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定有过这样的“停车难”经历:中心城区“一位难求”,在路上绕了一圈又一圈也找不到一个停车位;而在一些小区、街巷、商超周边,一座座现代化立体车库却乏人问津,不少车位白白空置。
如此矛盾场景,正在不少城市上演。为解决“停车难”而建的立体车库,为何从“香饽饽”变成了“钢铁摆设”?本是要让土地集约化利用,创建更多停车位资源,在这些地方为何反而形成车位空闲,造成资源浪费?
解析大量“沉睡”立体车库背后隐藏的问题,唤醒这些宝贵资源,是关乎民生便利、考验城市治理效能的一道“必答题”。
“现在的立体车库,越来越不‘香’了。”不少车主都有这样的感受。记者近期在多地走访发现,不少城市中地上、地下的立体车库,都不同程度出现闲置。有的只启用最下面一层,二层、三层积满灰尘、锈迹斑斑;有的干脆整栋“停工”,成了占地不小、耗资巨大的“钢铁摆设”甚至“城市垃圾”。
细究背后原因,并非单一问题所致,而是规划、建设、运营、管理多环节 “掉链子”的叠加结果。
部分立体车库从建设之初就“先天不足”。有的“带伤上马”:手续不全就仓促开工,甚至未批先建,工程没完工就已经烂尾;有的投建单位为应付建筑验收时车位配比的“纸面要求”,单纯“为建而建”,从根源上埋下“建而难用”的隐患。没经过扎实的市场调研就匆忙上马,盲目建设,怎么能真正满足群众停车需求呢?
另一方面,建、运、管脱节的经营模式,让可持续利用难以为继。复杂的立体车库建设成本高,资金回报周期长,一旦经营不善,设备维护费、人员管理费、折旧损耗费……每一笔支出都成了“拦路虎”。久而久之,“运营亏损—减少维护—设备故障—车主更少—难以为继”的恶性循环就此形成,建设方与运维方互相扯皮,最终拖垮整个车库。许多“烂尾停车楼”就这么出现了。
除了“用不起来”,“不好用”也是立体车库被诟病的核心问题。不少车库即便建成,也难逃“闲置”命运,关键在于没接住、接好群众的实际需求。
首先是需求调研“缺位”,拍脑门子上马。一些立体车库建设前既没摸清周边群众的停车习惯,也没评估大家的长期付费能力,建成后“一时风光”,很快就在群众的“用脚投票”中被抛弃。
更关键的是,设计规范没跟上车辆“新变化”。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普及,许多新车体型更大、重量更沉,可不少立体车库仍沿用“老规范”。狭窄的立体车库空间局促,很容易剐蹭,新手司机不敢停,老司机也得“捏把汗”;有的车位甚至根本停不进去车,成了“摆设中的摆设”。
用户体验“拉胯”令人困扰。部分立体车库仍需手动升降,操作繁琐不说,还耗时长、易出错,不但满足不了群众“即停即走”“即取即行”的需求,反而造成了更多的麻烦;对老年车主或不熟悉操作的人来说,更是“难上加难”。此外,一些车库保养不善,车位移动时偶尔出现摇晃、卡顿,也足以让车主对其安全性充满顾虑。
大城市中心城区“寸土寸金”。利用垂直空间建立体车库,本是提升土地效率、缓解停车难的利民之策。然而立体车库的“沉睡”并非一日之寒,破题也需多方协同、精准发力。
规划环节要锚定“实用导向”。建设前要充分调研,明确“到底需不需要建”,更要摸清民意,了解“需要什么样的车库”,把合理建议融入建设和运营方案。
建设与运营可以精准施策。对停车供需矛盾突出、公益性较强的场景,可适当给予运营补贴或政策扶持,降低运维压力;对市场化程度高、群众付费意愿强的区域,则鼓励探索可持续的商业运营模式,比如结合广告投放、会员服务、新能源车充电等拓展收益渠道,让车库良性运转。
标准与体验要“同步升级”。一方面,推动“老规范”因时因势修订,结合新能源汽车的尺寸、重量等更新设计标准,为行业发展定好“新标尺”;另一方面,针对用户体验短板,加快技术升级,加强精细运维,定期检修设备,优化操作流程,既保障安全性,又提升便捷度。
此外,地方还需摸清属地立体车库“家底”:对已不具备使用条件的,坚决 “应退尽退”,把空间还给居民;对有改造基础的,科学制定升级方案,比如拓宽车位、加装智能设备,让“沉睡”的立体车库重新活起来、用起来。
记者:张骁、阳娜
原标题:立体车库,何以从“香饽饽”变成“钢铁摆设”?
值班主任:刘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