化规律,为科学配置治理资源和精准投放化解力量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基于历史案例库与实时风险信号,构建多维度、可量化的矛盾风险预测预警模型,实现风险等级的科学评估与动态发布。
???推动机制重塑,构筑矛盾化解“协同之盾”
重大复杂矛盾纠纷往往跨部门、跨层级、跨地域,其有效化解的关键在于打破体制机制壁垒、凝聚多元共治合力。科技创新是破除信息阻隔、重构协同流程的核心引擎。必须加快建设纵向贯通省、市、县(区)、镇(街道)、村(社区)五级,横向联通各职能部门的“一站式”矛盾纠纷化解协同指挥平台。彻底打通法院、公安、司法、信访、住建、市场监管以及各类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之间的数据交换通道,探索建立统一的数据元标准和共享接口规范,实现矛盾纠纷核心要素、处置实时进度、专业调解力量、镇村协同资源等关键信息在相关部门间的无缝流转、即时共享与业务协同,为构建跨部门、跨层级、跨地域的“大调解”工作格局奠定坚实的数据基座。基于平台功能固化标准化的协同处置流程,通过智能任务分派、线上联席会商、进度实时追踪、超期自动督办等模块,清晰界定各参与主体的职责边界与协同节点。确保在党委统一指挥协调下,各责任单位能够步调一致、高效联动,形成“信息线上汇聚、案件智能分流、多方在线协同、全程闭环督办”的高效运转机制,有效减少推诿扯皮现象。同时,积极拓展平台功能,有效整合执业律师、心理咨询专家、行业权威人士、金牌调解员、专业性社会组织和社区工作者等多元解纷力量资源库。
???促进理念升华,筑牢矛盾化解“信任之盾”
科技赋能矛盾纠纷化解的深层价值在于推动治理理念的现代化转型,从根本上夯实社会治理的公信力基石。通过全流程线上运行和关键节点信息依法依规向当事人适度公开,充分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程序的透明度本身就是公正性的重要体现,能显著增强纠纷化解工作的权威性和公信力。深度依托智能化办案系统,将法律法规、裁量基准、政策要求转化为刚性规则嵌入操作流程,对案件处置实施全流程标准化、节点化管控。最大限度压缩人为操作中的自由裁量空间,确保每一起纠纷的处置过程严格遵循法定程序、处置结果符合法律精神和统一尺度,坚决守住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防线。尤为关键的是,科技的深度应用正深刻重塑治理思维:从传统的“行政管控主导”转向“法治服务引导”,从侧重“末端应急处置”转向强化“过程精细治理”“标本兼治化解”。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数字化实践——通过智能预警和网格化管理实现“微事不出网格、小事不出村居、大事不出镇街、重大纠纷就地化解”,正是这一先进理念的鲜活实践体现,从根本上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作者单位:中共济南市委党校(济南行政学院)〕
原标题:锻造矛盾纠纷化解的坚实科技之盾
值班主任: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