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新闻>正文

当华北土镇遇上西洋乐器,我们放下锄头成为乐手

2020/11/2 20:30:18 来源:互联网

*本文系网易看客栏目出品。


很难想象,“周窝”这个名字听起来土味十足的小镇,竟然会和西洋乐器产生联系,但事实上,正如网络上对于这个地方的形容—“在这里,几乎每一个村民都能演奏一种乐器”。

近30年来,在附近乐器产业的带动下,大部分的周窝村民们都在从事和乐器相关的行业,主要生产萨克斯、小号、长笛、提琴等西洋乐器。我们能搜到的数据显示,目前周窝镇所属的河北武强县有63家乐器企业,2019年年产值达到10亿元,其中管乐产量居全国第一。

当华北平原的一座普通农耕村镇遇到音乐,当村民和西洋乐器产生某种关联,一切就自然生长起来。

音乐笼罩华北平原

从河北衡水市区出发,从G1181黄石高速行至衡水武强县城前,在路旁可以清晰地看到六个巨幅大字:“周窝音乐小镇”。司机师傅见我好奇,开始耐心详细地介绍着家乡特色:“衡水有‘三绝’——年画、金鱼、鼻烟壶。”如今,除了年画,周窝的乐器名气渐大,已经成为武强县乃至衡水市的新名片。


周窝村宣传语

镇子的核心区域周窝村并没有什么浓墨重彩的历史文化,据县志记载,明朝年间有周姓大户迁居于此定居,因住窝棚,后人将此地称为“周窝村”。

虽然这个地名得来如此随意,但是现在周窝却顶着音乐小镇的盛名,并在2016年成功入选中国首批特色小镇,背后的西洋乐器王国正在一步一步壮大。


在周窝,很多村民从事和西洋乐器有关的行业

40岁的周窝村民周卫仓在音乐小镇经营着自己的乐器工作室,日常的营生就是维修和售卖管乐。30年前,他和大部分村民一样,并不知道什么是“管乐”,“见都没见过,更别提演奏了”。

但在周窝村,周卫仓又是最早见过西洋乐器的村民之一。

上世纪80年代,村民周国芳在村中经营水龙头厂,主要做水暖配件;到了80年代末期,北牌村人陈学孔从天津国营乐器厂回乡创业,创办乐器厂,后搬到周窝村和水龙头厂合并,开始着手生产笛头、主管等西洋乐器配件;90年代,乐器厂慢慢发展壮大,开始着手生产萨克斯、长笛、单簧管、双簧管等乐器。

由于环境闭塞,周窝大部分村民没有见过管乐器,更不会使用,为此,乐器厂专门从外面请老师来厂里做技术指导。上小学的周卫仓第一次听到西洋乐器的声音,感觉就是“好听”,“傍晚隔着墙垛上的围栏向工厂院子中望去,好多人围观师傅演奏‘青年号’,那声音至今没有忘记过”。


一位工人在金音乐器厂萨克斯生产线工作

乐器厂发展壮大,部分村民前来工作。周卫仓回忆,“那时候年少,看到同龄人在乐器厂打工,羡慕他们有钱花,就中途辍学去做工了,初中都没毕业!”

周卫仓18岁进入本村乐器厂车间做学徒,主要从事乐器材料的前期加工,日薪2块钱。学徒期结束后,他顺利进入萨克斯车间进行乐器组装,挣计件工资。一支萨克斯的主要零件有47个,“刚开始组装一把萨克斯要用几天时间,组装一把挣5块钱,后来一天最多能组装3把,慢慢工资就涨上去了”。

“年轻人不会一直窝在周窝”,在本村乐器厂工作3年后,周卫仓走出老家,前往天津乐器厂、山东龙口市大李家村乐器厂,继续从事西洋乐器生产工作。


周卫仓在组装萨克斯

在90年代,一个农村娃想学习西洋乐器简直有些异想天开,把周窝镇翻遍,也找不出几个会简单吹奏萨克斯的人。“农村人不支持搞音乐,没前途啊!”交谈之中,周卫仓多次提及那时学习萨克斯的困扰,“那时候恨不得拿起组装好的萨克斯就吹,没有笛头,也不懂音律”。

在山东工作期间,周卫仓开始有意识地学吹萨克斯,但大部分工友表示不理解:“学什么萨克斯,像个二傻子一样!”

