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上遇到婚车讨把喜糖图个喜庆,这种情况在多地婚礼习俗中很常见。然而,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这种习俗,拦道阻车、强讨财物、不给不让走,扰乱了社会秩序、触碰了法律底线。
近年来,“趁喜打劫”事件频繁冲上热搜。这种行为不仅搅乱婚礼喜庆氛围,更让不少网友质疑:这到底算不算“拦路抢劫”?
不当“讨喜”、恶意索要财物
男子被处以行政拘留处罚
“传统婚俗里,拦婚车讨颗喜糖、要个小红包,是邻里亲友间的互动,本质是新人自愿的赠与行为。”北京市京都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徐伟律师告诉记者,这类行为通常金额小、无强制,符合公序良俗,与违法索财有本质区别。
然而,很多“讨喜”的举动已经异化为了“强要”。近期,河南项城公安接到了多名群众的求助和举报,称他们在办喜事的过程中,遇到拦截婚车索要金钱和香烟的行为。据过往路人拍摄的视频显示,一名中年人以讨要“彩头”为名,上前强行拦截婚车,索要红包和香烟,不给就堵在车前不让走,严重影响交通安全。
接到求助后,民警根据群众提供的线索以及现场视频走访调查,最终锁定了嫌疑人张某某,并对他进行依法传唤。
经询问得知,张某某曾在2024年因拦截婚车索要金钱的行为,被行政拘留七日,现如今仍多次在项城街头路口,拦截婚车索要金钱和香烟,项城警方根据张某某的供述以及群众提供的视频证据,对张某某进行行政拘留13日的处罚。
“这类行为的核心是‘非法占有目的’,且通过拦车阻碍通行的方式施压,已脱离民俗范畴,涉嫌违法。”徐伟强调。
近年来,“拦截婚车”的事件频繁发生。今年4月,吉林长春一名男子拦截婚车队索要红包,甚至掰断了车队中一辆劳斯莱斯车辆的“小金人”车标。当地一家婚庆公司的工作人员表示,这不是他第一次对婚车“下手”,接到报警后,当地派出所立刻介入处置。
“沾个喜气”和“违反法律”之间
红线在哪?
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孙本雄指出,判断是否违法,可从两个维度看:一是“是否有组织、多次实施”,如有人组团在宾馆、路口专门盯婚车,属于“职业索财”;二是“索要金额与方式”,若明确提出“10条烟”“扫码转账”等具体要求,或不给钱就堵路不让走,就具备了违法特征。
拦婚车索财是否构成拦路抢劫,以及会面临何种法律后果,需结合行为性质与具体情节综合判断。
“多数情况下不算抢劫,但可能构成敲诈勒索或寻衅滋事。”徐伟解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的抢劫罪,要求行为人使用“暴力、胁迫或其他方法”,且该行为需达到“足以压制被害人反抗”的程度——比如持刀威胁、殴打车主等;但拦婚车索财者多依赖“软胁迫”,利用新人“怕耽误吉时”“不想闹僵”的心理施压,而非直接使用暴力,“这种情形更符合敲诈勒索罪的构成要件——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不给钱就堵路’等威胁、要挟手段,迫使对方交出财物”,若索要金额达到1000至3000元(各地标准略有差异),或多次实施,就可能构成敲诈勒索罪,面临刑事处罚。
徐伟分析,根据司法解释,强拿硬要公私财物价值1000元以上,就可能构成“寻衅滋事罪”,他表示,此类行为同时扰乱交通秩序,属于“破坏社会秩序”的情形,量刑更重。
仅在极少数情况下,拦婚车行为可能升级为抢劫,比如为索财故意拍打车身、拉扯车门等带有暴力或暴力威胁的行为,就可能被认定为抢劫,徐伟表示,“抢劫罪无金额要求,一旦构成,最低可判3年有期徒刑”。
“即便没拿到钱,也可能违法。”徐伟提醒,比如咸阳案例中,车主虽未拿到20条烟,但已实施“拦车索财”行为,若新人因时间紧迫妥协,就构成既遂;即便未妥协,其行为也已扰乱公共秩序,可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处罚。
“花钱买平安”?
“理”不能向“面子”妥协
拦婚车讨喜钱是很多地方的风俗。按理说,结婚是大喜的日子,热闹热闹也没有多大问题。有问题的是打着风俗的旗号耍流氓、当无赖,甚至将拦婚车讨喜钱变成“生财之道”。
虽说是“讨个吉利”,但一些人讨要红包的方式实在不妥。例如,2022年11月,安徽阜阳一对新人的婚车被一名男子用三轮车拦下,男子甚至将一条腿伸入婚车之下,以威胁的方式索要红包,得到了一包价值三十余元的香烟后,男子才离去。目击者和事发地点附近的商户都表示,“这种情况很常见,有的迎亲队伍出不了门,发四五条烟的都有。”
另外,多起事件中拦截婚车的人员为老人,新人出于对年长者的尊重,不好强势拒绝,多会选择“花钱买平安”。例如今年10月,河南周口一对新人遇到多位老人拦截婚车,向其派发了红包和烟后,老人依旧不肯离去,直到司机出面将老人拽离,车队才得以通行。
“(这样)反而助长了违法者的气焰。”徐伟建议,遇到类似的情况,应第一时间拨打110,保留现场视频、录音证据,等待警方到场处置,避免冲突升级;若情况允许,可让亲友引导婚车绕行,优先保障婚礼流程,切勿与拦车者争吵、推搡,后续交由警方处理即可。
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梅志罡认为,地方管理部门需将“预防为主,惩治为辅”作为核心原则,通过宣传让群众清晰认识到违规婚俗的严重性,明确婚俗文化的边界与违法红线,最终发挥法律的指引作用,从源头减少陋习发生。另一方面,群众也应树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意识,不将正常婚俗异化为违法行为,更不能披着“传统”的外衣牟利。
此外,梅志罡还强调,“监管部门不能仅停留在‘个案处罚’,需织密‘预防+严惩’双重治理网络。唯有监管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防控’、从‘单一执法’转向‘多元协同’,才能彻底铲除陋习土壤。”
原标题:趁“喜”打劫?拦婚车、要红包,行为不当涉嫌违法!律师解读
值班主任:刘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