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地机器人为什么叫扫地机器人
而不是扫地机器?
工厂里的机械臂
为什么也叫机器人?
从“机器”到“机器人”
未来还有哪些可能?
……
6月24日,第六届世界智能大会在天津开幕。生活中的各种“机器人”,是会场内外最可感的“智能”。扫地机器人、炒菜机器人、建筑机器人……这些“不成人形”的机器人,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但你可能也会好奇——想象中那个更聪明更似人的机器人,还有多远?
大会期间,央视新闻《相对论》记者庄胜春对话中国科学院院士丁汉。他是华中科技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未来技术学院院长,也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机器人化智能制造”基础科学中心首席科学家。这位“机器人院士”给出答案:“机器一定会走向机器人,走向智能机器人,但走向智能的过程是曲折而漫长的,需要以坐‘冷板凳’的精神坚守,攻下技术的碉堡。”
08:02
△【点击视频】“机器人院士”:我们离“真·机器人”还有多远?
说起人们关于扫地机器人的疑问,丁汉笑了:“扫地机器人,实际上就是扫地机器”。他认为,如今“机器人”的概念已被泛化,“能替人完成一些枯燥乏味的工作,都把它概化为机器人。但这跟人类期望的,能与人相处、理解人类意图的真正机器人,差别还很大。”
“机器人要变得聪明一点,还是跟人工智能的结合要进一步加强。智能和机器人的结合,会赋予机器人更多功能。”虽然丁汉的主攻方向是工业机器人,在第六届世界智能大会上,他最关注的,也是围绕消费端智能产品的更新迭代,比如智能健康监测、自动驾驶技术等。“智能趋势不可逆转,智能会变得无处不在,未来空间非常大。”
与此同时,丁汉也提示,在智能产品、智能制造领域,要防止“炒概念”,关键还是要看产品。
庄胜春:疫情期间,无接触生产、无接触经济凸显了智能的重要性,您怎么看现在的趋势?
丁汉:长远来讲,企业走向数字化转型是必须的。数字化之后,生产质量能够稳定,生产经验可以传承。有了数字化,再有智能化提升。但是走向智能制造的过程,需要根据产品生产特性来决定。在一些车间,很多工作目前机器无法取代,还要靠人来完成。有些技术目前满足不了工业转型的需要,就不能去片面追求“黑灯工厂”,不能以“黑灯工厂”作为制造发展的最高水平。
庄胜春:目前存在这样的误区吗?
丁汉:确实是。其实是不是完全的“黑灯工厂”问题不大,有两盏灯是亮着的又有什么关系?以前讲机器换人、人换机器这种说法都有片面性,最高境界还是人机共融,人发挥人的最大优势,机器发挥机器的最大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