虽然当时部分乐器厂希望培养工人的音律知识,但极少有工人对手中的乐器感兴趣。周卫仓一下班,只要有时间就拿着工厂锈迹斑斑的旧萨克斯,顺着厂房一侧的楼梯登上旁边的配房屋顶,猫在一个角落静静地学习,没有人打扰。

“真的就像个二傻子一样,学呗,反正刚开始就是瞎吹!”没有经过科班训练,周卫仓吹萨克斯基本靠野路子。后来他辗转到天津乐器厂工作长达10年之久,主要从事质检工作,期间在工厂认识了一位科班出身的老师,在老师的帮助下,才渐渐熟悉乐理、音阶、指法,慢慢入门并学会了吹奏萨克斯。

我问他,20年前想到过自己会成为乐手吗?周卫仓连续摆手否定:“不会,真的没有想过,压根就不会想,只想着怎么挣钱!”


工厂的萨克斯配件

因为在演奏和维修组装方面能力出众,公司曾送周卫仓前往日本雅马哈乐器工厂进修学习。谈话之间,周卫仓由衷地表达了对日本乐器品质的认可和敬重,说中国生产的西洋乐器最大优点是产量,但品控质量做不到最好,而日本乐器厂对质量方面把关相对很严。


周卫仓在组装定制萨克斯

2012年,周窝开始着力打造“音乐小镇”,上世纪70年代保留的街道和村舍被修葺一新;沿街的墙壁上被点缀成多彩的音乐元素涂鸦和漫画;村中建设了餐厅、艺术电影院、酒吧、咖啡厅,各种音乐工作室入驻。

音乐小镇的吸引力和对乐器制作的新认知,促使着刚刚结束进修回国不久的周卫仓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离职返乡创业。谈到当初离职,他仍感内疚:“人家送你去进修,回来之后就离职,给领导们挖了一个大坑!”

嗅到商业气息的周卫仓告别天津乐器工厂,返回周窝的家中创办了个人工作室,主要维修和经营萨克斯,并创立了独立的萨克斯品牌。


周窝村街景

他的工作室临街,出门是一个小公园,里面立两个演奏管乐的抽象雕塑。周卫仓有时候会在公园内吹奏乐器。距离工作室仅仅百米距离的位置,坐落着村里最大的建筑——世界乐器博物馆,里面陈列着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珍贵乐器品种。

周卫仓将平时使用的4支萨克斯分别摆放工作室两个透明窗口边,有时候小女儿会借助旁边的沙发爬上桌子,简单抚摸陈列的乐器。工作台被安放在窗户一旁,上面摆放着各种修理工具和萨克斯的精密配件,旁边还立着直播用的三脚架——周卫仓偶尔会直播修理过程,这是与远程客户建立信任的一种方式。


周卫仓在家门口公园吹萨克斯

周窝在短短几年里有了博物馆、酒吧、咖啡厅、音乐工作室,村容村貌彻底改变。像周卫仓一样,一部分人开始被吸引返乡工作、创业。

为了整体提升村民对于音乐的热爱,周窝村免费为村民发放了一批西洋乐器,每位村民可以报名参加学习音乐课程。周卫仓作为村里为数不多的会吹奏萨克斯的村民,被受聘成为音乐老师,手把手地教乡亲们吹奏萨克斯。

期间,周卫仓还组织农民乐队,成员有30多人,闲暇时间,他们汇聚在小镇中央表演。部分游客将看到的演出场面拍成照片、短视频传播出去,久而久之,外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相信,周窝大部分村民都会演奏一两种乐器——这正中了周窝想营造出一种“全民会音乐”文化氛围的下怀。

注定要吹萨克斯的女人

10月份,周窝变得热闹起来,沿街挂满了国旗,两条“特色小路”被打扫得干干净净,道路指示牌被设计成了卡带样式,村民的房屋、地基被粉饰成黑白相间的琴键,各种带着音乐元素的装置摆放在街道周围,就连垃圾桶,也做成了手鼓的形状。

