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部10月29日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25年度报告》。报告显示,经过四年多建设运行,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制度框架基本搭建完成,目前市场运行稳定有效,全国碳市场建设已迈入新阶段。
全国碳市场建设迈入新阶段
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7.6亿吨
据介绍,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逐步完善。截至2025年10月28日,四年来,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7.6亿吨,成交额514.4亿元,价格“指挥棒”作用逐步显现。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相关工作持续推进,新增重点排放单位约1500家,将实现对全国60%以上碳排放量的有效管控。
作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政策工具,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制度体系更加健全,市场运行稳定有效,成为全国碳定价主要方式。
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从去年1月启动以来,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减排量交易较为活跃,通过市场机制激励更多行业低成本开展温室气体减排行动的作用初显,市场主体参与能力和低碳减排意识显著提升。
我国将努力推动
气候大会达成积极成果
第30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将于11月10日至21日在巴西贝伦召开。在生态环境部今天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有关负责人表示,在气候危机面前,没有国家能够置身事外、独善其身,我国将与其他缔约方一道推动大会达成积极平衡的成果。
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 夏应显:当前全球气候治理在个别国家退群的情况下也面临逆风。我们希望这次会议旗帜鲜明地发出气候行动集体努力不可停滞、绿色低碳发展的大势不可逆转、国际合作不可或缺、多边主义不可动摇的积极政治信号,为下一个十年的全球气候治理指明方向、清除障碍、创造条件。
夏应显表示,我国将坚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巴黎协定》的体系规则,体现“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充分考虑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历史责任、发展需求和国情能力方面的差异。希望发达国家承担起落实气候变化应尽的义务,同时平衡推进减缓、适应、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谈判成果,推动全球适应目标、技术实施方案等取得实质性成果。在制定1.3万亿美元融资路线图时,首先应讨论发达国家实现3000亿美元目标的路线图,以及到2025年适应资金翻倍的实施进展,确保发展中国家落实国家自主贡献目标获得基本保障。
原标题: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7.6亿吨!我国碳市场建设迈入新阶段
值班主任:田艳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