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冰鞋样式较为丰富,一般可以按用途和外形分为两大类,即平条型与立条型。平条型常见于清初,因刀刃矮而薄得名。平条型一般又分为五小类,第一种称为“乌拉滑子”,多流行于我国的东北地区。乌拉一词即为满洲地方的冬鞋名。这种鞋子通常用牛皮制成,以木板为底,鞋底嵌置铁条。据《清语择钞》记载,努尔哈赤率部远征巴尔虎特部落时,一部士卒“皆著乌拉滑子,善冰行,一夜行七百里”。第二种称为“木头底”,类似传统满族妇女所穿的鞋子,鞋底上宽下窄,铁条高度通常为鞋底木板一半。第三种称为“他拉板”,形似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拖鞋,同样鞋底为木质,鞋面前有套而后无绳,因穿戴简单,极受初学者欢迎。第四种称为“鞋爬里”,这种鞋只有一根三棱形铁条,与鞋同长,可直接绑于皮靴上使用。第五种称为“山滑子”,常用于山地,木板上有四条皮绳,板下嵌铁条。相传此鞋是来往西北和新疆的士兵爬越冰川所用。
立条型冰鞋出现在清雍正朝以后,其特征是将传统冰刀改为钢制,鞋底冰刀较平条型刀刃更高且薄,其名盖由此而得。这一类型冰鞋制作较为精良,根据使用对象又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犴皮呱嗒”,是北京健锐营技术队练习时的专用冰鞋。在制作这种冰鞋时,通常选用草呱嗒为芯,内外裹以犴皮,鞋下再加嵌有薄钢刀刃的木板。
第二种“鹿皮蹻子”,又名“炸板滑子”,为工部库订制,专供健锐营为皇帝亲临操演时使用。“蹻”原意指草鞋,但此时制作仅有皮靴或棉鞋两种。木板为楠木制,下嵌钢条。鞋面外鹿皮、里牛皮,并设8个狮子头状威武铃置于脚面,表示八旗。冰刀前部有尖齿,称龙头,后有两翼,状如燕尾,称凤尾,形制细节极为考究。
第三种称“云头鞋子”,又叫“二寸板”,外形为鹿皮制成的薄底快靴状。在快靴表面嵌有绿皮边缘、绿皮脸,并挖嵌绿皮大云头。靴内满衬狼皮,鞋底同样为木制,中间嵌置钢条。因此鞋创自精捷营,专供清帝于圆明园福海观看福海太平灯(指溜冰兼耍龙灯)之用,故又称太平鞋。
虽然清代冰鞋种类已极为丰富,但随着帝制解体,清廷冰鞋处解散,精擅溜冰者也愈发少见,传统冰鞋随之尘封。直到上世纪二十年代,西方冬季运动会的相关讯息传入国内,一些青年人受其影响开始学习滑冰,一时冰上运动这一“老古董”变为最“摩登”的事物。
受西方早期木屐底装圆木的冰鞋影响,民国时期国内开始引进、关注滑轮式冰鞋。这一时期的报刊媒体上,冰鞋似乎成为国人对西方科学和未来的某种想象载体。如1920年《时报》推广美国人亨尼拔鲁发明的新式冰鞋,称其式样虽与普通冰鞋类似,但鞋底装24条平行龙骨状钢铁,轮上横13条轮轴。随着冰上运动的愈发流行,报刊也不断宣传各国新发明,诸如电力滑冰鞋、汽油冰鞋、发电光之溜冰鞋,以及儿童画报上的肥皂溜冰鞋、能发声的溜冰鞋……北京冬奥会召开在即,赛场上,各种高科技的冰鞋将大显身手,我们在观赛的同时,回看一下民国时期国人对冰鞋的那份热情和想象力,也是极有趣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