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网络焦点>正文

农水一体奏响美丽乡村新乐章

2022/10/22 19:06:55 来源:农民日报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水利兴,五谷丰。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多次就水资源保护与治理作出指示、提出要求,开创了治水兴水新局面。水作为人类生存之本,文明之源,对三农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作用。

截至目前,我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稳居世界第一,农村供水工程惠及9.4亿农村人口,超过1000万名贫困群众通过水土流失治理受益……十年来,水利系统服务于打赢脱贫攻坚战和乡村振兴战略,以水利高质量发展为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作出了重要贡献。

聚焦农业高质高效,持续实施灌区现代化改造,夯实国家粮食安全水利基础

2022年6月,安徽省粮食生产基地之一的包浍河流域包浍河治理工程开工建设,建成后将恢复涵闸蓄水灌溉功能;湖南大兴寨水库工程开工建设,工程设计灌溉面积2.47万亩,建成后将改善吉首市农业灌溉条件;黄河下游引黄涵闸改建工程开工建设,建成后引黄灌区的供水保障率将进一步提高……短短一个月,仅重大水利工程开工已达8项。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农业灌溉文明大国,灌区工程作为农田灌溉排水的骨干网,是保障粮食安全的生命线。

中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和6%的淡水资源养活了世界21%的人口,保障世界粮食安全、消除贫穷饥饿,灌溉排水发展对实现这一目标作用关键。我国农业基础薄弱,关键是农田水利设施薄弱;改变靠天吃饭局面,根本是兴修水利。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解决14亿人的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大兴水利强基础,提高抵御自然风险、旱涝保收的能力。

宁夏引黄灌溉历史悠久,青铜峡灌区是宁夏引黄灌区中规模最大的灌区,是宁夏主要粮食产区。党的十八大以来,宁夏加快推进青铜峡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率先在全国开展现代化灌区建设,大力实施用水计量设施的测控一体化改造、推进田间高效节灌、加快信息化工程建设和用水管理与农业生产管理服务深度融合,灌区灌溉条件大为改善,促进葡萄、蔬菜等高附加值产业发展,农业用水效率和效益显著提升,灌区粮食总产量达到179万吨,人均占有量达到475公斤,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水安全保障。

十年来,大中型灌区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蓄、引、提、输、排工程网络体系,支撑着5亿多亩高标准农田的建设,骨干渠道长度合计近40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10圈。

青铜峡灌区只是我国骨干灌排工程快速发展的一道缩影。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利工作,全国灌溉事业“上下一盘棋”。2012-2021年间,国家先后投入1000多亿元对大中型灌区灌排工程设施进行节水改造,骨干灌排工程设施“卡脖子”问题基本得到解决。通过灌区节水改造和管理改革,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在农业用水总量基本不增加的情况下,支撑了农业持续发展的用水需求,灌溉用水效率显著提升,灌溉耕地上生产的粮食占到全国总量的75%以上,灌区支撑国家粮食安全的水利基础进一步夯实。

聚焦农民富裕富足,逐步完善农村供水工程体系,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择水而居,自古以来是人类生息繁衍的首要选择,获得安全的饮用水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和基本人权。农村饮水安全工作是满足农村居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内在要求,是一项重大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如期啃下水利脱贫攻坚最后的“硬骨头”。2020年6月底,随着新疆伽师县、四川凉山州等7个县的深度贫困地区饮水安全工程陆续完成,约2.5万贫困人口彻底告别了为吃水发愁、缺水找水的历史。至此,按现行标准,我国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得到全面解决,八成以上的农村人口用上了自来水,兜牢了民生底线,为脱贫地区发展带来源源动力。

继“十二五”末我国基本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之后,“十三五”期间,国家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水利部将农村饮水安全脱贫攻坚作为水利扶贫的头号工程、硬指标硬任务来抓,编制发布了《农村饮水安全评价准则》,明确农村饮水安全脱贫攻坚水量、水质、供水保证率、用水方便程度四项评价指标。

