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简介:孙权之后谁当的吴国君主,孙权10个子女的结局
吴太祖孙权(公元182年12月22日-公元252年5月21日),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三国时代东吴的建立者。父亲孙坚和兄长孙策,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中打下了江东基业。孙权十九岁时,兄长孙策遭刺杀身亡,孙权继而掌事,成为一方诸侯。
早年经历
孙权籍贯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于东汉光和五年(182年)出生于徐州下邳(今江苏徐州市邳州),其父孙坚时任下邳县丞。 据传他是春秋时期军事家孙武的第二十二代孙,为孙坚第二子。生来目有精光,方颐大口,形貌奇伟,异于常人。
中平元年(184年),时任佐军司马的孙坚随朱儁征讨黄巾军。孙权与其母吴氏等人都留居九江郡寿春县(今安徽寿县城关镇)。
中平六年(189年),时任长沙太守的孙坚起兵响应讨伐董卓的关东(函谷关以东)联军,迁居至庐江郡舒县(今安徽省庐江县西南),孙权与其母吴夫人等随行。
初平二年(191年),孙坚奉袁术之命讨伐荆州刺史刘表,不幸战死。
十五而立
兴平二年(195年),孙权的长兄孙策起兵征战江东,孙权跟随于左右,他性格旷达开朗、仁慈多决断,崇尚侠义,蓄养门客,与父兄齐名。常参与孙策军内部的计谋商议,孙策感到很惊奇,自认为不如他。每当宴请宾客时,孙策常常回头看着孙权说:“这些人,以后都会是你的手下。”
建安元年(196年),孙策任命时年十五岁的孙权为阳羡(今江苏宜兴)县长, 此后,孙权被郡中察举为孝廉、州里推举为茂才,又代理奉义校尉。
建安四年(199年),孙权随孙策讨伐庐江太守刘勋。刘勋败逃后,又进军沙羡,讨伐江夏太守黄祖。
稳固江东
建安五年(200年),孙策被许贡门客行刺,不久去世。孙权被东汉朝廷册拜为讨虏将军,兼领会稽太守,开始统领江东。孙权最初掌管江东时,局势动荡不安,在张昭、周瑜等人的辅佐下,地位逐渐稳定。 又分派诸将平定安抚山越诸族,讨伐叛乱之人,很快便稳定了江南局势。
建安八年至建安十三年(203年至208年),孙权三伐江夏太守黄祖,并于其间收得大将甘宁。
赤壁之战
建安十三年(208年),同年,东汉丞相曹操南征,大败宜城亭侯、左将军、豫州牧刘备。曹操占领江陵(南郡治所)后,给孙权写信,直意要取下东吴。东吴内部分为主战和主和两派,主战以鲁肃、周瑜为首,主和以张昭为首。张昭在当时是很有说服力的,但孙权却有意与曹操一战。此时,鲁肃从江夏带来刘备的谋士诸葛亮,表明刘备联孙抗曹的决心。周瑜及时返回,说明曹操的种种弊端,战有望获胜。孙权果断决定,以周瑜、程普为左右都督,与刘备合兵,和曹操决战。周瑜用黄盖谋,以五万人于赤壁大破曹操,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战”。战后,刘备、周瑜等又追击至南郡,曹操只好撤回北方,留曹仁、徐晃在江陵,派乐进镇守襄阳。
此时,甘宁在夷陵被曹仁包围,孙权采纳吕蒙的计策,留下凌统抵御曹仁,以一半兵力驰救甘宁,获胜而返。同年,孙权亲率大军围困合肥,派张昭攻打九江郡的当涂县。张昭出兵不利,孙权攻合肥一个多月,亦未能破城,最后只得退兵。
建安十四年(209年),周瑜与曹仁相持已有一年多的时间,曹仁部死伤众多,最终弃城逃走,孙权任命周瑜为南郡太守。同年,刘备上表奏封孙权代理车骑将军,兼任徐州牧。
开拓领土
建安十五年(210年),孙权遣步骘为交州刺史,挥师南征。吴军压境,交州各郡守无不俯首,士燮率领众兄弟奉承节度。唯有刘表所置苍梧太守吴巨“阴怀异心,外附内违”,最后被步骘所斩,孙权遂加士燮为左将军。
建安十六年(211年),孙权将治所迁至秣陵。