在这里,除了上世纪70年代栽下的几排国槐外,一条由生产提琴产生的木质废料组装成的“百米长龙”非常受人瞩目,很多经过的游客会仔细打量巨龙身上的每一片“鳞片”,上面涂鸦着有关音乐的故事和细节。


周窝村墙壁上的音乐元素

国庆期间,央视《走村直播看脱贫》栏目聚焦周窝,进行了扶贫报道。在街头,仍然可以听到有村民和游客聊着央视采访的事情。

郭玉管出现在央视镜头里的时间不足几秒,但当有人问起央视报道的事,她会向游客说:“网上都有,那个拿着铜锣、守着年画摊位、胸前挂着萨克斯的村民就是我。”

郭玉管时常应对各地媒体采访,整个谈话过程中,她十分自然。只要聊起和音乐、乐器相关的话题,郭玉管显得特别亢奋,滔滔不绝,恨不得把知道的所有事情都讲给大家听——比如谁家是个体户、在家中组装乐器,哪个人在乐器厂的工龄有15年之多,这些她都了然于胸。


郭玉管在店内吹奏萨克斯

音乐小镇的开放,不仅让61岁的郭玉管再就业,还直接捧红了这位农村女人。

郭玉管受雇经营着一家年画店,店铺位于民权路和平安路交叉的十字路口。这里作为小镇正中心,地板上刻有“音乐小镇”四个大字。平日里,村中老人常常聚集于此,有时候他们会伴着村中播放的音乐整整嗓子,唱一段,也有老人坐在十字路口,直接远观郭玉管的表演。因为常常在村中心表演,有人甚至将郭玉管的出名总结为“站的位置太好”,也有人戏称她是“小镇最中央的女人”。

除了在店里照看生意,偶有兴致,郭玉管会在店里练习吹一些曲子,一把稍有锈迹的黄铜色萨克斯一直伴随左右。交谈时,她从角落里拿出大量手写乐谱和歌词向我展示,厚厚一摞,足足有上百张A4纸,上面横七竖八地写着对于乐谱的简单理解,也记录下从入门开始练习的各种曲目。

小镇一有活动,村里会专门组织农民乐手在街上演出,郭玉管会站在店铺的门口,手持萨克斯奏出轻快的乐曲。经过长时间表演,郭玉管对表演动作拿捏得很准,在演奏的同时,她会紧盯围观的群众,眼睛不时地望向有镜头的方向,并时刻保持微笑。


郭玉管在村中心演奏

早年在乐器厂工作时,郭玉管负责给乐器抛光,一干就是十多年。那时她从来没有想过以后会学吹萨克斯——这种不确定性大抵上是源于对自己身份的定位,一开始周窝村民和乐器是相关的,但是和乐器演奏关系却不大,正如她所说:“在工厂想想吹萨克斯?连想都不想,农民吹什么萨克斯呢!”

退休后,郭玉管却成了周窝村里早期一批学会演奏萨克斯的村民之一。音乐小镇成立初期,周窝村举办公益性质课程,教授村民们演奏乐器,郭玉管和村委会工作人员沟通,表达了想学萨克斯的愿望,最终在第二批萨克斯分发过程中,郭玉管如愿领到了第一支中型中音萨克斯。


郭玉管在街道旁演奏

“分到的萨克斯有些故障,有人就说人老了,乐器也老了,般配!我一百个不愿意听。”对于这个毫无基础、不精通乐理的农村女人来说,演奏构造复杂的西洋乐器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一开始,郭玉管按照阿拉伯数字的记法将每个音符的指法牢记于心,一整个冬天,村民们自发周末晚上去村大队上课,熟练掌握7个音符的简单指法后,郭玉管开始在家自学——将网上找到的曲谱抄写在白纸上,根据谱子慢慢活动手指,配合发出每个音符的声音。入门后的郭玉管发现,萨克斯并没有想象的难学,她认为自己算有些天赋:“我教我妹妹学,她学不会,没有音乐细胞。”


