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日军为了对付在苏中地区活动的新四军,分别在三阳、久隆、圩角、三仓等20多个镇,建立了据点,修建了炮楼和碉堡,如此,完全封锁了如黄公路和启海公路,如此,在苏中地区活动的新四军和游击队,相互之间无法联系,更为重要的,是由于日军的封锁,各抗日武装的生活补给,都出现了极大的困难。
为了打破这一局面,时任新四军第一师师长兼政治委员、苏中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粟裕,决定打掉这些日军的据点,首个目标,就选中了位于江苏海门三阳镇。三阳镇当时驻扎的日军不多,是日军南浦旅团第五十二大队的一个小队,70多人。但伪军却有二三百人,相当于一个营。当时,三阳镇的据点还没修好,日军这个小队与伪军这个营,就是负责强拉民工修建炮楼和碉堡的。
打三阳镇的任务,交给了3旅七团。老七团原来是一支很能打的部队,但在“皖南事变”中,损失惨重,新四军重建后,把苏皖支队纳入七团,组建了新七团。苏皖支队原来是游击队,队员作战经验丰富,但武器装备很差,所以,七团在打三阳镇之前,轻机枪有几挺,但子弹不多。战士手里虽然也有步枪,但每人只有几发子弹。手榴弹每人只能配备四枚。而迫击炮、平射炮、掷弹筒这些威力大的武器,他们想都不敢想。
这样的武器装备,去打日军一个小队加上伪军一个营,结果可想而知。战斗是1942年5月19日夜里打响的,日军的碉堡和炮楼虽然没修好,但他们依托三阳镇小学的围墙,硬是跟七团抗衡到天亮。七团依靠夜色,反复冲锋,但日军的火力很猛,七团根本就打到跟前去。最终,日军虽然有30多人伤亡,伪军有40多人伤亡,七团呢,打了一夜,七团一无所获,自己的弹药也基本消耗完了,更为重要的,是七团的伤亡比日伪军加起来还多。
对此,粟裕非常不满意,他把七团长严昌荣、参谋长朱传宝等人召集到师部,说:战士们很英勇,打的也不错,但消耗确实太大,我们打仗不能单同敌人拼消耗。粟裕最后说,要学会利用敌人骄狂求战的心理,引蛇出洞,消灭敌人于运动之中。对此,严昌荣团长完全接受,一个月后,再打三阳镇时,不仅取得了令粟裕满意的战绩,而且,还缴获了一门九二式步兵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