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乌克兰访问的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博尔顿指责中国窃取美国国防技术。并称“中国的五代战斗机看上去很像F-35,那是因为它就是F-35,他们只是偷了它。”
F-35和歼-20,从定位到外形再到结构都有很大区别。整体设计在现有五代机方案中独树一帜。
这也不是博尔顿第一次针对中国了,就在前几天中国航空企业就和乌克兰马达西奇公司达成协议,收购后者50%的股份。他就已经表达了反对立场,不过出于现实考虑这笔交易很大可能会成功进行下去。
马达西奇的产品线中涡轴发动机占主要地位。其中,TV3-117系列发动机广泛应用在米-28、卡-50等现役直升机上。如果可以成功引进制造技术,将有望解决我国中型直升机的“心脏病”。
如我们之前的文章所述,被称为“动力沙皇”的马达西奇及其所有的伊夫琴科-进步设计局,具备完整的航发研制和生产能力,若能获得其技术支持,将对我国航发研制大有裨益。这也是美国三番五次阻挠我国企业进行收购的重要原因。
主要用于出口的FC-31容易让人联想到同为五代机的F-35,不过在外形和结构上两者区别明显。
回到本次事件,鉴于已经露面的国产五代机只有歼-20和FC-31两种。歼-20可以排除,那基本上就是指FC-31,它又是一款什么样的飞机呢?
FC-31战斗机由沈阳飞机公司开发,首个实体模型出现于2011年。2012年10月编号为“31001”的一架FC-31首次试飞,而后在2016年这架飞机参加了珠海航展。这个版本也被称为“鹘鹰1.0”。
在珠海航展上试飞的“鹘鹰1.0”版。
上世纪80至90年代,沈飞在国内最先开展低可探测性研究。不过被成飞后来者居上,空军也选择了后者的歼-20作为下一代主力战机。而FC-31则是沈飞自行开发的项目,主打外贸市场,所以并未获得“歼-31”的编号。
2016年12月“鹘鹰”再次试飞,可以看到气动外形发生了明显变化,所以被称为“鹘鹰2.0”。
“鹘鹰2.0”,一直处于“黄皮”实验涂装阶段。
其实在珠海航展上高调试飞后,“鹘鹰”就很少有相关报道出现了。但从流出的测试照片以及参加海外航展的模型来看,该机一直处于改进状态中,其用途和定位也越来越明晰。
今年6月举办的巴黎航展上,中航工业也展出了“鹘鹰”。外观与“鹘鹰1.0”有明显的变化,整体上和各国推出的下一代战机类似。
最明显的外观区别是改为后掠式垂尾,机身前部变得更加粗壮。发动机舱较之前更加突出,使得机身后部体积变大,这与在未来可能换装新航发有关。另外内部空间的提升也能为航电升级和增加燃油携带量提供改进余地。通过这种改进,在保持RCS与早期机型相近的前提下增强整体性能。
“鹘鹰”的早期宣传册中显示,该机具备10个挂点,内舱4个,外部6个,挂载量为8吨,在不需要隐形作战的时候或也可以转变为类似F-35的“野兽模式”。但作战半径只有1250千米,确实需要深度改进,好好打磨。
经过多年摸索实践,中国在隐形战机气动外形设计上已经比较成熟。航电和精确制导武器也逐渐比肩世界先进水平。“鹘鹰”的气动外形改善主要是为了加强高速性能,而我国缺乏合适的航空发动机就成了发挥高速性能的主要障碍。
FC-31配备了两台俄制RD-93型发动机,或者两台“涡扇-13”发动机,后者是前者的仿制版,也被应用在JF-17“枭龙”和JH-7“飞豹”战机上。加力状态下推力为98千牛,比原型RD-33的推力增加约10千牛,但推力的增长也让使用寿命下降近一半。这种推重比只能勉强达到8左右的发动机显然不能满足“鹘鹰”超音速巡航的需求。
RD-33是俄制米格-29的标配发动机。如果新航发没有进展,FC-31的隐身、航电等优势就难以发挥,可能沦为“隐身版米格-29”。这样的话,前景可就不太妙了。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国内也在自行开发新一代中型航发。其中名为“涡扇-19”的产品似乎进展不慢。现在关于这款发动机的消息很少,不过考虑到FC-31近期的外形变化,以及之前研制“涡扇-10”和“涡扇-15”发动机已经有了一定技术积累,我们大可以乐观地期待一下这款新航发,这也是未来“鹘鹰”以及一系列国产中型飞机能否成功的关键。
今年5月受到表彰的中航发涡扇发动机研制团队合影。身后的航发被推测很有可能就是“涡扇-19”。
FC-31作为一款第五代多用途战斗机,除了海外市场,也不排除被改为舰载机的可能性。该机从一开始在前轮采用双轮结构也似乎验证了这一猜测。不过近日据外媒报道,在下一代舰载机选型中歼-20的舰载机改型可能已经“战胜”FC-31。因为前者已开始初具装备规模,证明其操纵系统的可靠性获得了充分验证。而对于舰载机来说,可靠性至关重要。
歼-20舰载型想象图。虽然歼-20也受到发动机的拖累,但相比进展缓慢的FC-31,确实是更好的选择。
总而言之,FC-31项目进行得并不算顺利,当下还有一些关键设备的研制跟不上进度。不过技术发展本身就是充满风险和未知性的,积累下的经验也可以让后续研发更快地推进。我们也可以期待一下这款战机在未来的表现。
至于博尔顿这番表态。随着我国国防实力的增长,类似这样“指责”的声音不可避免的会越来越多。他人评价我们的话语,大可不必太在意,毕竟发展才是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