郭玉管的萨克斯和乐谱

郭玉管现在已经能够吹奏30多首歌曲,她觉得学会吹萨克斯似乎是命中注定,谈话中她还讲述了一件趣事:在郭家的“玉”字辈中,她排行老六,三个哥哥分别叫“玉寿”“玉海”“玉庆”,两个姐姐叫“玉存”“玉虹”;当年家中老人为了警示郭玉管的父母不要再生育,要管住自己,于是在孩子的名字中加上一个“管”字。接触西洋乐器前,郭玉管对自己的名字一直不太满意,现在,她则觉得萨克斯属于管乐,而自己名字中的“管”字,和萨克斯天然契合。

“或许冥冥中有种注定,我现在感觉名字‘玉管’挺不错,年纪大了还学会了吹萨克斯,你说是不是很神奇?”

田野里练出来的小号手

在生产车间,人尽皆知“李锦龙的号吹得好!”

作为质检人员,李锦龙负责给刚刚下线的铜管乐器做最后的出厂检查,种类涉及大小号、圆号。

早上9点,一部分采购商来到金音乐器厂管乐生产车间参观,在众人的围观下,李锦龙拿起刚刚下线的小号,简单地吹奏了几首曲子,以示手中的小号音准、质量没问题。没一会儿,厂内的一位工作人员拿着一把小号急忙来到车间:“给吹一下!”李锦龙开始试音,大约30秒结束,工作人员又拿着质检合格的产品走出车间。

李锦龙的办公桌上有一把银色、略显老旧的小号,有时候他会坐在工位上饶有兴致地吹几个曲子。小号声音洪亮,为了不打扰同事,他特地在喇叭口安装了一个消音器。声音虽然变小,但工人们仍能隐约听到,他们会抬头向音乐传来的方向瞥一眼,低头继续工作。车间工人对李锦龙的印象是:“小号吹得好,前段日子经常吹,这段时间工作忙,吹得少。”


李锦龙在车间为客户试音

管乐生产车间工人全部来自周边村庄,他们早上8点上班,中午骑车回家吃午饭,下午5点半下班。之所以这样安排员工的上班时间,李锦龙说,是因为方便农忙时工人们下地劳动。他刚刚把家里的10亩地播种完冬小麦,“没耽搁工作,早晨5点多就下地,下班后继续去地里,天黑了就打着电瓶灯照亮,撒化肥”。

说到这里,他颇为得意:“我背着乐器包——就是放萨克斯的那种软包——里面装块电瓶,外接灯管,拿着照亮,这样晚上在地里撒化肥。”


工人在车间组装萨克斯

让我意外的是,李锦龙不仅背着乐器包下地干活,他还曾经多次拿着小号去浇地——一对比,前者显得平淡无奇了。

20多年来,李锦龙感觉周窝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观念也在变:“90年代乐器厂刚成立那阵,厂里工人以种地为主业,打工是副业,当时一家人需要有粮吃。现在颠倒了,在厂里上班成主业了,毕竟工资比种地收入高很多,我们只能挤时间把地种完。”


生产车间,工人们在组装圆号

除了音乐小镇,管乐生产车间是另一个相对“浪漫”的地方。每天早上,阳光透过厂房玻璃打到每个工人身上,也将工作台上金灿灿的乐器照亮。在车间,除了工人们组装乐器发出的轻微敲打声,不绝于耳的,是无处不在的乐音。

工人们为了试验正在组装的乐器发音,会经常亲自上手吹奏一段简单的旋律,车间的不同角落、不同时间会响起此起彼伏的乐音。这会让前来考察的客户们不由自主地将视线投到每一个旋律传来的方向,这些旋律虽然不是一支完整的曲子,但在紧张生产过程中,还是增添了一些人文气息。


附近村民徐稳给长笛试音,她和丈夫都在乐器厂工作

李锦龙受大伯影响,小时候打下了民乐基础,会吹唢呐和长笛。初中时家中添置了电子琴,但是90年代农村电力供应不足,每次有人浇地,村里就会停电。在农村玩电声乐器一度让他苦恼,一次偶然机会,县城文化馆的老师拎着小号去学校演出,李锦龙第一次见到小号,就立刻被它的声音吸引了:“这玩意好,声音好听,还不用电,能搞到一把吗?”


