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人世界>正文

到底是夫妻亲,还是兄弟姐妹亲?心理学家的答案很统一

2020/5/30 15:08:44 来源:互联网

众所周知,人的社会交往是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的:父母、亲戚、兄弟姐妹、夫妻、子女以及朋友。

这几个部分都属于交往中的亲密关系,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完善自我,使我们变成了一个存在于社会大概念中的个体。

在我们的家庭之中,兄弟姐妹的关系会由开始的亲密无间,逐渐转变成了较少来往。其原因大多是成家之后,与自己更加亲密的关系被建立起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丈夫和妻子。

因此,有社会学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人类亲密关系中,夫妻关系和手足之情,到底哪个更加亲密?


从人类进化史的角度进行探究后,得到一个结论:人类各种亲密关系的建立,均是为了适应周遭环境。

由于一个独立的个体很难在大的自然环境中找到充足的食物,也难以抵抗外来危险的侵袭。

所以,为了更好的生存下去,他们从“家”这个单位开始,发展成为由血缘关系组建的庞大部落,这也正是原始部落形成的过程。

这种以亲缘关系来论亲疏的思维模式存在了上千年,由于这种关系并非自我选择的结果,是天然形成的,因此,也成为了最公平的联系。

在大众的认知中,亲人即为血脉相连的整体关系。

所以,很多人在家人面前更为放松,也会肆无忌惮的袒露自身并不完美的部分。


而在这种共生心理的影响下,一个人成才了,便会提携自己家中的其他人,亲人之间的联系也越发的紧密,其间利益往来、相互帮助的情况也越来越普遍。

可同时,仍也存在着不少“吸血鬼”,他们会借此来榨取家人的利益,从而满足自己的欲望。

就像电视剧《都挺好》中,由倪大红老师扮演的苏大强一角。他在儿女之间斡旋,就是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

从电视剧中的角色关系来看,兄弟姐妹的关系和夫妻关系也是有不少差异的。

大哥因为母亲病故才从国外回家,因为他已经组成了新的家庭,所以会更注重“小家”,而非已经疏远的兄妹。

由此可以得到一个结论,就血缘关系而言,并不可以决定人与人之间的亲密程度。

人的社会关系,大多依靠着相互陪伴,以及共同利益维持。


电视剧最后的结局还算圆满,家庭关系得到了缓和。很多人对这个结局并不满意,可是用我们当今社会的主流观念来思考,这会是大多数人的抉择。

从人类上千年的惯性思维模式来看,选择原谅和归属家庭,是最可能做出的选择。

并非大奸大恶的人,在做出改变之后,原谅对方也无可厚非。

人类的社会关系是繁杂的,不能单就某一因素来判定两个人之间的关系。

莱文格(Levinger)和斯诺克(Snoek)提出“互赖模型(Model of Interdependence)”就是对这种情况的最好解释。

该观点认为,亲密关系的特点是:长期的频繁互动和较大的相互影响力。


所以,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并不稳固,会随着人的成长、所处环境、经历等发生变化。

当我们成年离家,组建了自己的小家之后,原本的亲密关系也会发生变化,从原生家庭成员变为自己的伴侣和子女。

当我们更多地和“新”亲密关系对象互动后,通过“单纯曝光效应”的作用,就会越来越依赖于当下频繁接触的人。

换言之,频繁互动越多,彼此也会越发的亲密。

由于双方关系的递进,各自性格等方面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曝光,从而加深着对彼此的了解,这也使亲密关系逐渐稳定。

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不同的阶段,交往对象都是不相同的。

在孩提时期,与父母、亲人的关系最为亲密,尤其是学龄前儿童。

而上学之后,交往对象开始变多,便与同学和年纪相仿的兄弟姐妹建立起紧密关系。工作成家后,又会以工作与小家为主,变得与伴侣和儿女更加亲密。


在埃里克森的理论中,每个人在人生不同的阶段,都要完成不同的发展任务。

成年期以解决亲密对孤独的冲击为主,要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相知相恋,首先学会互相奉献。这个理论也就解释了在成长过程中,亲密对象会转变会相恋伴侣的原因。

综上所述,一个人建立了夫妻亲密关系之后,对兄弟姐妹的依赖便会降低,可是这并不意味着彻底的疏离,只是每个人发展过程中的必经之路而已。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Social Psychology》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热门推荐

  • 美女明星
  • 幽默搞笑
  • 未解之谜
  • 预测未来
  • 幽默搞笑
  • 美女明星
  • 八卦娱乐
本站内容来自互联网,不提供任何保证,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QQ:759281825.
COPYRIGHT © 2014-2024 xiaoqiweb.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笑奇网粤ICP备170872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