建安十七年(212年),修筑石头城,改秣陵名为建业。同年,修筑濡须坞以防曹操南侵。
建安十八年(213年)正月,曹操攻打濡须坞,孙权与之相持达一个多月。其后,曹操率先撤退。
建安十九年(214年)五月,孙权征讨皖城,虏获庐江太守朱光。
建安二十年(215年)刘备取蜀成功,孙权遣诸葛瑾讨还荆州,刘备不从。盛怒下的孙权以吕蒙为将,连下长沙、桂阳、零陵三郡。刘备亦起兵五万赴公安,关羽将三万于益阳与鲁肃对峙,大战一触即发。然曹操于此时拔汉中,刘备面临着极大的威胁,与孙权议和,把长沙、江夏、桂阳以东土地予孙氏。与刘备议和后,孙权再次征讨合肥,还是未能攻下合肥,便撤军东归。于逍遥津以北被魏国大将张辽所袭击,赖凌统等拼死保护,方得以离去。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冬,曹操进驻居巢,再攻濡须坞。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春,孙权命都尉徐详拜访曹操,请求归降,曹操同意修好,立誓重结为姻亲。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荆州守将关羽发动襄樊之战。这时的孙权看着刘备逐渐做大,并以相当的兵力对自己构成威胁,旋即改变战略,向曹操称臣联盟,以吕蒙为都督,袭取荆州,将军潘璋、朱然擒杀关羽。同年,曹操上表任命孙权为骠骑将军、假节兼荆州牧,封南昌侯。孙权派校尉梁寓向汉朝廷进贡,又将原先俘虏的朱光等人送归北方等,作出示好举动。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曹操病逝,其子曹丕袭位。同年秋,曹丕将领梅敷派张俭请求孙权安抚接纳,南阳郡中五县的五千多户百姓也前来归附。十月,曹丕代汉称帝,建国号“魏”,史称曹魏。
延康二年(221年)四月,刘备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同年,孙权自公安迁都鄂州,改鄂州为武昌,并随即修筑武昌城。
曹丕称帝后,孙权便遣使请求成为魏的藩属,并将降将于禁等送回北方。十一月,赐给孙权九锡,册封其为吴王、大将军、领荆州牧,节督荆、扬、交三州诸军事。同年,刘备兴兵问罪,讨伐孙权。孙权果断任命39岁的陆逊为大都督,迎击刘备,于次年的彝陵之战中大破蜀军。
受封吴王
黄武元年(222年),曹丕发觉孙权并非真心归附,便命曹休、张辽、臧霸出兵洞口,曹仁出兵濡须坞,曹真、夏侯尚、张郃、徐晃率军围攻南郡,三路伐吴,其中两路各有胜败,魏军整体局面占优,然因吴将朱桓重创曹仁军,扭转了整个战局,魏军战果不如预期,只得于次年全面引退。同年十二月,孙权派太中大夫郑泉前往白帝城拜谒刘备,蜀、吴两国重新通好。但孙权与曹丕之间仍有使节往来,至次年才正式断绝关系。
黄武二年(223年)四月,刘备病逝。之前,戏口守将晋宗杀死将军王直,率部下投降曹魏,被任命为蕲春太守,屡次侵犯吴国边境。六月,孙权命将军贺齐等袭取蕲春,活捉晋宗。同年十一月,蜀汉派中郎将邓芝来访。
黄武三年(224年)夏,孙权派辅义中郎将张温访问蜀汉。
黄武四年(225年)冬十二月,鄱阳人彭绮率军反叛,攻陷周围数县,拥众数万。同年,曹丕率军至广陵,孙权严设固守。此时大寒,河面结冻,曹丕撤归。
黄武五年(226年)七月,孙权听闻曹丕病逝,乘机攻江夏,不克而还。同年,交趾太守士燮去世,孙权分交州(治今越南北宁)置广州,分交趾(今越南河内东)、九真(今越南清化西北)、日南(今越南美丽)三郡为交州,以戴良为刺史;以苍梧(今广西梧州)、南海(今广东广州)、郁林(今广西桂平西)、合浦(今广西合浦东北)为广州,任命原交州刺史吕岱为刺史,士燮之子士徽起兵,自称交趾太守。但不久后即被吕岱诱斩。其后,孙权又将交州、广州合为交州。
黄武六年(227年)正月,吴国诸将平定彭绮叛乱。
