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网络焦点>正文

用网络效应指导人生的七大抉择,让你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一)

2020/2/14 15:03:35 来源:互联网

神译局是36氪旗下编译团队,关注科技、商业、职场、生活等领域,重点介绍国外的新技术、新观点、新风向。

编者按:读书、工作、定居、择偶……人的一生总会面临一些关键的十字路口。这时候该向左走还是向右走?你的决定往往会给自己的余生带来决定性的影响。你以为那些选择都是你的自由意志决定的,但事实上有一股暗力量会对你的决定产生极大影响。只有在正确认识这股力量的强大的前提下,你才能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NFX的执行合伙人James Currier用一篇长文分析了网络效应对人生抉择的影响及指导原则,相信会让你对人生选择有一个新的观察视角。原文发表在NFX上,标题是:Your Life is Driven by Network Effects。鉴于篇幅太长,我们分五部分刊出,此为第一部分。


你住在哪座城市。跟谁约会或结婚。选择哪项工作。穿什么样的衣服。

我们都以为这些选择是我们自己做出的。这当然感觉就像我们已经完全掌控自己了。但是事实证明,无论是在初创企业还是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我们选择的受限程度都要比我们想象的要高。

这里面有一只看不见的手,那就是包围着我们的网络,以及它们往我们身上所施加的强大的数学。

我们的投资组合有100多家公司,天天跟网络效应打交道,所以没法不注意到一个现象,那就是同样的机制和数学几乎确定了那些公司以及我们个人的命运。一旦看到这种效应,你绝对会感到难以置信。

这些制约因素会极大地决定了你的人生会过得怎么样,它们会以一种可预见的方式无情地指引着我们走这条道路还是那条道路。但是,这些力量通常都不为人所注意。

本文概括了我们看到的网络效应是如何影响到我们生活的几乎各个方面的。在这个视角下,它为我们如何做出人生当中最重要的7个决定提供看法。希望这能够帮助你做出更好的决策,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1776年,亚当·斯密发表了《国富论》。在这本书里面,他把由成千上万各自追求自身利益的个体组成的市场设想为创造了一只“无形的手”,能够在无意间促进社会的福祉。这种“自由市场模式”令他发现了大规模社会秩序涌现背后的数学和机制。

此处我们想反过来做——用“网络模型”来表征大规模的人类社会秩序,并用通常看不见的手来解释它们是如何影响我们每个人的。

简而言之,你生活中的人际关系网络会产生一股力量,这股力量会通过数百次小小的互动机制,引导你走上一条并非总是完全出于自己意愿的道路。

而且,这种“网络力量”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加剧。你的关系、圈子和社区建立的时间越久,它们对你的命运的影响就越大。

社会学家认为,我们生活的发展演变其实是我们自己的选择、偏好以及周围社会网络结构的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观察我们自己的生活,看看数百位创始人是如何走过自己的人生之旅的,你会相信网络的力量在影响着我们绝大部分的生活方式,从而帮助自己走得更远。而这些网络力量90%都是建立在区区7个人生的关键十字路口(生活事件)当中。

鉴于网络力量对你生活的影响,当人生走到这些十字路口面临决策时,它们应该成为你首要的考虑因素。尽管在那一刻那可能感觉像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决定,可如果你换个视角,从加入和形成新网络,以及改变生活的网络拓扑的角度来看待时,情况就变得简单了。

这个世界似乎一片混乱。但事实并非如此。构成所有这些显而易见的复杂性的基础,是一些非常简单的数学。按照那些数学,你就能到达目的地。

理解网络的首要性会赋予你超能力,让你能够看到别人看不到东西,并更有效地指导组生活当中的重大决策。

数学构成了社会领域的要素基础,但这种基础却是以一种我们看不到的、怪异的方式奠定的。

所有这一切的基础全都是数学。一切都要回到数学上面。

以下有若干数学是如何推动着我们日常遇到的大大小小的社会秩序的例子。然后,我们会介绍网络力量是如何引导你在人生的7个十字路口做出决策的。

齐普夫定律与你

你知不知道自己所用的单词频率其实是由基本的数学模式决定?

