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左右,阿斯利康 $AZN 宣布成立新的疫苗和免疫疗法部门,主要致力于COVID-19疫苗和抗体疗法以及针对多种疾病的在研疫苗和现有的呼吸道病毒产品组合。
而最近彭博社爆料,阿斯利康正在考虑将这一新的部门拆分为一家独立的公司。不过,消息还称,任何过早从该公司的新冠疫苗业务中获利的意图都可能会受到当局审查,阿斯利康高管们正在与顾问们评估各种可能性,最终可能会决定不进行分拆。
截至今年9月,新冠疫苗Vaxzevria一直在拖累阿斯利康的业绩。直到上月披露的三季度财报公布,情况才有所转变。新冠疫苗终于帮助阿斯利康提升了业绩表现,虽然仅仅使每股收益提高了1%(主要是由于明年的新订单)。
而SVB Leerink分析师Geoffrey Porges在今年9月发布分析报告指出,抗体很可能用于预防和长期保护,这是口服药远远不能企及的。这就意味着,新冠疫苗在将来还将持续为疫苗企业带来非常高的营收。
阿斯利康首席执行官Pascal Soriot 来源:公开网络
相较于阿斯利康的犹豫不决,遮遮掩掩,另一家医疗保健品巨头——强生 $JNJ 的动作却明目张胆的多。消息称该公司计划将旗下的消费健康部门剥离,剥离之后,强生将专注于制药和医疗器械业务。
2018年,22名女性因使用强生的滑石粉产品患癌,她们联合起来对强生提起法律诉讼,索赔金额高达达46.9亿美元,创下了滑石粉维权案件的最高赔偿金纪录。有数据统计,强生面临的各种诉讼多达4万多起,强生不得不专门成立了一家公司来处理索赔事宜。
消息称,拆分后的消费健康公司将会申请破产,以此躲避法律责任。
但局长相信美国的司法系统不是好糊弄的,此种做法不仅可能被驳回,说不定还会让强生付出更为沉重的代价。此说法,且听,勿盲从。
除了药企之外,许多传统大公司也在拆分。如东芝将拆分为三部分,分别为基础设施、元器件及半导体存储器;通用电气 $GE 也将拆分为三家公司,分别专注于航空、医疗保健和能源;而IBM $IBM 计划正式被拆分为两家上市公司,一家公司继续保持原有的硬件业务以及技术开发,而另一家公司包含早前收购的红帽公司,将专注软件和云业务。
在巨头拆分的背后,需要留意的是一些利益相关者的声音。
长期以来,要求企业对其增长更快的业务进行拆分一直是激进投资者惯用的策略,也是公司经营者和这些大股东之间的矛盾。
对冲基金更爱的是能帮助他们赚到钱的业务,特别是当公司面临危机的时候,对冲基金总会显得失望和不耐烦,敦促公司拆分。
至于企业主本身的经营理念和雄心壮志,并不是他们所关心的。
在百度搜索输入关键词“对冲基金+拆分”的结果
库克在去年(2020年)7月时曾明确表示:“仔细查看众议院反垄断机构对大型科技公司(如谷歌、脸书等)调查背后的具体内容,你会发现众议院调查的焦点是这些公司近些年的收购事件。”
同样是收购,为何苹果没有被警告?库克表示这是因为苹果一直收购的都是跨界收购领先的知识产权公司,而非挤压竞争对手的生存空间。
苹果既不参与横向并购,也不发动纵向并购,而是采取了混合并购的方式,努力发展为一名“斜杠青年”。
不难看出,反垄断机构对于在行业之中具有超强地位的公司的自我分解是喜闻乐见的,而不会拦阻能够激发企业创新能力的混合并购行为。
Tim Cook 来源:公开网络
因此,许多互联网公司越来越“不务正业”,且非常高调,腾讯、谷歌、苹果、小米都在不断进军与他们的核心业务关联不大的领域:如医疗健康、生物科技、大数据分析、自动驾驶甚至是清洁能源等等。
其中苹果 $AAPL 在2016年-2020年的5年期间就收购了25家公司,名单如下:
来源:GlobalData
不论是积极兼并扩张还是拆分,其最终目标或是躲避风险,或是专注于利润率更高的业务,提高运营生产的效率,也可能是构建更加有利于企业发展的生态。
而如果选择不拆分,相信这些大公司在相反的方向,也有自己的考虑。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
本文来自新浪集团旗下港美股服务平台华盛通APP资讯专栏,作者:orlywu,编辑:Ian,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