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惋惜大明灭亡的同时,也都在讨论灭亡的原因,要么是大清太强,或者天灾人祸!其实,大明灭亡的真正原因,只有一个字!
网络配图
“财政收入”
国家的强盛和正常运转在于钱,而从财政收入来看,我们来做一个对比,大明王朝一年的财政收入也就是2000多万白银,最多也没超过3000万,而在此之前,国土面积很小的宋朝是多少?最少是大明的5倍,每年1亿5000万两左右,以后人口众多的大清也有8000万两,大汉,隋唐等财政收入至少也都在5000万两白银左右。
网络配图
因此,可以说大明王朝是最穷的一个王朝了。国家一穷,那么抵御灾害,突发事件的能力就比较弱。而有钱,怎么打都死不了。你看宋朝就是这样,打败了赔点钱,还能继续发展。“明末穷困”“为何大明这么穷?”总结历朝历代可以发现,大凡盛世王朝,有钱主要还是靠商业,商业兴国才富!虽说各王朝也有重农抑商,但是都没有朱元璋做的绝。因为朱元璋是贫农出身,特别讨厌富商和地主。
网络配图
因此,在登基后,对商人抑制到了极点,不但把商人社会地位降到最低,而且规定商人子弟不能考科举不能穿绸缎衣服等等。对商业发展打击彻底,而且朱元璋还实行海禁,禁止贸易,所谓无商不通,无商不富,这样做能不穷么!因此啊,大明其实灭亡的真正原因就是“穷”。可恶的是,明朝官员贪污很厉害,即使在明朝末年,官员家都是家财万贯,李自成进京,在大臣家搜出来的白银就有7000多万两,而当崇祯让他们捐款抗敌的时候,一个个打死都不捐,最后大明也不得不亡啊!
如今但凡是古装剧一类的电视剧,都会出现很多官名,清朝的还比较好懂,年代比较久远的就不是那么熟悉了。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个官职就是三国故事中常常提到的“刺史”这一职位,“刺史”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地位,有多大权力呢?
网络配图
”刺史“一职,最初是作为地方监察长官而设置的,其源于秦朝的监御史制度。"刺"是检举不法的意思,"史"是皇帝所使的意思。大家都知道,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实行郡县制,分全国为三十六郡,郡下各辖若干县不等。郡的长官称为郡守,汉代改称太守。为了加强集权、巩固政权、保证稳定,就必须要对地方长官进行监督。
于是秦始皇在设置长官时,"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除了郡守外,还设置了郡尉(地方军事长官)和监御史。 上面所说的监就是指的监御史,其地位和郡守、郡尉并称,而其主要职责是"掌监郡",“掌”是执掌、“监”即监督,也就是负责监察本郡的各级官员。所谓:"秦时无刺史,以御史监郡。”
网络配图
汉初,一度省监御史,有丞相派员监察地方。到了汉武帝时,元封五年(公元前106),武帝将全国分为十三个部州,每州下辖若干郡国,各州设刺史一名。但当时的刺史并不管辖地方行政事务,而主要是负责按"六条问事"督察郡国吏治。大致说来,刺史的职责可以概括为"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十二个字。显而易见,这个阶段的刺史一职相当于省级检察院院长一职。
网络配图
从东汉起,刺史权力逐步的扩大,开始干预地方行政事务,州也由监察区变为行政区,刺史也逐渐变成了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当然,这是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如汉成帝时,改刺史为州牧,光武帝时复称刺史。而到了汉灵帝时,又复称州牧,更是位居太守之上,成为实际上掌握了一州军政大权地方行政长官。
自三国至隋唐,各州也多设刺史,一些重要的州郡更是有都督兼任刺史。宋代起, 地方长官不再称刺史,而称知州,刺史仅为虚衔,不是实职。元代以后,刺史之名废。 到了清代,刺史仅是知州的别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