更奇怪的是,同样的数学模式似乎还可以确定一个国家内的城市的规模,一个经济体内大家的收入分配,公司之间的收入分配,互联网上不同网站的访问流量,一个社会当中某个姓的使用频率,人们接到的电话数量,以及在战争中丧生的人数。

这种数学模式是幂次定律的一种,叫做齐普夫定律(Zipf’s Laws)。一开始它是作为语言学的一条原理而被注意到的。大约在100年前,物理学家和语言学家发现,英语当中第二个常用的单词的使用量是最常用单词使用量的一半。第三常用单词的使用量则是最常用单词的三分之一,以此类推。

事实证明,这条定律不仅适用于语言,而且也适用很多其他情况。从表面上看,这个世界看起来很复杂或混乱,在社会事务或你自己的生活当中表现得尤其混乱,但是我们所看到的是其背后有着简单的数学规则。

齐普夫定律的基本机制是什么大家尚未达成共识,但主要的假设是它是“省力法则”的产物。简而言之,就是为了优化效率,系统会以稳态运行和存活。当系统达到稳态时,往往就会呈奇普夫分布。

齐普夫定律还有一个更奇怪的潜在影响,这个影响跟你的生活有关,那就是无意识的网络力量会对这些分布当中任何离群的个人或公司也会产生影响。在没有任何故意的力量作用的情况下,你就会被拉回到队伍当中,或者把另一个人或者公司拉回到队伍当中,好为你的新数字腾出空间。

这有点诡异。这意味着纽约市的居民数量以某种看不见的方式约束并影响着洛杉矶,西雅图,查塔诺加以及所有美国城市的居民数量,因为它们都是美国的城市网络的一部分。即便我们每个人都在做关于去哪里住的感觉是自主的决定,但似乎我们都是这个网络的一部分,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大家,使得美国的城市一直都遵循着齐普夫分布的规律。我是被推动着的人之一。你也是。

这也意味着我的收入多少也受到周围人收入的影响,从而遵循齐普夫定律曲线。而我国的GDP也会受到其他国家GDP的影响。

如果数学是所有这一切的基础的话,那我生活的其他方面会不会也要受到更大的社会秩序的影响?

你的身体和城市都有可预测的数学模式

系统效率还驱动了其他控制着我们生活的数学定律。另一个例子是Geoffrey West在2017年出版的《Scale》里面指出,3/4这个比例定律在全球各地均有出现。生物细胞和能量系统是以可预测的方式规模扩大的。体型2倍于另一只哺乳动物的哺乳动物,所消耗的能量是后者的150%。这是因为我们的细胞和毛细血管已经发展成为在3D躯体内最高效的传送能量与营养物的分形网络运输系统。这些相同的基本机制推动着人什么时候会死亡以及为什么你不再长高的数学。

这种生物性的分形网络跟城市已经演进成提供能量和交通以维持城市活力的分形网络非常相似。根据经验测算,城市的比例值为17/20,对于基于网络效应的城市来说,其能量增益仍然非常可观,而且这个数字几乎在所有城市都保持一致。

所以当你看到城市规划者主动去违背城市17/20的扩张定律,然后网络却用看不见的方式与之对抗,从而让回到17/20这个平衡点时,就会感到有多么的神奇。

人际网络上的节点是如何运作的?

节点(在这里的情况下是人)要交换大量东西。有时是有意识地进行的,比如我通过银行账户转账给你,有时是无意识的,比如吃晚饭的时候你无疑中听到我告诉别人自己是如何边散步变给创始人提供指导,然后你决定在自己的员工身上也试一下的时候。

他们交换的东西几乎包括一切。我们这里所讨论的最重要的是思想、资本、人脉、工作、地位、理想、语言、要求、标准、期望、肯定、批评、归属感以及物理空间。

当由于地域相近,交互频率,部落信任,相似性等导致交换阻力较小时,节点的交换频度就会曾国家。当由于资源增益、地位增益、部落信任增益等而带来高收益时,节点也会交换更多的东西。


无意识和有意识的网络交换

富者愈富的网络节点

社会当中发生的大多数事情都是多轮次,重复性的。这些被称为偏好依附过程,当根据已拥有量来分配某个东西(比如金钱、名誉、地位、惩罚)时就会发生。大多数的社会过程都是偏好依附。比方说,如果有两位创始人同时在推特发布了一样的好点子时,大家会认为是地位较高的那位想出来的。

