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脾气阴晴不定的嘉靖帝,看到海瑞的《治安书》,气得吐血,还送给了海瑞八个字:无国无家,无君无父。但是最后为什么没有杀了他?
海瑞是明朝著名的清官。史书上和民间都有很多关羽海瑞清正为民、不畏权贵、冒死劝谏的记载和传说。但是在嘉靖年间,皇帝二十多年不上朝且大兴土木,造成国库空虚,贪腐之风空前,平民生活水深火热。海瑞在这种形势下为官,加上他那耿直火爆的脾气,想要不出点篓子都不行。
嘉靖四十一年,海瑞初入官场任淳安知县。这个时候就因为改稻为桑的国策得罪了当时势力正旺的严党。不仅如此,因为政见不一,还得罪了自己的顶头上司浙江巡抚赵贞吉。所以在朝中其实一直受到排挤的。而后来严党倒台后,赵贞吉入了内阁,不巧的是,海瑞偏偏也调入了赵贞吉分管的户部任主事。
从地方调入京师为官的海瑞,起初还是低调做事的。不过随着嘉靖帝的不问事务、大兴土木,以及贪官污吏横行,苛捐杂税繁多,自然灾害频发,导致民不聊生,饿殍遍野。这个时候的海瑞终于忍不住了,开启了人生中最辉煌的一次开怼。而他怼的对象不是别人,正是最高统治者——嘉靖帝。
一封《治安疏》呈到了嘉靖帝面前,言辞犀利地批评了嘉靖迷信巫术、生活奢靡、不理朝政、不顾子民等弊端。同时劝谏嘉靖要改正过失,实行改革。而这封《治安疏》被称为“直言天下第一事疏”,可见其言辞之犀利,影响之深远。
这样一篇指责君王的文章让嘉靖极为恼怒。从古至今,还没有哪个臣子敢用这些言语去批评君上。短短的三千多字,字字如刀般的在嘉靖帝心窝里乱刺。恼羞成怒的嘉靖帝用了八个字评价海瑞:无国无家,无君无父。然后海瑞因此入狱。
海瑞的这次怼,按照当时律法,辱骂君父是死罪。但是神奇的是,他只是在监狱待了一段时间,后来竟然平平安安的出狱了。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总结起来,大致有四点。
第一、民意不想让他死
海瑞为官期间虽然得罪了不少朝中大臣,但是其清正为民的形象已经在民间传开,有着雄厚的民众基础。平民百姓对其好评如潮,也为朝廷赢得了民心。天下是大明的,大明是嘉靖帝的,但是得民心者得天下,嘉靖帝不会不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不会傻到违背民意去杀海瑞。
第二、朝中部分大臣不想让他死
虽然此时的官场很是昏暗,但是不乏一批忠臣。虽然他们不敢冒死直谏,但是一颗忧国忧民的心还是有的。海瑞的这封奏疏可以说是表达出了他们想表达但是不敢表达的想法。他们也知道,国家不可没有海瑞这样的谏臣。与己来说,海瑞是替他们发出呐喊的武器。与国来说,海瑞是国之利器,不可或缺。
第三、下一任皇帝裕王不想让他死
裕王是未来正统的接班人。在海瑞上了这道疏之后,嘉靖命人拿去给裕王看,并让裕王发表下自己的想法。当时裕王毫不避讳地说:“假如我继承大统,必重用之。”可见裕王一直在给自己寻找储备人才,而海瑞就是他想要的。裕王的意见嘉靖帝当然要斟酌一下,毕竟自己百年之后,朱家的江山社稷还是要靠裕王去打理,而裕王更要靠他自己信得过的人去协助。海瑞就是裕王心目中物色好的那种信得过的人。
第四、嘉靖帝不想让他死
嘉靖帝虽然在位期间精力都放在了修道上。但是其并不能算是一个昏君。在用人、治国上其实还是很有手段的。嘉靖在位前期进行一系列改革,成绩十分显著的。后来身在深宫二十多年不上朝,但是国家的大权一直牢牢掌握在嘉靖帝手里,他只是坚持无为而治的思想,加上一心修道成仙。所以才导致了国家出现一系列的弊端。虽有过但不至于是昏君。
嘉靖帝深知朝中无谏臣,也深知江山社稷需要海瑞这样的人。更加知道杀了海瑞失民心。自己常自比文景,而文景却以民贵君轻治世。嘉靖帝也是要顾及自身形象的,所以他不会杀海瑞。不杀海瑞又不能让自己解气,所以让海瑞受了点牢狱之灾,然后群臣在制造一些台阶给他下。最后既立了君威又解了气,放了海瑞,则皆大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