黄武七年(228年)八月,“石亭之战”爆发,孙权命陆逊督率诸将大败曹休。
登基为帝
黄龙元年(229年),孙权于武昌(今湖北鄂城)正式登基为帝,建国号为吴,孙吴王朝正式建立。割据辽东的公孙渊自从黄武七年(228年)后,便多次与孙权来往使者。五月,孙权派使者出使辽东。六月,与前来祝贺孙权登基的蜀使陈震商议平分曹魏九州,并制定盟书。九月,孙权下诏迁都建业(今南京市),并命上大将军陆逊辅佐太子孙登董督军国事务,驻守武昌。
黄龙三年(231年)、孙权派太常潘濬率军五万讨伐叛乱的五溪蛮夷。
嘉禾元年(232年),孙权派遣将军周贺等航海到辽东。
割据辽东的公孙渊自从魏明帝太和二年(228年)废叔继位后,便多次与孙权来往使者。嘉禾二年(233年),公孙渊遣使向孙吴称臣,企图以孙吴为外应以叛魏。孙权打算册封公孙渊为燕王,遭到顾雍、张昭等群臣反对,但孙权仍然派张弥、许晏等人携金玉珍宝立公孙渊为燕王。公孙渊没想到孙权会如此看重自己,但认为孙吴远而曹魏近,害怕曹魏讨伐,又垂涎孙吴送来的珍宝,于是诱斩吴使,并将其首级献给魏明帝曹叡。孙权忿恨公孙渊巧诈反复,打算亲自率军前往征讨,后听从朝臣劝谏,才未出征。
嘉禾三年(234年),孙权亲征合肥。
赤乌三年(241年),孙权派卫将军全琮攻淮南、威北将军诸葛恪攻六安。全琮与魏将王凌在芍陂交战,不利而还。同时,车骑将军朱然围攻樊城。同年五月,太子孙登去世。
两宫之争
在长子孙登逝世后,孙权的三子孙和被立为太子。自赤乌五年(242年)起,孙和及鲁王孙霸之间因储君问题产生了极大矛盾。朝中大臣亦分为两派分别支持太子和鲁王。其中,陆逊、顾谭、吾粲、朱据、诸葛恪等都支持太子,而步骘、吕岱、全琮、吕据和孙弘等都支持鲁王。
赤乌八年(245年)八月,孙权派校尉陈勋开凿句容城中路运河,建造粮仓。
赤乌十三年(250年),孙权废孙和,赐死孙霸,并于同年十一月改立孙亮为太子。十二月,孙权派将军戴烈、陆凯率军前往南郡抵抗王昶。
去世
太元元年(251年)冬十一月,孙权在到南郊祭祀天地后便得了风疾,当年十二月,孙权急召大将军诸葛恪入朝,委托后事。
神凤元年(252年)夏四月,孙权病逝,终年71岁,在位24年。谥号大皇帝,庙号太祖。葬于蒋陵。
在位年号:黄武(222年—229年)、黄龙(229年—231年)、嘉禾(232年—238年)赤乌(238年—251年)、太元(251年—252年)、神凤(252年)
孙权临死前 为什么要立最小的儿子为太子?
“两宫之争”波及东吴整个高层,实际上,这也是孙权放出的烟幕弹,烟雾缭绕之下,一支支冷箭放出,瞄准的是江东大族。他要为继承人提供一个安稳的宝座。江东大族势力太大,脚一跺宝座必然晃动,他要把这些大族一个个打成残废或者重伤,在恐惧和战栗中过日子。
孙霸也被意外赐死
江东大族主要为陆家、顾家、张家、朱家等,看看四家代表的结局:
陆逊忧愤而死,活了63岁。
顾雍和子辈还算平安,但孙子顾谭被流放交州,两年后死了,活了42岁;顾谭弟弟顾承流放到岭南,死在那里,活了37岁。
张昭算是平平安安地死去,活了81岁。他的大儿子张承死得早,逃过一劫,次子张休本来流放交州,到了半途,被赐死,活了41岁。
朱据在“两宫之争”中仅被罚,算是法外开恩。但此后被诬陷赐死,活了57岁。
至此,大族幸存者支离破碎,像风雨中瑟瑟发抖的树叶,在孙氏面前再无叫板的胆量。
公元250年,孙权下诏把孙和废为庶人。孙霸根本没有来得及庆祝,因为他更惨,阎王殿的大门直接为他敞开了。
古人云:国之名器,不可轻授。孙权活着,打开的机关只能由他一人掌握。孙霸居然敢来抢,是无视老爸存在啊。孙权一生不喜欢受人摆布,如果立了孙霸,不是被孙霸利用了吗?孙权要让所有的东吴人明白,真正的老大是他,任何人蹦得太远,飞得太高都是没有好下场的。
孙霸的罪名是:结党营私和孙和对抗,下令赐死。斗来斗去两败俱伤,亮瞎了所有大臣的眼睛。
立最小儿子为新太子
既要破也要立,太子之位不能空啊。孙权选来选去,想到第七个儿子,也是最小的儿子孙亮,才八岁。为什么会选到孙亮呢?