李锦龙在车间给乐器试音

“90年代在农村看到小号演奏实属罕见,买小号同样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1997年,23岁的李锦龙结婚,妻子从660元的彩礼钱中拿出450元,托关系在周窝为他买了第一把小号。“贵呀,当时我在月历牌上重重地标记下买小号的日期,作纪念!”回忆买小号的经历,李锦龙十分感激当初妻子的支持。

因为热爱,又有基础,李锦龙学会吹小号是情理之中的事。回忆学习经历时,李锦龙突然笑起来,声调抬高:“邻居说我吹得像黄鼠狼拉鸡一样!”年轻时李锦龙拿着小号下地并不算什么新鲜事,尤其到了浇水灌溉的时候,“除了改水渠,看着地头水势之外,大部分时间就在田间地头自由吹号,野路子,瞎练呗”。


生产车间内,工人准备组装萨克斯的零件

之前在农村红白喜事中,村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人拿着唢呐、笙、二胡等传统乐器演奏。对于李锦龙手中的小号,大部分村民并没有见过,当时他是村里唯一会吹奏小号的乐手。反观现在,红白喜事中,管弦乐队越来越受欢迎,每个村子都会有几个村民玩管乐,村民们更愿意看到多位乐手拿着萨克斯、军鼓、小号等乐器进行表演。李锦龙将原因归为“管乐队阵势大,农村人爱热闹,好面子!”


工人在车间搬运圆号

在榨油厂工作多年后,2004年,通过朋友介绍,李锦龙来到周窝金音乐器厂工作。与之前工作环境相比,乐器厂卫生干净,适合发展自己的爱好。因为会吹小号,李锦龙负责配合相关人员做小号研发和质检工作。

和萨克斯相比,小号虽然看着结构简单,但是制造要求却很高。由于技术问题,前期工厂生产的小号在音色方面存在问题,销量一直不好。通过长时间摸索研究,工厂终于攻破了小号活塞气密性问题,随之而来的,是大批国内外订单的涌进。


李锦龙在车间给乐器试音

车间内,大部分工人负责组装,一小部分工人负责前期打磨加工和品控检查。目前李锦龙负责的组,月均生产4000多把小号,主要出口美国、日本、欧盟和拉丁美洲等国家。因为疫情,2020年乐器厂出货量虽然受一定影响,但是工人们从年后就一直在加紧赶制年前的订单。

家门口有了乐器厂,李锦龙不仅找到了对口的工作,还有了展现自我的舞台。脱去工服,李锦龙像是变了一个人,夏季天一擦黑,他就会约上几位朋友拿着音响和乐器去音乐小镇演出,“就像搭个草台班子一样,我们村民在那里自娱自乐”。

短视频的兴起,让李锦龙有了另一个展现自我的空间,并赢得了3万多粉丝。各种类型、各种颜色的管乐多次出现在他的短视频中,“现在家中最多的就是乐器,通过短视频,有时候会教授粉丝们指法,有时会在直播间演奏拿手的歌曲”。


一位工人在检查小号的外观

据了解,目前周窝金音乐器厂一共有2000多名工人,经过周窝村民的手,每年有超过80万件的乐器销往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乐器产业影响了每位村民,他们开始接触西洋乐器,一部分人以其为生,一部分人以其为乐。

虽然在周窝精通乐器演奏的村民仍占少数,但在乐器产业的带动下,像周卫仓、郭玉管、李锦龙一样的草根乐手们正在越来越多,村民们会定期在村中举办演出,集体演奏,“农民吹什么萨克斯”的观念,在周窝正在随着乐音飘散。

采访/摄影  韩家川  |  编辑  郑海鹏

更多内容请关注公众号:pic163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热门推荐

  • 大话社区
  • 网络焦点
  • 探索图库
  • 热点新闻
  • 大话社区
  • 网络焦点
  • 图片报道
本站内容来自互联网,不提供任何保证,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QQ:759281825.
COPYRIGHT © 2014-2024 xiaoqiweb.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笑奇网粤ICP备170872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