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向俄学到绝招:西方发起对华舆论战失效
2013年成立的“今日俄罗斯”国际通讯社,其前身是“今日俄罗斯”电视台、俄罗斯国际新闻通讯社和“俄罗斯之声”电台——最后一个,是世界上首家国际广播电台,在合并时已有84年历史。即便如此,普京依然对传播效果不满意,于是下令合并,时年33岁的玛格丽特·西蒙尼扬出任总编辑。
“今日俄罗斯”在国际传播中落地的效率非常惊人。2009年进入美国的“今日俄罗斯”电视台,在黄金时间的收视率居该地众多外国媒体之首,每月收视观众数相当于“德国之声”的5倍,全球观众达到2.6亿人。
在欧洲6国,其拥有超过700万观众,其中12%每天收看;而在社交媒体上,2007年进入Youtube的今日俄罗斯,2012年时已是该网站最大的新闻视频提供商,2013年成为首家观看人次超过10亿的电视新闻频道。
普京视察今日俄罗斯演播间
换句话说,不到10年的时间,“ 今日俄罗斯 ” 已经在市场上拥有了与 BBC 、 CNN 等老牌西方媒体类似的影响力 。
这样的表现,在中国文宣系统看来,当然是值得瞩目的成绩。去年起,国内媒体就曾多次对“今日俄罗斯”给予报道和赞赏,认为其与西方舆论的碰撞,显示出新兴市场国家在“话语权争夺”中可能卓越的途径,可以在西方媒体长期占有的天下中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普京不惧西方的舆论攻势
按照“软实力”理论提出者约瑟夫·奈的说法,中国政府近年来开展的国家公关和提升国际传播里的一系列政策和举措,可以称之为“魅力攻势”(Charm Campaign)。
而如果把这次刘奇葆的出访纳入中国的全球战略的话,也可以视为是中国在话语体系建设上的又一次“破局”。
冷战的思维当然需要突破,但现实的政治问题依然需要务实解决。西方对中国的包围是事实上的,而非价值判断上的——这一点,无论是在南海上、在钓鱼岛上、在人权等问题上、在一些国际组织和合作的壁垒设置上,都已经是历史和现实的多重叠加。因此,近年来无论是中国的“点穴式”外交、还是在军事上的国际合作,抑或是简单到外交辞令的“强硬化”,都可以看作是中国全球战略在一个个节点中的逐渐“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