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奇闻异事>正文

皇帝和皇后博弈殃及大臣,并非兔死狗烹,背后制度给大臣反叛底气

2020/3/31 15:04:06 来源:互联网

汉高祖刘邦建立了大汉王朝,对我国古代的历史社会发展有着重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他在古代帝王当中也有着很高的地位,他稳定了封建社会的发展根基,也稳定了华夏历史的发展传承。

我们民族称为汉族、语言称为汉语、文字称为汉字,这都有大汉王朝有关,作为开国君主的刘邦,其所创造的朝代,所产生的影响都是非常深远的,如果不是他建立了大汉朝,或者说如果不是他结束了秦朝末年的混乱,那么华夏历史的发展可能会延缓许多。


刘邦功劳显赫,后世评价却褒贬不一

但对于这样的一个人,后世的评价是褒贬不一的,其中人们对他最大的质疑在于他对待功臣的态度上,事实上,刘邦并不是一个天生就拥有权势地位的人,相反,他本身是一个市井混混,只不过在后来的农民起义中,顺势拥有了一部分的势力而已,是西楚霸王项羽分封他为汉王,为他的发展奠定了根基。

刘邦这样的一个人,之所以能够平定天下,之所以能够与项羽一起推翻秦王朝的统治,然后又打败西楚霸王项羽建立汉朝,是因为身边从来都不缺少能人异士,在计策方面,他有着张良、陈平等人为他出谋划策,这武将方面他也有韩信、京布、樊哙等人为他征战四方,在治理国家整顿内部统治方面也有着萧何为他疏通打理。

刘邦此人的心机颇深,在识人用人方面也有着几分才能,因此才能够成为最终的胜利者。但在他建立了大汉王朝之后,在他登上了皇帝的宝座之后,对于曾经为他立下过汗马功劳的人却并没有以礼相待,反而对待这些人是异常的残酷。


韩信、京布等人被杀,封地被收回;张良、陈平等人归隐;樊哙被罢免兵权,一段时间之后,刘邦麾下本来是谋臣如雨猛将比比皆是的局面,变得无比的萧条,身边甚至没有一个朋友。有人说,这是刘邦本身狠辣的性格所导致的,他就是担忧这些功臣会篡夺他手中的权利,怕功高震主,所以不得不除掉。

刘邦为何诛杀功臣,其背后有哪些不为人知的因素?

那么这种观点正确吗?我们并不能说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但这种观点也是相对比较片面的,事实上,汉高祖刘邦之所以与功臣之间的纷争比较复杂,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导致的,本篇文章重点分析一下这个问题,看一看狡兔死走狗烹的背后,到底还有着哪些不为人知的因素?

刘邦心胸狭窄的性格,害怕功臣功高震主

当然,第一点确实是因为这些功臣功高震主,他们本身具有的才能足够威胁到刘邦手中的权力;无论是韩信也好,还是英布和樊哙等人也好,又或者说是萧何张良等人,他们要么能够在战场之上呼风唤雨,在战争当中无往不利无坚不摧,要么能够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相对于这些人来讲,刘邦只是一个市井中人,他本身的出身就不好,在这些能力上又比不上我们上述所说的这些人,所以当他没有把握去控制这些人时,只能够选择将这些人除掉。

秦始皇与刘邦处境相似,却不诛杀功臣

当然,在这当中也有刘邦本身个人性格的原因,我们来看看与刘邦同样处境的秦始皇,秦始皇胸襟宽广,他带领秦国一统六国的难度,绝对不比刘邦战胜项羽要小,而秦始皇坐下的能人异士也并不比刘邦手下的要少。

可是在大秦帝国建立之后,秦始皇并没有做出那种,狡兔死走狗烹的事情,对于为大秦帝国的事业,做过巨大贡献的人都是以礼相待的,他并没有担忧手中的权力会被分散;反观,刘邦在大汉建立后,却深深地活在这种恐惧当中,这本身就与刘邦的个人性格有着极大的关联,萧何就是因此变成“贪官”的。

那时候萧何担心刘邦会觉得自己,功高震主而将自己除去,所以,他只能够变成一个所谓的贪官污吏让刘邦抓到他的把柄,一旦君主觉得有个能够制衡臣子的把柄,那么就会认为这个臣子能够在自己的掌控之中,就不会急于对他动手,萧何通过这样的方式保全了自己,也说明了刘邦的个人性格。


刘邦的驾驭能力和眼界比不上秦始皇

同时两个人驭下的能力以及他们的眼界也是其中的一个因素,嬴政本身是贵族出身,他的家族经历了几百年的纷争才统一了天下,而他本人也是难得的奇才,本身就有着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的能力,自然对于臣子的统御也是非常具有把握的。

