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大话社区>正文

福特vs法拉利:大车厂的博弈,赛车手的悲歌

2020/1/19 10:10:46 来源:互联网

各位稍微懂点赛车历史的朋友,看到福特vs法拉利的名头之后,第一反应肯定是,和法拉利比?福特也配?但最近刚入围奥斯卡的影片《极速车王》(剧名原文为:Ford v Ferrari,就是福特vs法拉利),就的确将一段五十多年前福特与法拉利同台对擂的故事搬上的银幕。


法拉利,赛车运动的代言人,速度和激情的象征,以创始人恩佐-法拉利命名的追求极致速度体验的高端赛车品牌。特别是在一级方程式赛车领域,旗下的法拉利车队更是最成功的车队之一,以16次冠军保持最多车厂冠军殊荣,历来共15位车手驾驶法拉利赛车夺冠,也是一项纪录。法拉利历来被视为速度、奢华、性感和财富的象征。

而同样以创始人名字亨利-福特命名的美国车企福特公司,对汽车最大的贡献则是改善了汽车生产工艺,1908年的福特T型车上,福特汽车公司的主管将原先的装配线发展成为了由机械传送带来运输零件让工人进行组装。这个创新将原先装配底盘所需的12小时28分的时间减少到1小时33分,随后福特公司将此工艺申请专利。在1914年1月,福特通过将工资加倍(从日薪2.38美金加至5美金),缩短工时(每日工作8小时),并设立专门负责雇佣工人后,大大提升了汽车的生产效率,原先825美金一辆福特汽车的价钱降至290美金。

一个是高端奢华,骨子里追求极致的赛车厂家,一个是以推广汽车,让普通消费者能用最低廉价格买到高品质汽车的靠走量盈利的民用型汽车厂家。两家看起来消费人群几乎不可能有一点重叠,怎么会有对立的故事发生呢?



那就要从财大气粗的福特说起了,作为一家赚钱为主的大型民用车企,福特本来没多少闲心投入在烧钱不眨眼的赛车领域,可是赛车运动对于各大汽车厂商而言就是最好的营销手段,谁家的车速度最快,造型最炫,车迷们如数家珍,口碑扩散开后也进而影响到普通消费者。

在一次福特高层的会议上,福特的营销高管面对二把手比比(他的真名就叫Leo Beebe)对过去三年创下销量新低的指责,放起了PPT侃侃而谈:士兵们1945年结束战争回国后,娶妻生子,他们的孩子长大后可不想开着他们父辈的老款汽车,他们想要魅力四射,想要速度带来快感的汽车,他们翻开杂志,人们看到的是索菲亚-索伦,詹姆斯-邦德到处找人啪啪啪的时候,开的可不是老气的福特。




而且我们想要提升销量,就不能只参加美国本土的赛车比赛,要去欧洲,参加勒芒,人们为什么喜欢法拉利?法拉利意味着胜利!人们也想参与到胜利当中去。

最后营销主管一句话彻底打动了福特当时的掌门人亨利-福特二世,如果福特的车标意味着胜利,会如何呢?


随后他又抛出一个让福特二世心动的好消息:法拉利快破产了。正因为法拉利过于追求赛车的极限,烧钱烧到难以承受的地步,他们走向了破产边缘。

事实上法拉利确实在1963年濒临破产,福特公司派了资深副总裁Don Fryer去和法拉利谈判,本来一切都进展的很顺利,但是恩佐-法拉利最后发现一条条款后脸色一沉,福特要求法拉利被收购后不再享有自己决定是否参加勒芒等一流赛事的权利,恩佐下了逐客令并说福特是在侮辱他,他的一句话也直接点燃了福特和法拉利的战争帷幕,那就是所有继承家业的二世祖最不愿听的一句话:转告你们的老板,他不是亨利-福特,他只是亨利-福特二世。


电影中说法拉利很快接受了菲亚特的收购,拒绝福特只是因为拿福特和菲亚特抬价,这点和史实还是不符的,现实中法拉利在六年后才被菲亚特收购。亨利-福特二世听到恩佐的羞辱后,自尊心受到打击,发誓要不择手段,不计成本,制造一辆足够优秀的赛车在勒芒碾压法拉利。

