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8日,冬日的暖阳洒在浙江衢州江山市张村乡秀峰村张村溪上,小溪上有一座平整美观的石桥,三三两两的村民在桥面上晒着太阳聊着天。
这座石桥由该村乡贤——同济大学铁道工程系主任周顺华和他顶级桥梁专家朋友规划设计建造的。
“这座桥啊听说能抵御百年一遇的洪水,能正常使用两百年呢。”有村民说,这是一座很有故事的桥。
桥的诞生是因为周顺华的父亲周延泉3年半前的一个遗嘱。临终前的一个月,周延泉拉着儿子的手说:“这里每年发洪水,桥也被冲走了,你是同济大学的教授专家,你要给村里修一座冲不垮的大桥。”
“老人已经走了三年了,也没有看到石桥修好的那一天,老人做了一辈子的好事,我们都念着他的好。”秀峰村村主任张锋波说。
儿子周顺华秉承着周家的好家风,不仅为家乡造好了这座桥,家乡的凉亭他也都亲自设计,目前,他和他的伙伴们又在为村里设计建造另一座廊桥。
“我尽量会为家乡做些事情,一是传承父亲的公益告慰父亲,二是回报家乡故土。”周顺华说。
洪水冲走石拱桥,老人拉着儿子的手留修桥遗嘱
秀峰村的美在穿村而过的清清张村溪,那一湾清流将村庄分为居民区和庄稼区,溪上的石拱桥是村民们休闲好去处,也是村民去田间劳作的必经之地。
秀峰村也遭殃在张村溪:每到春夏之交汛期,洪水就会肆虐,2014年6月,洪水又汹涌而至。
张锋波带着村民在抗洪,离开石拱桥十分钟后,桥轰然倒塌。“如果再迟一点离开,可能就会出人命了。”
桥被冲毁的消息在村里炸开了锅,村民在庆幸躲过一劫的同时又在忧心如何过河劳作,没有桥的日子该如何过?
当年85岁的老人周延泉听到消息后坐不住了,尽管此时他的身体已极度虚弱。
周顺华是周延泉老人的儿子,也是村里的杰出乡贤,当时50岁的周顺华现为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学院城市轨道与铁道工程系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参与设计建设过包括杭州地铁一号线等铁路工程。
一个月后,周延泉的病情加重,在上海工作的周顺华赶到父亲病榻前陪父亲最后一段时光。
周延泉抓住周顺华的手说:“顺华,村里每年都会有洪水,现在桥垮了,你有技术人脉,你要为村里的老百姓修建一座洪水冲不垮的桥。”
周顺华含泪答应,承诺一定要谨记父亲遗嘱。
同济大学教授出钱出力
为家乡修建一座百年不倒的石桥
2014年8月31日,周延泉老人驾鹤西去。周顺华在父亲的追悼会上悲戚地念着悼词:“爸爸比谁都懂得付出爱,我们会把这份爱继续延续下去……”
周顺华在铁道隧道与地下设计领域有相当高的水准。桥梁建筑不是周顺华擅长的领域,但周顺华的学生很多活跃在造桥领域,而且都是其中高手。
在国内顶级设计院工作的学生章立峰和臧延伟接到恩师邀约,承揽起为村建好桥的任务。经过两位高足的设计,一座长44米,宽9米的石桥图纸出笼,即便精打细算,造桥成本依旧在120万元。
周顺华率先捐出十多万,学生们听说老师的孝心和故乡情的故事后,纷纷慷慨解囊。
周顺华的孝心与爱心也感动着其他乡贤,他们也加入到捐款修桥的善举里。
2015年9月,这座带着周延泉老人“冲不垮”遗愿的石桥正式动工,2016年3月21日,这座石桥竣工完成。
如今快两年了,这座桥的故事一直在流传。
这是一座洪水冲不垮的石桥:设计监工团队全是周顺华的学生和朋友,都是国内一等一的设计建造桥梁高手,曾参加过虎门大桥,江阴长江大桥建设的著名桥梁专家夏建国全程驻村指导施工,桥内的钢筋用量是一般桥梁的两倍。
“到底是大师设计的,真的和以前桥感觉不一样。”村主任张锋波说,石桥建成后经历了2016年、2017年两次春汛,洪水依旧肆虐但大桥纹丝不动。
这也是一座充满爱的桥梁:周延泉老人留遗嘱,周顺华召集顶级专家捐资造桥,设计,监理,这些专家完全不要酬劳,甚至食宿都不要村里掏一分钱。
“真的是好家风,真的让人敬佩。”张锋波说。
整个村都在怀念这个做了一辈子好事的老人
在秀峰村,你能很容易看到周延泉老人留下的印记:周延泉老人捐的两千多册书还摆在村委会图书馆里。
周延泉从小家贫,在当秤匠学徒时,每天抽空读书自学。后来,有文化的他成为了一名公职人员,退休前,周延泉是张村乡供销社主任。
周延泉一直感激读书让自己进步,让自己过上了好生活。他努力让孩子读书,最终让周顺华成为了村里第一个名牌大学生,也成就了今天的周顺华。
参加工作后到去世的50多年时间里,周延泉坚持买书读书,然后将书免费向村民借阅。
张村乡文化馆工作人员柴元德说,周延泉借出去的书从来不做标记,还不还全凭自觉,老人的诚信感动了全村人,借出去的书极少被人拿走。
周延泉住的房子一栋三层小楼现在已经无人居住,女婿周金石会来定期打扫和整理。二楼的客厅里,摆满了用坏的电视机,小座椅以及取暖器。
退休后,周延泉将一楼改成免费小电影院,小竹椅都是几十个几十个的买,冬天会买各种取暖器。“二十年前,碟片还是很贵的,老爷子的退休工资基本都用在这上面了,连电视都看坏了5台。”周金石说。
周顺华是秀峰村第一个大学生,也是秀峰村的骄傲。
周顺华坦言要感恩父亲好家风的言传身教,他在接受钱江晚报记者采访时说:“我父亲是一个很好很好的人,退休后的父亲全身心投入到村里的公益事,退休工资大部分投入到公益中去了……”
周顺华秉承着周家的好家风,不仅为家乡造好了这座桥,家乡的凉亭他也都亲自设计。“我会尽量为家乡做些事情,一是传承父亲的公益,告慰父亲,二是回报家乡故土。”周顺华说。
“老人已经走了三年了,也没有看到石桥修好的那一天,老人做了一辈子的好事,我们都念着他的好。”张锋波说。
当年周延泉(穿黑色羽绒服的老者)和儿子周顺华(戴眼镜的中年人) (由周延泉的女儿提供 盛伟翻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