要有水喝、要喝好水、要稳供水。地处黑龙港地区的河北省曲周县有一句顺口溜:“夏天水汪汪,秋天白茫茫,只听蛤蟆叫,不见粮归仓。”曲周县是有名的苦咸水、盐碱地,借助城乡供水一体化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如今,500余万黑龙港地区的居民喝上了南水北调的水,能洗上热水澡,也用上了冲水马桶,长年喝苦咸水的经历一去不复返。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各地共完成农村供水工程建设投资2093亿元,累计巩固提升了2.7亿农村人口供水保障水平,其中解决了171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饮水安全、975万农村人口饮水型氟超标和120万苦咸水改水问题。

2021年,水利部“2314”监督举报平台转办核查的问题线索中,79.6%是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水利部等9部门印发的《关于做好农村供水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由于我国国情水情复杂,区域差异性大,当前全国农村供水保障水平总体仍处于初级阶段,部分农村地区还存在水源不稳定和水量水质保障水平不高等问题。乡村振兴不仅是对农村的饮水安全提出了要求,还对农村居民的改厕、洗浴,生活水平的提升提出了更高要求。

提升农村饮水的标准,由农村饮水安全转变成农村供水保障,优化农村供水工程布局,完善运行管理体制机制,提升工程运行管护水平,不断提高水质达标率……水利部门正在向2035年基本实现农村供水现代化的目标前行。

聚焦农村宜居宜业,着力整治水土河湖问题,建设水美乡村,改善农村生产和居住条件

水利是生态安全的源头保障。针对少雨缺水、水土流失、水质污染带来的问题,保护和改善生态,治水改水是基础和关键。

党的十八大以来,水利部门持续发力,围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以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生态问题为着力点和落脚点,通过水土流失治理、河湖生态复苏、水美乡村建设等多方举措,让广袤的农村大地美景如画。

“晴三天,尘满面,雨三天,泥满田,水淹火烤到哪年。”一曲民谣描述出福建省长汀县当年水土流失的场景。如今,长汀县全面推进水土流失治理,通过劣质林分土壤改良、林分结构改善、经济林培育等综合措施,从根本上解决长汀水土流失问题。2012年以来,长汀县累计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面积146.8万亩,全县水土流失率从2011年的10.26%降至2021年的6.68%,全县森林覆盖率提高到80.32%,“山光、水浊、田瘦、人穷”的历史一去不复返。

据水利部监测结果,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已由2011年的294.91万平方公里减少到2021年的267.42万平方公里,持续呈现出面积强度“双下降”、水蚀风蚀“双减少”的趋势。

水土流失治理好了,更要守得住青山绿水。2016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2018年6月底全面建立河长制,2018年底全面建立湖长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省级双总河长,30万名省、市、县、乡级河湖长年均巡查河湖700万人次,90多万名村级河湖长(含巡河员、护河员)成为守护河湖的“最前哨”。

“浏阳河整体情况较好,水质清澈,岸线无垃圾,水面无漂浮物,无违规捕捞现象。”这是湖南省长沙县浏阳河?梨段乡级河段长张登武的巡河记录。自2018年全面建立河长制和湖长制以来,我国河湖长制从建立机制、责任到人、搭建四梁八柱的1.0版本,到重拳治乱、清除存量遏制增量、改善河湖面貌的2.0版本,目前进入到了全面强化、标本兼治、打造幸福河湖的3.0版本。

如今,黄河、长江等水系的水通过水利设施建设流进了田间,穗穗饱满、果实累累;农村饮水工程铺就一张水网,甘甜清澈的自来水从农民家中的水龙头流出;治理水土,疏通水系,以水为线条在农村大地上作画。水利与三农互促互进,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奏响了新乐章,而这才刚刚开始……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热门推荐

  • 社会图库
  • 预测未来
  • 离奇事件
  • 探索图库
  • 热点新闻
  • 大话社区
  • 图片报道
本站内容来自互联网,不提供任何保证,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QQ:759281825.
COPYRIGHT © 2014-2025 xiaoqiweb.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笑奇网粤ICP备170872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