好的,这时候大家已经知道了事件的来龙去脉,该我们的主角闪亮登场了。

塞尔比,出生于美国德州,二战时他曾是美军的飞行员,退伍后他从事了多种职业,业余时间训练成为赛车手,在1959年他拿到了勒芒的冠军,是当时唯一一个夺得勒芒冠军的美国车手,可他天生有心脏瓣膜疾病,在要命还是要赛车的选择下他只能早早退役。可退役后他依旧离不开心爱的赛车,转为汽车设计师,他手下最经典的赛车就是美国的平民跑车之王-野马。还有cobra和gt40等车迷津津乐道的跑车。

在电影中,塞尔比被赋予了搞定法拉利,设计一辆能和法拉利赛车匹敌的任务。这就好像公牛找来了菲尔·杰克逊做主教练,可菲尔没有乔丹也组建不了公牛王朝,另一位主角肯·迈尔斯出场了。

迈尔斯在电影第一幕就出现了,他开着一个入不敷出的修车厂,他自己调校后的车顾客开着不顺,他就讽刺道,谁让你开这么慢!这种直性子做生意,下场如何大家也能猜的出来,就连他接受塞尔比的邀约后第一次去福特公司,场面都十分尴尬,当时是福特的新车发布会,电影中的大反派比比和迈尔斯第一次碰面,一般人看到福特这种大公司高层也许会恭维客套一下。

迈尔斯则直言不讳:你这车就是表面上看上去很棒,但是车内的构造就很垃圾了。


迈尔斯当然不是键盘侠只会比比,他庖丁解牛般的将这辆车的缺点讲出,直接让比比下不来台。这也为二人日后的冲突埋下了伏笔。

塞尔比和迈尔斯,都是最纯粹的赛车手,两人能彼此理解,惺惺相惜,两人都参加过二战,塞尔比当时是美国空军的飞行员,迈尔斯则在1944年作为坦克指挥官参与了著名的诺曼底登陆,两人的勇气见识都非凡人能比,他们的共同目标都是为了打造一辆最完美的赛车,勒芒的24小时拉力赛,一辆车要实打实开24小时,如何平衡极限的速度和爆缸的风险之间的平衡?如何调教刹车片不会让刹车温度过高而失灵?这些都是得靠试车手在死亡的边缘和魔鬼较劲才能得到最终的答案,为了0.01秒的速度提升,他们就要提着头颅反复去做最危险的实验,这是真的在和死神跳探戈。


在这里,还是要简单科普一下勒芒和F1的区别,如果通俗一点理解,F1是不计成本的压榨赛车的性能极限,一场F1的比赛一般100分钟到120分钟,车手需要追求的就是速度,在F1比赛中,赛车的制动盘温度可以高达1000摄氏度;

而勒芒则是耐力赛,要求一辆车要以大概200公里的时速跑24小时,一个车手最多不能开超过4小时,对车辆的速度和耐性的平衡性要求极高。举个简单的例子对比,在72米的制动距离中,F1赛车降低的速度超过105公里/小时,而在同样的距离中,LMP1原型车(勒芒参赛车辆)的速度则下降大约70公里/小时。

事实上在电影以及其原型所在的六十年代,勒芒耐力赛的影响力并不比F1方程式更低,甚至对于大众来说,相比追求车辆极限速度的F1(车队主导制,竞技性更强),勒芒耐力赛(厂商主导制)对于厂商车辆性能的展示更有宣传意义——要知道在当时F1只是一个整合十余年的新兴赛事,而勒芒已经有将近50年的历史(另外当时还没有达喀尔拉力赛),有非常成熟的赛制以及新闻报道乃至商业相关流程:而这也正是福特最终选择在勒芒向法拉利发起挑战的原因。


可决定能否打造一辆完美赛车的,远不是塞尔比和迈尔斯两个人能说的算的,在庞大的福特公司,他们的实权并没有多少,处处受限,塞尔比区区一份文件都要经过20多个人才能到亨利·福特二世的手中。1964年的勒芒,前文提到的比比利用手中的权利拒绝了迈尔斯参加勒芒,福特也理所当然的在比赛中铩羽而归。甚至没有一个车手跑完全程。

