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网络焦点>正文

这是一本回收焦绿的反消费指南

2021/12/22 19:02:59 来源:36氪

临近年底,大部分人再次陷入季节性忧郁。

该做的计划依然随着没翻的日历停在一月,该有的成长也混合着冷空气变成叹息。这时有人突然唱到,“我不需要被动主义,贩卖好多焦绿”,试图在这个寒冷的冬天发出第一声温暖的劝慰。

这是气运联盟最近发的新歌,《贩卖焦绿指南》。歌里唱到我们日复一日的加班,唱到总是等不来的爱情,也唱到我们突如其来的压力。几个大男孩在最后放松地吼着“我不会,我全都不会”时,多多少少给紧绷的生活带来了一点缓解。

实际上这些焦虑和问题永远存在,只是我们都缺乏一个喘息的机会。唯一不同的是,有人发泄的方式是唱唱唱,有人发泄的方式是买买买。

双十一,双十二,圣诞节,黑色星期五,这些购物狂欢的节日都在年底扎堆出现,表面说是想要带走你的压力,实际却只是想带走你的积蓄。

他们并不在乎这些东西你是否需要,他们在意的是让你忘掉需不需要,只留下想买的冲动。毕竟新世纪了,冲动才是第一生产力。

就像亚当斯密第一次发现那双无形的手时,本以为它会扼住社会的喉结,结果人们迈入其中才发现那双手竟然给了我们一个温柔的马杀鸡。

豆瓣里有个小组叫「负债者联盟」,里面的主要人群是90后,但每个人的自我介绍后面往往跟着一个比年龄更恐怖的数字,那就是他们的负债。

仔细翻阅会发现,我们想象中的房贷车贷并不是主要成因,大部分年轻人的负债来源于各种借贷软件,无数比小额支出最终汇成了这个巨大的雪球。而这些小额支出无一例外,都是过度消费和超前消费的结果。

这种现象仔细一想却又十分合理。经济形势一直稳中有升,而其他人需要做的就只是趁机搭上这条船然后乘风破浪。有多拼命的赚钱就要多拼命的花钱,这是新一代的消费观,最终成为了三驾马车中唯一狂奔不止的那一匹。

外部环境已经搭建完毕,内因也就如期而至。繁忙的工作和愈发高涨的房价压得每个人都喘不过气。与此同时微薄的薪水不仅与理想生活渐行渐远,而且还要靠加班来苦苦维持。

于是只好趁着有机会消费的时候把钱花出去,趁着有能力买买买的时候把生活的快乐先拿下来。

消费作为生活的喘息当然无可厚非,但问题是它现在逐渐变成了生活的呼吸。像是一种必然也必须的存在。最早的购物是一种乐趣和放松,而现在的购物却更像一场战争,因为谁都不想输,于是只能越买越多,像一场军备竞赛。

而供货商也心知肚明这一点,于是你会发现周遭的一切都在指向购物这个终点,脑中的天使小人和恶魔小人也纷纷下班,同意先买了再说。

短信里除了验证码就是上新通知最关心你,以前总在街边听到的清仓大甩卖也升级成了百亿补贴或钜惠来袭,换汤不换药地骚动着我们划在屏幕上的手指,公交地铁上的广告被硕大的日期和折扣填满,中国人do the math的本质再次被下意识地激发出来。

大数据让我们一览无余并建立了一应俱全的信息茧房,你今天搜了人为什么会死,明天就有丧葬服务和心理咨询一齐找上门,算是天使和恶魔重新上班了。

而我们需要做的只是扫码支付,然后重新投入生活,乘风破浪。

与「负债者联盟」相对应的还有一个豆瓣小组,叫做「消费主义的逆行者」,巧合的是这两个组的成立时间相隔一年,却都是在冬天成立。似乎有人在此时睡去,就有人在此时醒来。

而写在小组介绍里的那句「不盲目跟风,不被消费主义裹挟」,则是对这种态度的最好诠释。并不是反对消费,只是在人人都在刺激你消费的当下,总需要有一些清醒的时刻,意识到自己到底应该站在市场的哪一端。

就像其中一个精华帖里写到的那样,“不要把我们当成劝退你的工具人”。这个小组的成员互相帮助,只是为了更加合理和清醒的消费,只是为了能让人们在所需满足时及时收手。

这本是一件人尽皆知的事,就像「买买买」这个口号本身就透露着一股怂恿和蛊惑一样,你每念一遍,每听一遍,消费的概念就以三倍的速度在你脑海中扎根。逐渐的你无法适应下班后没有快递拆的日子,无法接受拿起手机却没有到货通知要查的日子,无法回到让自己和生活都保持合理而平衡的空的日子。

购物已经成了生活必需品之外的一切东西,攀比,欲望,安慰,宣泄,你仔细找的话基本七宗罪的每一条后面都藏着消费,堪称天启第五骑士。

幸运的是我们并不孤独,因为不出意外的话全世界的人都在陷入同样的疯狂之中。所以说外国人数学不好完全是刻板印象,因为你会发现他们算起折扣和价钱时可是一点不含糊。黑色星期五也有模有样地学起了东方智慧,提前一个月就开始各种宣传。