这一点是出身于市井的刘邦所不具备的;他只能够防患于未然,就像曹操那样宁可错杀一千也绝不放过一个,宁可背上残忍的声名,也不愿意让自己手中的权力受到任何的一点威胁,所以汉王朝建立之后,才会有着很多功臣命丧黄泉。

刘邦与吕后的背后博弈,殃及大臣

虽然刘邦的出身和自身性格对其诛杀功臣有很大的影响,但这也绝对不是刘邦杀害功臣的唯一因素,在此之外,刘邦与他的皇后吕雉之间的博弈,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帝后之间的斗争往往比君臣之间的争斗更加残酷,尤其是像刘邦和吕雉这样共患难的帝后。

吕雉在嫁给刘邦的时候,刘邦还只是一个市井混混,对于吕雉自然是没有关心和爱护的,也可能是吕雉这个人本身的心思比较深,目光比较远大,又或者说是歪打正着,但无论怎样说,吕雉对于刘邦以及他身边的一些人都照顾的很好。


吕雉与刘邦是患难夫妻,得到大臣的支持

刘邦本身也不是什么大富大贵的人,他与吕雉之间的地位差距并不大,在那个时候,社会对于女性的禁锢还没有那么严重,像后来汉武帝的母亲就是因为嫌弃自己的丈夫金王孙,不能够赚钱养家又另嫁汉景帝的。

而吕雉虽然身为一个女子,但同样可以拥有着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同时吕雉本身是刘邦共患难的妻子,帮助和扶植刘邦度过了最为困难的时期,可是当刘邦成为皇帝之后,却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了戚夫人身上,这一点本身就引起了很多大臣的不满。

并不是因为大臣们有多么可怜吕雉,而是因为君主刘邦太渣了,是一个喜新厌旧的人,君主能为了一个貌美如花的女子,放弃与自己同甘共苦的发妻;更很有可能因为这样那样的利益而放弃他们。

吕雉与刘邦白手起家,共同创业,有共同的朋友圈

这是古代大臣的一种共性,这样的担忧是他们内心深处的恐惧,也正是因为我们上面所说的这些原因,导致在刘邦与吕雉之间发生争斗的时候,大臣们并没有一边倒的支持刘邦,吕雉的阵营多少也是有一些人存在的。


当刘邦在与项羽进行争斗的时候,吕雉的吕氏家族就立下了汗马功劳,族内有不少人身居高位,就连在鸿门宴上拯救了刘邦的樊哙也是吕雉的亲妹夫;所以,在吕雉的谋划之下,大臣们基本分成了两派,她与刘邦的阵营几乎是势均力敌的。

吕雉杀韩信立威,大臣们都倒向吕后阵营

在此之时,刘邦完全将心思放在了戚夫人身上,并且企图将吕雉儿子刘盈的太子之位也送给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这一点彻底惹恼了吕雉,为了能够使刘邦放松警惕,并且在自己年老色衰的情况之下依旧依靠自己,吕雉为刘邦杀死了韩信,以韩信的人头为他立威铺路,这让刘邦深感轻松,因为韩信是一个让他非常忌惮的人。

可是让刘邦不知道的是,韩信的人头可以说撼动了很多人的心,让那些本来如同墙头草的人都一边倒的歪向了吕雉,因为一个连韩信都敢杀的人,所有人都有理由相信她谁都敢杀。因此在刘邦还没有察觉的时候,他手中的权力已经渐渐地在向吕雉转移了,当刘邦清醒过来的时候,吕雉的羽翼已经强大到他动不了了。

刘邦、吕雉为了储位之争,很多大臣被铲除

可是为了自己钟爱的戚夫人,也为了自己喜欢的儿子刘如意,刘邦还是决定进行最后的一场博弈,所以他派遣了陈平企图罢免周勃和樊哙的兵权,将这几个人也都拉入到了泥潭当中,他将曾经维护过太子刘盈的周昌派去保护刘如意,让忠诚的周昌站到了与吕雉对立的局面当中。


整个朝堂上因为帝后的纷争而被搞得十分混乱,许多的大臣被纠缠在其中无法自拔,是死的死,罢免的罢免;正是因为刘邦和吕雉的博弈,许多功臣因站到了他们的对立面而被除去。所以我们说,刘邦和吕雉之间的较量是导致后期功臣被杀和罢免的一个关键因素。