比比这个人何许人也呢?他其实是个赛车的门外汉,二战之前他是个高中老师,之所以能成为福特的高管,主要是因为在二战中他和福特二世是战友,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一个老板身边不懂业务只会添乱,好大喜功善拍马屁的角色。

亨利-福特二世又生气又迷茫,我花了这么多钱就给我这结果?迈尔斯这次直接找到福特说:你想赢比赛就不能靠一套套官僚作风的束缚。


作风大胆的塞尔比,知道想说服福特二世,不如让他直接上车试一下,于是塞尔比亲自将福特送上赛车,一圈下来,福特二世体会了一把什么叫鬼门关前玩漂移。


在塞尔比用实际行动震撼住了福特后,他也成功了夺回赛车大权(但老奸巨猾的福特诱使塞尔比为此赌上了自己个人公司的全部股份), 美国本土的Daytona拉力赛又成了迈尔斯能否参加勒芒的最后一道门槛,根据他和福特的约定,他必须在此次赛事中击败所有对手(包括由比比主导控制福特的另一支车队)夺冠才有资格去勒芒,比比这时候又大言不惭的在记者面前侃侃而谈:福特车队所有车手的选定、速度、战略的规划,甚至连油门该踩到多少转都是我们决定。

由于使用的新车,比比要求迈尔斯不能超过6000转,这个规定显然过于保守,转速越高,发动机压力越大,可相应的速度也就越快,就容易有刹车失灵的风险,在后来勒芒的正赛上,法拉利的赛车就是因为刹车失灵被迈尔斯成功超车。比比这个要求虽然自私,可也是和后勤组之类的相关人员论过了。只是他并不知道塞尔比和迈尔斯对他们改造过后的GT40 MK的了解有多深,那是他们提着人头冒着车辆爆炸的风险研究数次过后的决定。

塞尔比根本不在乎比比的威胁,在决定胜负的关键时刻,他举了个牌子冲到场边给迈尔斯做指示,踩到7000转,给我玩命开!


被解开束缚的迈尔斯一飞冲天成功夺冠,获得了去勒芒的资格,比比在一旁暗自惆怅,对他而言,赛事冠军远没有夺得话语权重要。

勒芒的比赛是全片的高潮,也是电影中最讽刺的一段。赛场上决定胜利的并不是挑战极限的塞尔比,迈尔斯和诸多呕心沥血的车队工作人员,幕后那一双双看不到的手在左右着赛车场上诸位选手的名次甚至是下一次比赛的参赛资格,除了电影中的福特公司,电影没提到的法拉利公司也是如此。

当时法拉利有着传奇赛车手约翰-苏提斯,历史上唯一一个包揽摩托车和F1双料世界冠军的男人,他在勒芒比赛前提前被法拉利换掉,记者问道原因,他尴尬一笑:我认为现阶段最正确的表述就是“政治原因”(随后一年他就从法拉利跳槽,转投玛莎拉蒂车队)。


回到比赛,迈尔斯开着改良版的GT40大杀四方,在考验心理体能以及意志力的决胜关头,迈尔斯把福特车的优越性能发挥到了极致,而法拉利的传奇车手班迪尼(一年后在F1摩纳哥大奖赛中死于车祸引发的大火)则在压力之下,被逼超限使用赛车直接导致爆缸,于是,当时场上的前三名全是福特车。

所以,迈尔斯要如愿夺冠了?成为第一个同年包揽sebring,daytona,勒芒世界三大耐力赛车比赛冠军的三冠王?

迈尔斯想不到,他最大的对手并不是法拉利,而是那个他第一次见面就得罪的比比,比比面对老板,一副献媚的嘴脸说道:如果让我们三辆赛车同时穿过终点线,这样的画面是不是很美好?