这其中的迷人之处在于这都是因为数学。其他节点会优先选择在“前面”的节点,因为选择前面的节点阻力较小并能带来更多好处。当这种操作重复多次时,就会系统性地把更多资源定向到资源相对较多的节点。

这种模式出现得太久,太过普遍了,绝大多数不在前面的人对此都非常讨厌,以至于在《圣 经》里面就曾至少有五次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被提到过,其中最著名的是马太的:“凡有的,还要加给他……” 所以现在我们称之为马太效应

宴会行为背后的数学原理

如果你想在餐桌旁开展一场对话,那么6个人就是合适规模。最多可能不超过8个。虽然这看起来好像是你自己做出的一项社会性决定,但其背后却有着数学方面的原因。这个数字对我们所有人来说都类似,因为它的根据是一组人(节点)之间可以存在多少个双向对话(链接)。事实证明,它的公式(源自《Scale》,第317页)是:

N *(N-1)/ 2

其中N代表人数。如果一组为六人,那潜在可以进行的双向对话数就是6 * 5/2 = 15,这意味着当你要聚焦其中一场对话时,其他的14个对话就得停下来。这个规模你可能还可以应付得来而不至于太失礼,但是如果再往里面加一个人的话,公式就会变成7 * 6/2 =21。也就是说要停下来的对话数量又增加了6个。这已经超出了我们的社交技能能够控制的范围。

更重要的是,当这个群体扩大的时候,对话数的变化是指数式而不是线性的,这会影响你的社交体验、互动方式以及最终的感受。无论场景是不是吃饭,你的家庭、学校、大学、工作场所或者所在城市的规模,以及其所构成的网络,背后都有数学都对我们所有人的行为产生影响。

网络是如何形成的

理论上,位于你生活网络地图每个“层”的人可以是任何人。毕竟嘛,所有人都是相互关联的。很出名的一个例子,史丹利· 米尔格拉姆(Stanley Milgram)早在1967年就证明过,你跟美国任何其他人之间的最大距离都是6度(6度分隔理论)。随着互联网和像Facebook这样的全球社交网络的出现,这个数字可能甚至还会更低——根据Facebook在2016年进行的一项研究,这一数字最低可以到3.5度。

但现实当中关系并不是随机形成的。以下这5个条件会影响到关系形成的深度和速度:

与一批新人频繁、反复互动的环境(比方说,新的学校、工作、教堂、俱乐部、宿舍、住所、生活状况等)。

这个新群体的关系之间高度重叠。

大家愿意改变或演变自己的身份的过渡期。

地域和网络接近的人群的高密度。

一起经历过某件很艰难的事情(也许是会引发集体恐惧的那种)。

所以,你就可以理解为什么高中、大学以及你的第一份工作是你人生多么重要的阶段。因为这些阶段具备了上述所有条件。

网络想从你身上获取什么?

你并不仅仅是网络价值的接受者。网络里面的人和节点也希望并期望跟你进行交换。他们希望你认可并支持他们。你其实正在跟这股网络力量对话。就像《星球大战》里面的欧比旺(Obi-Wan)对原力的描述那样:

欧比旺:绝地武士可以感受到原力流过自己。

卢克·天行者:你是说它控制着你的行为?

欧比旺:可以这么说,但它也服从你的命令。

网络力量也类似。你未必总能看到它,但这股力量正在对你施加影响。

它想要你的东西。那股网络力量会主动引导你前进。所以,考虑把你的哪些子网和人引入到这个网络时要非常小心。

你跟网络的这种对话,也就是那种一推一拉,是随处可见的。世界因此变得稍微没那么混乱,变得更加可理解和可预测一点。你会更加理解为什么事情会这样发展,为何会保持这种状态。希望这能够帮助你分析可以从什么地方发力,去推动应该改变的东西,这不仅关乎你自己,而且也关乎你的公司,你所在的城市以及整个世界。

译者:boxi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热门推荐

  • 奇闻异事
  • 热点新闻
  • 未解之谜
  • 图片报道
  • 热点新闻
  • 大话社区
  • 图片报道
本站内容来自互联网,不提供任何保证,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QQ:759281825.
COPYRIGHT © 2014-2024 xiaoqiweb.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笑奇网粤ICP备170872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