郡国并行制度是为诸侯王的反叛提供客观条件

第三个原因,是因为刘邦所实施的郡国并行制度,给了很多被分封的诸侯王反叛的理由。大汉王朝建立之后,刘邦总结了分封制和郡县制度,他本身并没有否定郡县制度的作用,但当看到一个推行郡县制度的秦朝只持续了十几年,可推行分封制度的西周却存在了几百年时,他还是对仅推行郡县制度这种行为产生了怀疑。所以,他决定在汉朝推行郡国并行制,也就是一种诸侯国和郡县同时存在的制度。

可是诸侯国一旦存在,那就说明诸侯王必定想有着一定的自治权,必定会有独立的领土和人口,就像周朝后期会出现春秋战国那样,汉朝所分封的诸侯王也必定会有脱离汉朝皇帝统治的欲望,所以才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企图反抗刘邦的统治。


刘邦的出身给其他诸侯王反叛的底气

并且刘邦的经历也给了他们反叛的底气,因为刘邦的出身并不高,他就是有普通人也能登上皇位的最好例子,那么一个本身是普通人的刘邦可以,已经成为了诸侯王的他们又怎么不可以呢?所以后来彭越、英布、京布等人纷纷开始反叛,开始企图脱离汉王朝的统治。

有史书记载,当刘邦对战英布的时候曾经问过他一个问题,大体意思是觉得汉朝对他不薄,甚至在天下平定之后还给他封地,给他相应的权利,为什么还要选择反叛呢?英布只说了一句话,叫做“我想成为皇帝”

时隔多年,我们没有办法去寻求这则记载的正确性,但它却很好地说明了各大诸侯王心中的欲望;所以对刘邦来讲,虽然这些人曾经为他的汉王朝立下过汗马功劳,为他征战四方推翻了秦朝的统治,也帮他打赢了西楚霸王项羽,可是他们现在却站到了自己的对立面,企图推翻自己的统治而成为至高无上的皇帝。

这是刘邦无法忍耐的,也是每一个皇帝都无法忍耐的;所以,虽然他们曾经的功劳很大,可当他们有反叛之心时只能被消灭;其实这不仅是刘邦在位时期有过这样的情况出现,汉景帝史更是爆发了七国之乱,是各大封国联合起来对抗汉王朝的争斗。


有一部分曾经的功臣在安定之后是选择了反叛的,而他们之所以反叛,是因为郡国并行制度给了他们很大的自治权,让他们有着反叛的心思和能力;事实上,汉朝初期的时候,因此而丧命的曾经的功臣不在少数。

所以我们说,刘邦所推行的郡国并行制度,是导致刘邦与功臣反目的其中一个原因,毕竟权力的诱惑太过于深重,而人对于权利的欲望就像是高山滚石,一旦开始就再也停不下来了。

小结

从以上叙述,我们可以看出,在汉朝建立后的很短一段时间内,导致很多开国功臣不幸凋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其中有刘邦的个人因素,他的个人性格,他的出身以及他的统御能力都对这件事情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萧何因为熟知刘邦的个人性格,选择成为一个“贪官污吏”,张良也因此选择了归隐,刘邦与自己的皇后吕雉之间的博弈,也是影响开国功臣命运的关键,毕竟为了拉低对手的实力,不得不想方设法地除去对方阵营当中的人,以保证自身在这场博弈当中取得胜利。


在前期,吕雉为了迷惑刘邦而杀了韩信,后期,为了对抗刘邦又拉拢了张良、陈平、樊哙等人;除此之外,刘邦所推行的郡国制,让一部分开国功臣有了继续做大的欲望,让他们与大汉王朝反目成仇,最终落个失败之后身首异处的下场。

所以,当我们去评价一个历史事件时,不能只看表面的因素,也不能单纯的只看君主的个人因素,很多时候皇帝虽然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可是他们自身也有着这样那样的苦衷,更多的时候,皇帝也不能够去按照自身的心思和喜好去处理所有的事情,不得不平衡国内的各方利益。

皇帝在不得已的情况之下,也只能两害相权取其轻,为了自身的统治,他们也曾杀过很多人,这一点在后世历史当中更是多有发生,像汉景帝不得不杀了晁错以求国家稳定,后来的光武帝刘秀连自己兄长被杀也要忍耐,甚至还不能册封自己心爱的人为皇后,这些人虽然有着自身个人因素的原因进行牵扯,同时他们的生活也是一场无奈。

参考文献:《史记》、《汉书》、《后汉书》等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热门推荐

  • 考古发现
  • 八卦娱乐
  • 离奇事件
  • 未解之谜
  • 预测未来
  • 离奇事件
  • UFO
本站内容来自互联网,不提供任何保证,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QQ:759281825.
COPYRIGHT © 2014-2024 xiaoqiweb.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笑奇网粤ICP备170872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