第一,孙亮聪明,孙权对他特别疼爱。
有一次,孙亮想要吃生梅子,就让黄门官去库房把浸着蜂蜜的梅子取过来。哪知道这个黄门官和掌管库房的库吏以前吵过架,黄门官怀恨在心,一直想找机会报复。他从库吏那里拿了蜜汁梅后,悄悄找了几颗老鼠屎放了进去,然后才拿去给孙亮。
孙亮没吃几口就发现了老鼠屎,勃然大怒。黄门官跪下说:库吏一向游手好闲,肯定是他没有好好保管,你一定要治他的罪。
库吏被召来后吓得脸色惨白,但死活不承认失职,说老鼠屎是后来放的。两个人到底谁在说谎呢?
其他人束手无策,建议把两个都关起来,一起治罪。孙亮叫人当众把鼠屎切开,见老鼠屎外面湿润,里面干燥。孙亮说:如果鼠屎早就掉在蜜中,浸的时间长了,一定早湿透了。现在内干外湿,很明显是黄门官刚放进去的。
黄门官腿发抖,“扑通”跪在地上交待了自己的罪行。
第二,孙亮的母亲潘氏正是最得宠的时候。
潘氏绝色,被纳入后宫后生了孙亮,老年的孙权和她如胶似漆,自然就想立她的儿子做太子。
第三,孙权大女儿孙鲁班的支持。
潘氏知道凭她一个人的力量还不够,思来想去,找全公主孙鲁班帮忙。全公主诬陷过太子孙和,孙和还没死,说不定死灰复燃呢?所以一定要另外找个靠山,见潘氏来求情,两人一拍即合。她就在孙权面前天天夸孙亮。
为了使靠山更稳固,孙鲁班多次提到全尚的女儿,称她才德俱备,劝孙权给孙亮纳为妃。全尚和孙鲁班的老公全综是亲戚,全公主这样做是为了亲上加亲。
孙权病逝共掌权53年
外有全公主,内有潘氏,孙权处于两面夹攻之中。250年,孙权立孙亮为太子,以全尚的女儿为太子妃。他终于完成了人生中的最后一件大事。夕阳西下,晚霞的余光渐渐暗淡下去。
公元251年,孙权去南郊参加祭祀,回来之后就中风,第二年,孙权病逝,71岁,谥“大皇帝”,俗称吴大帝。从公元229年称帝算起,在位24年。如果从他200年继位算起,则在位53年。是三国最长寿的皇帝。曹操66岁,刘备58岁。
孙权是一名“太极”高手,他看似动作舒缓,轻柔无力,如风中杨柳,左右摇摆。其实他下盘稳固,两脚紧紧地抓牢江东大地,深藏不露,刚柔相济。内力沉于丹田,周游全身,绵绵不绝。偶尔发力,如雷霆万钧,每击必中。
然而到了晚年,过分讲究外在的花架子,注重表演的美观。呼吸紊乱,动作严重变形,终使孙氏门派内乱渐起,门徒凋零,江河日下。
他的子女相互残杀,以致选的下一任掌门人,年龄太小根本无力支撑大局,留下了无尽的伤感和叹息。但这不完全是他个人的错,这是在封建社会的体制里,无数的帝王都解不开的一个死结。
孙权10个子女的结局:均非正常死亡
孙休治不好的心病就是孙亮,他的弟弟,前任皇帝。被孙綝废黜后,贬为会稽王,押送到会稽(今绍兴)居住。
这个人就像受了重伤的老虎,但不论如何,他曾是山中王,说不定哪天又威风凛凛地复出呢?