这一句话说到了福特的心坎上了,福特归根结底是个商人,参加烧钱的赛车比赛的目的,一是因为和法拉利赌气,最重要的原因还是想出风头,吸引眼球,当作广告的金字招牌刺激福特汽车的销量,他对赛车又能有多在意呢?在比赛的中途,他还坐上直升机和妙龄女郎去共赴晚宴了。

比比对上献媚,对下则重拳出击,威胁塞尔比若不听他的,就要取消迈尔斯别的比赛的参赛资格。长期以来已经承受了极大压力的塞尔比最后时刻态度松动,选择将消息告诉迈尔斯让他自己做决定,愤怒的迈尔斯正在得知消息之后一路狂奔刷新了勒芒的最快圈速,但却在最后一圈时默默的把脚从油门移开……

赛车比赛很多时候就是这样,车手是最耀眼的,又是最无力的,在强势的车企面前,想实现自己的赛车梦想,总是要学着妥协和服从所谓的大局。

PS:值得一提的是,在被福特以这种方式羞辱之后一年,法拉利在美国本土的daytona耐力赛上以同样的方式回敬了福特一波,而这也成为赛车史上的经典。



按照迈尔斯和塞尔比原先的理解,迈尔斯和队友迈凯伦同时过线应该算并列冠军,迈尔斯依然可以享有三冠王的荣誉,但随后赛事方解释,由于迈尔斯出发位置靠前,因此冠军将被授予排名第二的迈凯伦(迈凯伦车队的创始人)。愤怒的塞尔比感到自己被欺骗了,几乎对比比动粗。而无缘冠军的迈尔斯则苦涩的笑着离开了他的赛车,此时人群都冲向了夺冠的福特车手迈凯伦,而迈尔斯和塞尔比则互相搀扶着逆着人流,不顾背后沸腾喧闹的鲜花和掌声,已经开始畅想如何改进赛车,夺取明年的冠军了。

冠军或许是别人的,胜利却是迈尔斯和塞尔比的。


最终从效果来看,福特的策略取得了成功,通过勒芒的宣传,福特车在60年代末进入欧洲市场,并在十年后成为畅销车,詹姆斯-邦德也如福特所愿在电影里开上了他们设计的“性感”跑车。


然而,最终的胜利被资本夺走,留给车手的却只剩残酷——机会错过了就是错过了,它不会一直等着你,而作为赛车手(尤其是早期),他们甚至无法确定的掌控自己的生死。1966年,在南加州酷暑难耐的沙漠天气里,迈尔斯在里弗赛德国际赛车场进行了将近一天的测试。当他接近1英里的赛道终点时,他以最高时速200英里的速度直冲下坡。汽车被撞成碎片,喷射出几英里远,迈尔斯也当场去世,他至死也没有拿到勒芒耐力赛的冠军。

迈尔斯并不是唯一为这款车付出宝贵生命的车手,46岁的汉斯根在他之前就因为测试这款新车送命。短短五个月,两位车手因为福特的新车送命,福特公司的负责人迫于压力,改良赛车,下令在新版本的J-car中安装一个纳斯卡式的钢管翻转笼,这个装置在后来也救了另一个车手,马里奥-安德烈蒂的性命。


在60-70年代,是赛车最危险的年代之一,多位车手命丧激进的赛车厂商手中,很多赛车被车手指责是在“车库里用粉笔造出来的”。英国车手杰基·斯图尔特后来说道,“如果向来开车稳健的吉姆-克拉克会在比赛中死去,那么谁都有可能死掉。”

“当时我的观点是,我只有三分之一的几率活下来,但是有三分之二的几率,我必死无疑。”

“在那个时候想活下来,不是取决你的驾驶技术怎样,而是看你的运气怎么样。”

这个电影也在某种程度上给我们讲述了赛车运动的残酷和危险,迈尔斯的赛车撞毁的时候,塞尔比看着冲过去的其他人呆呆的站着,作为一个赛车手他清楚的知道,这就是迈尔斯很可能遭受的悲剧,他早有心理准备了。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热门推荐

  • 奇闻异事
  • UFO
  • 预测未来
  • 网络焦点
  • 热点新闻
  • 网络焦点
  • 图片报道
本站内容来自互联网,不提供任何保证,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QQ:759281825.
COPYRIGHT © 2014-2024 xiaoqiweb.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笑奇网粤ICP备17087216号