走在国外的大街上你会发现,把那些花哨的英文字母和欧美的都市丽人换成中文之后,香榭丽舍也不过是第二个温州,米兰也和北京动物园批发市场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卖货嘛,不寒碜。

美国电子商务领域的购买力一年增加了11%,而欧洲网购总额也在一年内增加了10%,乍一看这数字完全可以接受,但是和他们个位数的经济增速甚至倒退一比就显得十分荒诞了。

有意思的是,这个数据的主要贡献就是圣诞节和黑五,号称欧美双十一。

被裹挟其中的人似乎都默认了一件事,不要提刚需还是划算的问题,竭尽全力地消费将会解决一切问题。毕竟消费主义的定义就是指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都由消费解决,购买的行为可以弥补一切漏洞。

简而言之就是一辆车只要够快,少俩轱辘也能开。

无非就是轱辘会越来越少,账单上的赤字越来越大,买的东西大多无用,于是用来盘活二手交易市场,让我再为大环境发光发热一次。也无非就是消费从需求变成了欲望再变成了压力,害怕买的不够精不够好不够多,害怕自己在购物的起跑线上也落于人后。

也无非是用更多的买买买来填上之前的窟窿。

借贷软件都开始独立运作,每次借钱之前也都会蹦出一条新的提示,提醒你合理消费。但这就像是烟盒上的有害健康,就像是垃圾桶上的分类提示,像是一种此地无银的宣告。

额度还在上涨,借钱还是易如反掌,这场关于购物的战争有人为你擦好了枪有人为你指好了路,只是看着一批又一批的人冲上前线一去不返后,才若无其事地说了一句“注意安全”。然后继续擦枪,继续指路。

老一辈人对于贷款的概念还是买房买车的人生大事,直到他们小心翼翼地问其他人这些花哨的东西是如何支付的,得到生活的一切所需都可以提前贷款享有时,才陷入了不知该高兴还是恐惧的沉默。

我们不停辗转于直播间和网站app之间,买得越多省得越多,省得越多就是赚得越多,这种称不上逻辑的思维方式早就潜移默化,被大部分人所接受。人是适应力很强的动物,如果没有发明消费的话,这种适应力应该还算是一种优点。

这种购物和消费带来的短暂快感,是基于我们疲惫乏味而又无处发泄的症状。最重要的是它的副作用有相当的延迟性,最长可以分为24期免息来慢慢作用,而它的成瘾性又十分隐蔽,毕竟所有人都在服用,到处是追着给你开处方的人。

并且它的使用说明只有一句话,记得服用下一个疗程。

过度消费使人们不再关注商品的实际价值,而是沉浸在它所带来的符号表象之中,成为一种社交,服务,和满足虚荣心的膨胀货币。在这里劣币和良币谁也不驱逐谁,最后都由销量说了算。

社会资源为此不得不加紧脚步进行自我消耗,以填满被凭空捏造出的欲望黑洞。商家也将精力放在了宣传噱头和流量上,不再关注产品效率和质量,而是尽情享受着自己难得的卖方市场快感。

购买力和劳动付出好不容易达成的平衡,也被消费主义轻轻一推,进入了不能停下的循环之中。越劳动越累,越累越需要购买,越买越需要提供更多的劳动。

我们以为用力撕开快递的那一刻是属于我们的安全感,是重新找回对生活的掌控的象征。实际上生活正像那个快递一般,被撕碎,出现越来越多的裂缝。于是我们只能安慰自己,只能买下另一个盒子来填补这个裂缝,然后周而复始。

你甚至无法意识到是从哪一刻开始,消费这件事走向了过度化,是从今天的第三个快递开始的吗,是从墙角堆积的纸箱开始滑落开始的吗,是从手机提示你上个月最常使用的app前三都是购物软件开始的吗?

没人知道,于是也就没人敢停下。

气运联盟唱到,“我不需要被动主义,我不参与内卷化的生意”,现在看来,似乎是贩卖焦绿的指南中最重要的一条。

也许除了买买买之外,像他们一样先下手为强把焦虑拒之门外,也不失为一种解决方案。

毕竟他们虽然大吼着我全都不会,但实际上在对付焦虑这方面,还是有一手的。有人趁着休息打局游戏,虽然战绩1-8-5,但还可以安慰自己这是符合身高的战绩。有人每天都按时到岗,却也接着透露说自己都是到岗后再睡觉,给广大打工人做出了表率。

但是去他们的微博看一眼就知道了,这些玩笑的前后,则是各种练习与巡演的繁忙。他们像所有人一样在自己的轨道上奋力的跑着,也许只有脱掉那些沿途的焦虑包袱,才能跑得更快一点。

跑到这个冬天的前面,跑到下一个春天。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WATKOI”(ID:WATKOI),作者:许无 ,36氪经授权发布。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热门推荐

  • 预测未来
  • 八卦娱乐
  • 社会图库
  • 未解之谜
  • 热点新闻
  • 大话社区
  • 图片报道
本站内容来自互联网,不提供任何保证,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QQ:759281825.
COPYRIGHT © 2014-2025 xiaoqiweb.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笑奇网粤ICP备170872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