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大话社区>正文

从东方到巴黎 从那时到现在

2017/11/3 21:30:11 来源:互联网

作者:剀弟

每年都会有大量美院学生进入巴黎高等学校学习,每年也都会有毕业生结束学业,顺利进入艺术行业,或者以其他方式谋生。在法国和巴黎的几年,或许成为另一种生活的开端,这条路从一开始,就是明晰和不明晰的,孤单和不孤单的。明晰的是艺术生孜孜以求的创作空气,不明晰的是明天的路途,孤单的是艺术家生存自身,不孤单的则是他们被归入一个类别:赴法艺术家。

这条从东方到巴黎的线从近代以来就没有断过。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一批年轻的中国艺术家拿到国家勤工俭学项目的资助,踏上奔赴欧洲的邮轮,到达一个完全陌生但却鲜活沸腾的艺术圈,巴黎画派此时正在盛期,欧洲的艺术中心此时正在法国巴黎,这一批中国留学生,虽然在艺术圈的外围,但是隔岸观到了其中的氛围,不乏重新规划创作风格者,其中不少位在回国后扛起了中国美术教育的大旗。在这批留学生里包括大家耳熟能详的林风眠、徐悲鸿、常玉、潘玉良等人,这条线索摸下来,几乎可以串起大半个中国艺术圈。

到了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第二批重要的中国留学生来到法国,他们中包括赵无极、朱德群、程抱一和吴冠中等人,几乎都成为当代艺术大师,在艺术市场上也占有重要的席位。

《从东方到巴黎——中国留法艺术家百年开拓与交流展》的第一个单元“跨越东西方”特点就在于它的文献属性,重新梳理了留法艺术家的人脉关系网,并且把中国艺术家在法国的活动进行了整理,选择的八位艺术家都非常有代表性,从前辈的刘海粟、林风眠、徐悲鸿、潘玉良,到晚一辈的赵无极、朱德群、吴冠中和程抱一,他们的作品呈现方式虽然全部是绘画,这也是当时艺术时代背景——最后的绘画高潮,从前辈到晚辈,几乎无一例外,借用中国传统的艺术手法或概念——水墨、笔触、汉字、书法……从具象到抽象,艺术家均有意无意地进行中西合璧的尝试。

中西合璧这个词用在绘画上本来就并不合适,因为绘画有自己的语言特色,它并非通过叠加可以完成一次飞跃,但在这个挣扎过程中,爆发出了新鲜要素,而这正是艺术史演进不可缺少的一环。这其中代表人物之一还是林风眠,他的水墨作品形和色都加入了新的元素,但是笔触又偏向传统,很个人化,鲜艳的色彩成为他的作品的一种外在标识,笔触的语言是他的个性表露。在展览中,林风眠的作品并不多,也不是他最好的,但是上述特色已经可以看到端倪。

这种融合所慢慢引发的另一种艺术形式的实验正是由赵无极这一辈艺术家完成的,他们中的一些人留在法国,加入法籍,并成为法兰西学院院士,以表彰其艺术领域的成就,他们的作品各自发展出不同的风格,赵无极的抽象作品、程抱一的书法作品、吴冠中的带有装饰性风格的水墨作品等等,他们整体而言更加具有个人特色,更加独立也圆融一体。

在这一辈留法艺术家之后,是一大段的空白。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到九十年代,鲜有留学生的资料留下,从八十年代末期开始,个别艺术家突破重围,来到法国长居或短住,这其中有陈箴、黄永砯、严培明、杨诘苍、谷文达等,他们受邀前来参加1991年的《为了昨天的中国明天》展览,在法国乡村居住创作。他们突破了中国当时的环境,自然有一种思想解放的自由要表达,很多人改变了之前的国画或者油画方向,采取了更加象征性的实验方式,好似一次告别和开始,个人的活力和情绪由此释放。这一波的艺术家如今在国际艺坛也都站稳了脚跟,作品相较偏向实验性,他们成为了破天荒的一代。

在此后,赴法学习艺术变成了一件相较更加简单的事,自从2000年开始,赴法的艺术学生越来越多,他们的作品良莠不齐。在这众多的中青年中,策展人选择了其中八位构成了此次展览的另外一极——第二单元:留法青年艺术家作品展。这一批艺术家大多出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自费留学法国,在一个日渐商业化的艺术氛围中摸索创作的手法和方式,严格意义上的传统架上绘画已经不存在了,展出的作品从各个方面都展现了多样性。

一毕业就签约法国画廊的画家傅斯特是这次展览中唯一一位以油画方式呈现的艺术家,但是他的创作方法也并非传统的素描稿再上色的步骤,而是在前期使用了素材拼贴的方式,这让他的作品有了更为清晰透明的层次感,在背景的叙事上增添了一份悬疑的气氛。这是整个展览中最让人感到新鲜的作品。其他年轻艺术家呈现了装置艺术、影像艺术、摄影和现成物等多种方式,对于千篇一律的装置作品并没有什么特别好说的,而行为艺术家马仲怡的视频短片以冷幽默吸引了我。

青年艺术家展览出其不意地呈现出了彼此间的冷漠气氛,好像每个人都在各自战斗,彼此没有交集,也没有意愿如此,这种割裂还在于作品的体量和质量并不在同一水平线,所以青年艺术家之间的相识和沟通也比较冷淡。与这种情况相反的,是观众的热情,参观者对于看到年轻艺术家的作品,反应出了特别的趣味。

从“跨越东西方”到“留法青年艺术家作品展”,艺术家的位置越来越突出,但同时也越来越模糊。活跃在今天的艺术家,周旋于画廊,沉寂于院校,大部分人物都不会留下深深的痕迹,只有个别可以进入艺术史册,从生存到艺术追求,是相辅相成又彼此矛盾的,留学期间的艰苦、对生活状态的敏感和怀疑,都因身在他乡而更加清晰明朗,这一种类似错位的感受,正是学习一种新的存在方式的契机。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热门推荐

  • 大话社区
  • 网络焦点
  • 探索图库
  • 热点新闻
  • 热点新闻
  • 网络焦点
  • 图片报道
本站内容来自互联网,不提供任何保证,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QQ:759281825.
COPYRIGHT © 2014-2024 xiaoqiweb.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笑奇网粤ICP备170872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