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图片报道>正文

牛弹琴:从中国航天事业说起 各行业都蕴含着中国人最根本的生存智慧

2019/7/16 16:05:31 来源:互联网

图为美国国家航天局(NASA)公布的嫦娥四号探测器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South Pole-Aitken basin)内的冯·卡门撞击坑(Von Kármán crater)内着陆点示意图。(拖拽或保存可查看大图)

■这些事业成功背后,都蕴含着中国人最深层的生存智慧!

(微信公众号“牛弹琴”(bullpiano)7月15日报道)

今年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自主着陆在月球背面的冯·卡门撞击坑内,这是人类首次尝试解开古老月背的秘密。消息一出,世界关注。即便是美国、俄罗斯等国,也无法忽视中国航天事业的最新成就。美国多次重申,要重启登月计划,而《日本经济新闻(Nikkei)》干脆使用了“中国探月领先世界一步”这样的新闻标题。

从1956年初创,到2019年辉煌。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速度堪称“飞跃”。这背后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项,很重要,却往往被忽略。中国人是世界上最具韧性的民族之一,“百折不挠”这样的奋斗精神,早已烙在中国人的灵魂深处。在科技领域,在体育领域,在商业领域,在民族复兴的所有伟大进程中,承受“釜底抽薪”的韧性,绝境处奋起反击的勇气,另辟蹊径去创新的智慧,创造出一个个的奇迹。

(一)

中国航天事业曾遭遇过至少三次“釜底抽薪”式的难处。

1955年10月,在美国学习工作多年的钱学森回到了祖国,清楚知道航天工业意义的他才放下行囊,就建议尽快发展导弹和火箭技术,在即将到来的太空时代不落后于人。

一年后,1956年10月,中国第一个专门的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然而,当时的中国技术基础薄弱,工业能力有限,人才也很缺乏——第五研究所里,只有几十位从大专院校和工业部门抽调来的专家和百余名刚毕业的大学生,基本都是外行。

于是我们不得不求助“老大哥”苏联。

1957年9月,聂荣臻元帅率领代表团到莫斯科谈判,最终,苏联同意援助中国三个型号的导弹,并同意中国仿制,届时会派出专家来华帮助。

1958年,苏联专家如约而至,同时还带来了部分资料和设计图纸,但转折点很快到来。

1959年,中苏关系开始恶化,接到命令的苏联专家开始处处为难中国人。

1960年,他们干脆彻底撤回了国。

这次撤退极为突然,设备、原料、图纸均被釜底抽薪,当时有人悲观,认为“中国航天事业完了”,但大多数人咬牙坚持了下来。

1960年11月5日,中国第一枚国产导弹“1059”试射成功,这是一款仿制自苏联导弹的产品,性能却完全超越,而且,在苏联援助终结后,中国人逐渐建立起了自己的材料和元器件工业体系。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热门推荐

  • 离奇事件
  • 图片报道
  • 网络焦点
  • 大话社区
  • 热点新闻
  • 大话社区
  • 网络焦点
本站内容来自互联网,不提供任何保证,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QQ:759281825.
COPYRIGHT © 2014-2024 xiaoqiweb.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笑奇网粤ICP备170872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