孙亮莫名其妙死了
公元260年,孙休当政后的第3年,会稽郡有一个流言开始四处蔓延,大家说得有鼻子有眼,说孙亮又要到建业做皇帝了。
很巧的是,会稽的地方官接到孙亮家奴的告发,说孙亮妄议朝廷,心怀怨恨,有非分之想。地方官吓得不轻,立即上报朝廷。于是,孙亮再从会稽王贬为候官(今属福建)侯,立即遣派去新封地。在押送的路上,孙亮死了,官方给的解释是自杀。死时仅17岁,所有护送他的人都被逮捕审问、判罪处死。
另有传说孙亮是被毒死的,一切成了谜,也许从头到尾都是安排好的。幕后的主使是不是孙休,无从考证。
孙休当政只有7年
虽然这件事有非议,但孙休总体来说是不错的皇帝。他重视教育,鼓励军中子弟们认真学习,并且还考试评优劣;推进仁政,加强农桑生产,减轻百姓赋税,经常派官吏去了解农民的疾苦。
他当政期间,主要是任用了两个人,张布主要执掌朝政,濮阳兴负责军事。
张布是他的老部下,在杀孙綝时又立了大功,对他自是宠信无比。濮阳兴少年就有才名,孙权时任县令,后来步步提拔,出使过蜀国,回朝后任会稽太守。当时琅琊王孙休居住会稽,两个人的关系就非同一般。等到孙休即位后,征召濮阳兴入朝担任太常、卫将军,与张布成左膀右臂。
但两个人都不能算是名臣。甚至是相互勾结,做了一些不法的事,在大臣和老百姓中的名声并不好。
孙休勤奋好学,喜欢读书,想要和两个大臣韦曜、盛冲讨论学问,这两个人性格耿直,不畏权贵。张布心虚,担心两人在孙休面前揭他的老底。于是花言巧语劝说孙休,不要接近这两个人。
孙休很不痛快,说:我就是跟他们讨论学问。你是怕他们举报你的奸诈邪恶吧,你那些破事我又不是不知道。
张布大惊,叩头认罪。但孙休为了顾全老部下的面子,以后不再召这两个人进宫。
濮阳兴名声也不好,当时朝廷想修建湖田,反对声一片,因为耗资太多。濮阳兴一定要完成这项浩大工程,征召大量兵士、百姓兴修,工程所费人力、财力不可胜计。士卒死的死、逃的逃,还有的自杀,民怨沸腾。
但两个人都不算野心家,没有做一把手的欲望,所以孙休在任时还是太平的,社会没有发生剧烈的动荡。
孙休当政时间很短,只有7年。公元264年病逝,才30岁。
孙权子女死亡都不正常
孙权一共有7个儿子,3个女儿,至此,再梳理一遍这10个人的命运。
长子孙登,229年被立为太子,241年病死,活了33岁。
二儿子孙虑,早死,活了20岁。
三儿子孙和,242年被立为太子,250年被废,后被孙峻杀死。活了30岁。
四儿子孙霸,242年被封为鲁王;251年被废,后被赐死。他生于哪一年难查,死时大约在20多岁。
五儿子孙奋,252年被封为齐王,因为是庶出,与太子彻底无缘。他一生郁郁不得志,心怀怨恨,擅自调兵、诛杀大臣。吕岱劝他,他回答:我就做违法的事,你们能把我怎么样?完全一副自暴自弃的无赖样。等到孙皓即位,有传言称他将被立为皇帝。270年,孙皓怀疑他有野心,下诏杀死,五个儿子同时处死。他生年不详,估计在30多岁。
六儿子孙休,258年即位,264年去世。死时30岁。
七儿子孙亮,252年即位为帝,258年被废。不明不白地死去,仅17岁。
再来看看他的女儿。
大女儿叫做孙鲁班,小名叫“大虎”,第一任丈夫,是周瑜的儿子周循。周循死得早。第二任丈夫,是卫将军全琮。全琮谦和待人,平安去世。但孙鲁班为人歹毒,害死了亲妹妹和太子孙和。恶有恶报,她自己参与谋杀孙綝,事情败露,被流放外地,后半生凄苦,死于哪年不详。
小女儿叫做孙鲁育,小名叫“小虎”,都是步夫人所生。第一任丈夫是朱据,后来嫁给了一个书法家叫刘纂。她是被姐姐害死,老公朱据被孙弘害死,她和朱据的两个儿子又遭孙鲁班陷害,被孙亮捕杀。一家人命运都悲惨之极。
还有一个女儿,经历不详,但也是死得早。
孙权是个长寿的皇帝,然而他的子女们中,孙休、孙登、孙虑是生病去世,但最长的也只有30多岁,不知道得了什么奇怪的病,为何治不好。其他的人死于流放或被杀。总体概括:所有的子女都不得好死。
“悔不该生在帝王家”,这句话放在孙氏家族也是合适的。因为多是相互残杀而身亡,这与孙权没有安排好即位人有极大关系。在“二宫之争”时,孙权已经预感到国家可能陷入大乱,对孙峻说:兄弟间不和睦,大臣们离心,恐怕就要重复袁氏的失败,为天下人嘲笑!
然而他已无力避免这样的悲剧。更有人认为,他在选择继承人的问题上,连袁绍、刘表都不如,属于昏君中的昏君。
两名大臣改立皇帝
孙休去世前,已立了太子,15岁。掌握权力的是濮阳兴和张布,却不愿意奉他为帝,他们决定行废立大事,但选中的是史上有名的暴君,也是东吴的末代皇帝:孙皓。
孙休对这两个大臣恩重如山,他们为什么想做出这样恩将仇报、大逆不道的事呢?还是痛苦抉择后的无奈之举?(记者 杨民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